施煒發布新作《企業進化:長期戰略地圖》揭示中國企業進化奧秘

2020-12-05 金融界

來源:時刻頭條

實踐派管理學者,華夏基石領銜專家施煒的新作《企業成長:長期戰略地圖》11月23日正式對外發布,與讀者見面。當日,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舉行了「巨變時代中國企業的進化與轉型 ——《企業進化》」新書發布活動。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嚴峻的挑戰,急需從長遠角度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施煒博士的新作《企業成長:長期戰略地圖》適應了這種時代要求,為中國企業——主要是實體經濟企業——的長期成長提供了整體、系統的解決方案。

施煒是具有學院背景、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管理學者,他長期從事管理諮詢工作,20多年來訪問過數百家上市公司,跟蹤研究華為、美的等優秀企業的成長、進化歷程和經驗,對我國一些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障礙有深切的體察和認識。豐富的實踐孕育出理論之花。近年來施煒出版了數部與企業成長主題相關的著作,本書是其中的最新成果。它講述的是中國企業的故事,揭示了中國企業的進化奧秘。

就《企業成長:長期戰略地圖》一書有關的問題,施煒一一給出解答。

1. 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寫本書?

施煒: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的環境正在發生重大、深刻和複雜的變化,外部的不確定性增加,其未來成長面臨嚴峻的挑戰。新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新一輪經濟長波已拉開序幕;數位化技術及其應用的大潮奔湧而來;全球主要產業的供應鏈將會重組;國內經濟正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型……。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缺乏技術和管理基礎、缺少核心能力,以往主要依賴外部機會成長的企業面臨成敗興亡的巨大壓力。它們如果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進化,就很可能被時代的列車甩下。在此背景下,我撰寫了本書,旨在為中國企業的未來成長進化提供一個可行的路線圖和管理角度的參考方案,從而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2. 本書是寫給哪些讀者看的?

施煒:本書主要是寫給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創始人、領導者或者企業高管看的。他們所在的企業已經度過了創業階段,已經選擇了業務領域並有一定的經營基礎。正處於機會成長階段甚至系統(能力)成長階段。本書內容尤其適合傳統產業中正在努力實現技術進步和內涵增長的企業。對大量中小企業領導人來說,本書既給予他們方向和方法,也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

3. 本書有哪些特點

施煒:本書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研究中國企業的進化經驗,講述中國企業的故事。書中案例涉及的企業有華為、美的、小米、傳音、順豐、海底撈、立訊精密、歌爾聲學、美團等;第二,在總結國內優秀企業進化經驗基礎上,提供了實用、適用的解決方案。本書內容不求前衛,但求有效。不去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為求解問題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系統的、整體的,由多個變量組成,構成了內部相關的操作邏輯,也稱算法;第四,對讀者來說,既可以幫助他們整體把握企業成長的路徑,又能使他們根據專題按圖索驥,有目的地按專題尋找答案。

4. 本書有哪些創新之處?

施煒:第一,本書在整體內容和結構上將戰略和組織打通,體現戰略牽引組織、組織支持戰略的原則;第二,以勞動密度為銜接戰略和組織的核心及樞紐性概念。勞動密度係指顧客價值或價值創造活動中的勞動含量,它是顧客價值優勢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戰略管理理論中導入這一概念,既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我國優秀企業進化成長的實際情況,同時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本書的許多章節都提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模型,如業態化擴張、組織學習模型、組織活力機制的構成、自組織機制等。它們都有創新特徵。

5. 為什麼用「進化」作為本書的主題?

施煒:進化是生物學概念,意思是生物界的生物種群在競爭環境下適者生存的演變。企業組織是一個生命體,其成長變化的過程和機理,用進化模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第一,進化是物種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在當下不確定時代,企業戰略的核心主題是如何應對環境變化;第二,進化是一個超長期過程。對我國企業來說,目前急需以長期視野對待生存發展問題;第三,進化意味著基因變化甚至突變。對企業組織而言,內在的文化因素、結構因素需在各種挑戰面前不斷變革和選擇。與自然界生物無目的、非幹預性進化不同,企業的進化,在人的主體、能動因素作用下,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是需經過人為幹預的。幹預的主要方式就是執行一整套算法,即指令和步驟。

6. 本書副標題是「長期戰略地圖」,如何理解?

施煒:和「平衡記分卡」理論中的戰略地圖類似,本書的戰略地圖也是從整體角度,圍繞進化目的,揭示多層次、多維度組織行動、舉措之間的相互關係。所不同的是,本書的戰略地圖是從長期角度考量的,所涉及的變量更為基礎和綜合。

本書中的企業進化模型(算法)將企業進化分解為3個層次:一是顧客價值即企業系統輸出價值的進化;二是企業生存及發展模式的進化;三是企業生命力(機能)進化。前一層次進化是後一層次進化的牽引;後一層次進化是前一層次進化的保障。具體的進化算法,在此不詳細說明了。

7. 本書發現了怎樣的進化奧秘?

施煒:選準有發展前景的主航道(主營業務領域),在較低的起點上不斷進行顧客價值遞進和創新,找到適合市場特點的有效戰法(競爭策略);在技術、資金等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加大人力資源投入、提高勞動密度,通過艱苦奮鬥,積累技術及財富基礎。而勞動密度的支撐因素是組織能力提升和組織活力增強。能力和活力取決於組織建設的理念、行動和技術。所謂組織技術,是指構建組織、動員組織、運作組織、激發組織以及管控組織,使組織產生成果的方法和工具。

8.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全球供應鏈重組」,你如何看

施煒: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產業分工及供應鏈有可能出現區域重組。從長期歷史視角看,工業革命以來,重組已經發生了若干次。在最近的一輪重組中,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工業崛起,成為全球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已有堅實的產業基礎,面對新一輪可能出現的重組,實際上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衝擊,可能在兩個層面發生。一是高科技產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某些領先國家對我國企業的抑制、防範乃至打擊將長期存在;二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產能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減少將轉移至一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後一種供應鏈重組是必然的,我國相關產業中的企業需要做的,是順應這種趨勢進行產能的全球布局,同時深入挖掘國內潛力(如先轉移至國內非發達地區),把握產能外移的節奏。

我國經濟真正的全球競爭優勢在於「中部」產業,即科技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之間的產業。其特點是:有一定的技術和工藝含量——亞非拉一些非發達國家做不了;同時,依賴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發達國家也做不了。隨著管理水平提升和數位化、智能化推進,我國這類產業如家電、家具、紡織面料、石油化學、中小機電、建築材料等將在這輪重組中擴大優勢,變得更加強大、更加不可替代。

真正決定國家經濟命脈的是高科技領域。我國企業基礎弱,和先進企業相比差距較大。這一層面的重組,的確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利,對我國產業進步構成長遠和深層次的制約。面對這一局面,在宏觀上,需進一步開改革開放、發揮市場的根本性作用;在微觀上,企業應明確方向、聚焦壓強、長期努力,激發知識型員工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持續實現技術進步。本書所提出的企業進化理論,總結了華為等技術領先企業的經驗,對處於技術追趕中的企業有借鑑意義。

9. 你在去年出版的《企業成長導航》中提出企業從機會型成長向能力型成長的問題。本書作為其姊妹篇,有沒有對此問題做出回答?

施煒:本書不止一處涉及此問題。欲進入能力型成長新階段,首先,需明確能力建設的方向,即在戰略引導下發育和提升與戰略目標、任務相匹配的能力要素,真正形成顧客價值優勢背後的核心專長。同時根據環境變化,彌補有可能造成重大風險的能力短板,構建適應多種競爭要求的能力組合,培養看似矛盾(如既快又穩)的疊加能力。其次,抓住幾個主要、重要、關鍵的能力要素和載體,找到能力建設的手段和舉措。書中提到了超級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學生兵培養、核心人才引進,以及有效的組織學習模型等,都很有針對性和適用性。

10. 對目前經營較為困難的企業,你有什麼建議

施煒:第一,不要指望外部環境很快好轉,要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第二,收縮戰線,聚焦主業,必要時砍掉枝椏;第二,持續進行顧客價值迭代,逐漸積累競爭優勢。最好能在較細分的領域內形成壁壘;第三,找到極限生存模式,用最少的代價和資源投入,爭取最長的生存時間,以時間換空間。為了活下去,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第四,防止核心經營資源流失。既包括外部的客戶資源、渠道資源、供應以及合作資源,也包括內部的知識、技術資源和核心人才資源。即便存在各種短期因素約束,也要有未來眼光,做一些具有未來意義的亊情,如人員技能開發、管理平臺構建等。

11. 你近年來出版了不少管理著作,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研究特點

施煒:我長期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常年在企業現場和一線工作,幾十年來,去過數百家企業,其中兩百餘家上市公司,有較厚的實踐經驗積累。由於本人是大學老師出身,具有學院背景,因此有一定的理論素養。這種經歷,為我跨越和打通實踐理論兩界創造了條件。命運既然為你安排了這條路,那就要珍惜它,走下去,走得遠。

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成3個詞:本土經驗,實踐結晶,時代作品。

先說說「本土」。我的研究是為廣大的國內企業家和管理者服務的,講的是中國企業的故事,總結的是中國企業的經驗,用的是本土語境下的表達方式,是原創性的;再說說「實踐」。我的所有研究,都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和實用屬性。研究一定要進行理論概括,也要建立模型。但不能一味求新求複雜,必須能為企業所用,能切實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提供的方法要有整體性、系統性和長遠性,不是時髦的概念、新奇的點子、碎片式的感悟。我的研究容易招致兩方面的非議:學院派覺得不夠新、不夠深,實戰派又覺得理論性過強,不夠通俗易懂。在我看來,學院派遠離實踐,而實戰派缺少理論的普適性和穿透力。本人試圖在這兩者之間走出一條折中的路出來;最後說說「時代」。我們生逢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感謝時代的饋贈,給了近距離觀察企業的機會。

本人所研究的,是時代性的課題,回答的是當下企業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研究成果不求不朽,但求對中國企業成長有所助益。

內容簡介:講述中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故事,揭示企業進化關鍵因素和路徑,回答如何從機會型成長轉向能力型成長,幫助中國企業應對環境變化、成為百年企業

相關焦點

  • 施煒:《企業進化》奧秘!
    當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嚴峻的挑戰,急需從長遠角度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管理學博士、知名戰略管理專家施煒認為,如果時間無限延續,如果萬物可以輪迴生長,企業長期成長等同於進化。而企業進化的旅程中,必然包含多次戰略調整、轉型和變革。從進化角度研究企業成長,對中國企業成為百年老店有所幫助。
  • 四個基本要素形成企業特性 企業常青的優質基因進化
    企業的發展戰略應為與利益關係者之間的共同進化,而非一味地競爭、鬥爭乃至你死我活消除異己的「戰爭」。  第三,若企業「先天不足」怎麼辦?企業DNA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企業可以進行自己的「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通過人工的「基因修飾」或「轉基因」,通過「遺傳變異」、基因的「靶向治療」或「雜交」來獲得「變異優勢」,從而獲得長久的發展。
  • 企業進化—危機路線圖
    企業進化過程中經歷的四種典型企業形態,體現了企業的四個生命歷程:初建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在每個企業形態又經歷一個生命周期,也分為初建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下一個形態的初建期與上一個形態的衰退期連結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進化過程,如果未能延續下去,則企業形態演變終止,這即是企業生命周期規律,也是企業進化規律。
  • 知乎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 「趨異進化」
    編者按:本文作者 Elliott Zaagman 是一名培訓師、組織變革管理諮詢師,專注於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通過採用全方位四維的模型,他幫助企業從內到外、充分的做好全球化的組織文化準備工作。想要聯繫他的,敬請查看他的 Linkedin,或加他的微信(Id:ezaagman)、知乎和微博(ell小查)溝通。
  • 會行走的鯊魚,專家讚嘆造物主的神奇:肩章鯊揭示了進化的奧秘
    鯊魚是一種很古老的物種,演化至今已經產生了許多的分支,體型差異也十分巨大,成年大白鯊體型可達6米,肌肉力量無可匹敵,一個擺尾就能把小型帆船打翻,而體型小的鯊魚,以檸檬鯊為代表,經常出現在美食博主的獵奇菜單上……會行走的鯊魚,專家讚嘆造物主的神奇:肩章鯊揭示了進化的奧秘。最近,科學家在巴布紐幾內亞發現了肩章鯊的新品種,讓人注意到這類特殊的會「行走」的鯊魚。
  • 博碩光華「美師美課」——企業培訓體系的重構與進化賦能企業新發展
    外部環境的改變讓企業充滿著危機,企業更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敏捷的應對能力。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回歸到企業最底層的邏輯,人才才是企業的最核心的競爭力。企業培訓的核心是沉澱、傳承組織智慧,為企業的持續盈利性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傳統的企業培訓體系搭建的過程中,面臨著課程開發難、講師提升難等方面的問題,企業培訓需要從「師-課」雙體系開發與打造進行重構與進化,賦能企業新發展。
  • 探索生命進化奧秘,這八部高贊紀錄片一定要看!
    因此,生物進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趨勢,它代表著萬物的優勝劣汰。 物種進化是探索生物奧秘不得不談的一個話題,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領域,他們的具體實驗過程收錄於紀錄片中,被世人熟知。作為一種學習資源,紀錄片視覺效果很強,觀看效果不亞於一部影片,且能在短短一小時以內,來一次精彩的學習旅程。
  • 探索生命進化奧秘,這八部高贊紀錄片一定要看
    因此,生物進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趨勢,它代表著萬物的優勝劣汰。物種進化是探索生物奧秘不得不談的一個話題,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領域,他們的具體實驗過程收錄於紀錄片中,被世人熟知。作為一種學習資源,紀錄片視覺效果很強,觀看效果不亞於一部影片,且能在短短一小時以內,來一次精彩的學習旅程。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中國科學家找到了啟動人類基因組表達的關鍵分子(Oct4),發現在進化歷史中,最先出現的基因(老基因)會先表達,最後出現的基因往往會後表達。究其原因,是細胞設定程序讓老基因的調控開關最先被打開。        該研究還揭示了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新機制,即胚胎中產生的突變更可能傳遞到後代中,進而引起人類進化。
  • 推動企業成長的管理關鍵詞
    有一句話:頂尖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長久成功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想走捷徑的,最後都走了彎路;想搞投機的,最後都掉進了陷阱。執著地長期去做一件事情,其實只是表面,背後還有前提條件: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戰略,也是一種價值觀。
  • FPS新作《進化》登陸PC平臺 異形怪獸的戰爭
    早先《求生之路》聯合開發商Turtle Rock打造的FPS新作《進化(Evolve)》不斷放出的遊戲截圖及設定圖成功吸引了許多玩家的眼球,而現在,官方正式公布了本作。據悉,《進化》採用的是CE3引擎,並承諾將為玩家們帶來一個全新多人對戰類型的科幻FPS,預定今秋登陸Xbox One,PS4,PC平臺。
  •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海蝸牛神經活動的相關研究從細胞水平揭示了學習和記憶的基本原理。當感受到輕微的觸覺刺激後,它們的鰓會發生收縮,與該行為相關的反射弧包括口部的感覺傳入通路、鰓部的運動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單突觸聯繫。刺激發生後,感覺神經元會作用於中間神經元,進而刺激運動神經元,使其產生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導致鰓收縮。當同樣的刺激重複多次後,突觸後電位的幅度會逐漸變小,收縮動作也逐漸變弱。
  • 進化論和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回事嗎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其實,進化論有不同的學派,達爾文進化論只是其中之一,只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長期作為主流進化論。除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拉馬克主義、中性學說、適應進化學說,以及由這些學說派生出的其他分支。我們經常聽說進化論被推翻了,這個推翻一般是指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多人分不清進化論和達爾文進化論之間的區別,其中既包括宗教人士,也包括支持達爾文進化論的人。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深圳先進院劉陳立發表《Nature》長文: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
    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戳視頻↑ 3分鐘帶你了解成果的奧秘小細菌製造大謎題:「搶地盤」不光靠「跑得快」非洲動物大遷徙是自然界一大奇觀,每年數以百萬的動物分為前中後「三軍」向北進發,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角馬,殿後的是50萬隻瞪羚。在此期間,還有40萬新生命加入隊伍。
  • 中科院戰略研究院聯合大富科技發布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路徑課題報告
    11月12日,大富科技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戰略院」)在京共同發布基於大富科技自主創新案例分析的課題報告《疫情、4thIR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挑戰下的中國創新戰略路徑》。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政策司、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現研究中心、新華社國家財經智庫等專家在課題評審後對報告研究方向及產生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在法蘭克福的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的科學家們研究了烏龜和蜥蜴的大腦皮質的基因表達,發現它們和哺乳動物的大腦皮質之間有意想不到的相似點和差異。這些結果是重建脊椎動物大腦進化過程的裡程碑。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就是我們的大腦皮質。
  • 雨果跨境COO劉宏:基於「定位」和「進化」理論,對戰略進行重塑升級
    所以,大競爭時代企業只有兩種存在方式:要麼定位,要麼消亡。 而談到戰略定位,必須談到戰略創新,在當今移動互聯時代,戰略創新的結構性邏輯又是什麼?這又讓我們想到「進化論」之父查爾斯.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進化論的核心。那麼,進化論在今天過時了嗎?
  • 「城市大腦」,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進化
    「城市大腦」,則揭示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進化。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揭示城市大腦奧秘 其實早在今年3月,在杭州市政府的主導下,城市大腦就已開始啟動,包括阿里雲在內,共有13家企業的頂尖人工智慧科學家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