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實際工作情況來看,『高齡老人』的定義需要明確。」「作為一個從業者,我覺得條例的名稱需要做一些修改。」
「醫養結合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現實情況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力不從心,是否能夠讓轄區內有條件的醫院參與進來?」
10月中旬,在《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一審之後,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舉行了一場針對該條例的立法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是「現實情況」、「工作情況」、「作為從業者」,而與會者的身份也幾乎與條例本身息息相關,既有區民政局局長、區中心醫院院長,也有經營性養老服務機構的CEO、街道敬老院院長和居民區書記。
基層立法聯繫點,顧名思義,是在民意和立法機構之間構建起的一列「直通車」,為的是讓立法機構能夠聽到最「接地氣」的聲音。
今年,在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類似的立法徵詢活動已經進行了12場。而在整個上海,像這樣的聯繫點有25個,不僅實現了16個區的全覆蓋,還把傾聽民意的觸角延伸到了產業園區、行業協會、企業等各類組織機構。
一部法規收到的意見數接近去年總量在目前上海的25家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中,包括曹楊新村街道在內的17家聯繫點其實是剛加入不久的「一年級新生」。
早在2016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就確立了首批10個基層立法聯繫點。2020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對基層立法聯繫點進行擴點提質,新一批25家基層立法聯繫點被授牌。
據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辦公室副主任顧曉卿介紹,這次擴點提質並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增加,而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首批10家聯繫點中這次有2家單位被調整出去了。」顧曉卿說,「其中一家是張江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要因為《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已經制定完成,這個點發揮作用的代表性就沒那麼強了。」
對於新加入的聯繫點的選擇,市人大常委會經過了多角度的考量。顧曉卿表示,今年年初,他們邀請市社科院作為第三方對首批聯繫點過去三年的工作做了一個系統評估,「評估結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問題。」
「首先,原來10個聯繫點只覆蓋了6個區,對於整個上海而言,覆蓋面較窄;其次,10家單位的領域代表性相對比較單一。」她說,「同時,每年的立法工作重點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有些單位在某部法規完成之後,代表性可能會下降,所以需要設立一個動態調整的機制。」
在這些考量的基礎上,市人大常委會著手推進了基層立法聯繫點的擴點提質。在區域覆蓋面上,把16個區的區人大納入到推薦單位中,使得25家聯繫點做到了16個區的全覆蓋。
在領域代表性上,特意選擇了行業協會,比如市註冊會計師協會、市街鎮工作協會,「因為這些協會對整個面上情況的聯通性和代表性可能比一家單位要廣得多」。
在布局層次上,更偏重於參差的特點,從社區市民中心到村(居)委會,再到街道辦事處,都設立了聯繫點。「在立足基層性、確保老百姓進得了門的基礎上,通過層次上的參差,保證代表性的豐富。」
今年擴點提質以來,上海的基層立法聯繫點在「量變」之後,也引發了質變。據了解,今年年初至十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共組織調研、座談會100多次,徵集意見1776條,有143條意見在地方立法中獲得採納,
「今年,單單一部《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就收到了來自聯繫點的450多條意見,相當於去年一整年上海向社會徵求立法意見的總量。」顧曉卿說。
各施所長,為引擎注入強勁動力從「量變」向「質變」邁出的這一步,離不開各個立法聯繫點的有效運作。為了充分發揮「立法直通車」的作用,各個聯繫點在組織架構和運行模式上都下了不少功夫。
虹橋街道聯繫點是上海眾多聯繫點中當之無愧的先行者。2015年7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在虹橋街道設立。隨後,這塊銘牌被掛在了古北市民中心的門口。2016年6月,古北市民中心也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確立為首批10個基層立法聯繫點之一。
上海不少新設立的聯繫點都曾向虹橋街道取經,這個聯繫點的模式也成為了大家搭建架構的樣板。
據了解,虹橋街道建立了「一體兩翼」的組織架構,在16個居民區和50家區域單位分設基層立法信息採集點,形成了以280名信息員為主體,10家顧問單位和8家專業人才庫為「兩翼」的基本模式。
同時還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法,即在接到徵詢任務後,街道會提前一周給信息員送上法律草案和情況說明,並召開居民群眾和業務相關人員兩種類型座談會。同時,以書面、走訪調研及座談會三種形式徵集意見。而且,每部法律草案的意見徵詢,至少要召開四場座談會聽取意見。
在向「前輩」取經的同時,各個聯繫點也會根據自身特點「各顯神通」。
曹楊新村街道聯繫點除了在街道內建立固定的信息採集點外,還通過遍布普陀區的「大梁帶小梁」工作室,將12名全區有名的「大梁」老書記作為信息員,把信息採集工作拓展到了全區的所有街鎮。
新江灣城街道聯繫點則依託於周邊高校資源豐富的特點,巧借外腦,建立了強有力的隊伍。據新江灣城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傅志強介紹,目前在為聯繫點服務的隊伍有「兩團」和「兩隊」。
「『兩團』是專家顧問團和新城智囊團,前者包括復旦大學法學院、區法院、區檢察院和3家律師事務所在內的6家單位和其中的29位法律專家顧問,後者是一些熱心社區事務的賢達人士,以退休法官、設計師、高校教師等為主。」他說,「『兩隊』是學生志願者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前者由法律專業的學生組成,後者則來源於轄區內的居委會、企業、事業單位和學校。」
那些被採納的意見被裝裱了起來在不少基層立法聯繫點內,都會有一個專門的區域用來展示那些由這個聯繫點提出、最終被立法機構採納的意見,有些點還會把意見提出者的信息同步展示。
「如果提出者看到自己的意見被採納了,積極性會更高。」這是聯繫點的負責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
為此,市人大常委會也提出了「三表一件」的工作機制。3張表中,第一張是「基層立法聯繫點使用計劃表」,第二張是「立法意見徵集工作雙月統計表」,第三張是「修法意見和建議採納情況統計表」。「一件」就是將聯繫點徵集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
黃浦區城管執法局是已經運行了三年多的市人大首批基層立法聯繫點之一。談起自聯繫點設立以來被立法機構採納的意見,黃浦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陳金宏如數家珍。
「我們已經參與了8部地方性法規草案的意見徵集和立法論證。」他記得,在《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草案)》徵詢意見過程中,「優秀歷史建築上禁止設置任何戶外廣告和招牌」這一條款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南京路步行街的商戶向我們反映,步行街存在大量歷史建築,但是很多建築同時又是百年老店,這些百年老店可以不設置戶外廣告,但是不設置店招顯然不合適。這樣做既不利於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和保護。於是,我們把這條意見提了上去。」陳金宏表示,「法規正式通過後,這一條款被修改為:經房管部門同意可以設置招牌。」
浦東新區工商聯是今年剛加入的聯繫點,企業家在意見被採納後的一句感慨讓浦東新區工商聯的工作人員孔繁淵記憶深刻。
「在對《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的意見徵詢中,我們共徵求到了22條來自民營經濟代表人士的意見,其中5條被採納。」孔繁淵說。
上海創智空間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朱成羿在研討時提出:「政府要解決中小企業服務『最後一公裡』的問題,除了對大企業的專員服務,還要對中小企業的疑難雜症設立專員服務。」隨後,「設立中小企業服務專員」成為了該條例的第十一條。
朱成羿表示:「開過各種大會小會,但通過立法聯繫點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提的意見能扎紮實實地寫進法規條例來實施。」
這樣的感慨是對基層立法聯繫點工作強有力的肯定。而在聯繫點擴點提質以後,類似的感慨正在更大範圍內、越來越頻繁地被聽到。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