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攸,1973年生於湖南醴陵,先後就讀於湖南師大、中央美院、湖南大學,碩士學位。曾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現為湖南省畫院專職畫家、任湖南省畫院青年畫院院長、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常務理事兼學術副秘書長、湖南省青年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南省油畫學會執行秘書長、湖南省美協油畫藝委會副主任、湖南省美協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禮攸近期的新作,畫了很多形態各異的頑石與桃花,這些作品脫離了中國傳統繪畫對山石的表現,沒有梅蘭竹菊的映襯,更沒有任何人物的蹤跡,獨獨一顆石頭佇立在畫面中,獨獨不同身姿的桃花搖曳在時空裡。為何禮攸對頑石與桃花情有獨鍾?二者在他的筆下似乎各具性格和生命,在不同顏色和筆觸的塑造中,呈現出耐人尋味的深意。
禮攸畫作中百態的頑石,給予我們精神世界無限的豐富性,而這些豐富的情感,恰恰與中國石文化更深層的傳統沿革密切相關。石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始於秦漢,盛於唐宋,極於明清。石頭象徵著堅定、堅固、頑強以及各種我們所嚮往的品質。
禮攸選擇畫頑石,真正是出於對石頭的喜愛,這些掩藏在內心深處的文化傳統與審美意趣,使得禮攸的畫作與時下西方藝術家的作品迥異,也與被西方文化異化的中國當代流行畫風拉開距離。他使頑石延續了中國傳統文脈的人格理想,又獨具面對現代生活的犀利目光。
禮攸畫作中的石頭也似乎正在怒吼與狂嘯,這些各異的石頭形態,有了生命和呼吸,引領我們進入某種警覺與堅毅的精神場域。禮攸的頑石安身於急速發展的大變革時代,靜觀當下日新月異的變遷,體察世間的人情冷暖。
滾滾紅塵,在複雜多變的人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裡,禮攸沒有選擇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清高品格,卻將桃花與頑石演繹得淋漓盡致,桃花更具世俗性,轉瞬即逝的美與悽婉。禮攸借物移情,通過頑石與桃花傾訴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