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y:火星表面水鋁英石的發現及其對區域化學風化過程的指示

2021-01-20 土人樂土

(研究者: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詹森太空中心Elizabeth B. Rampe博士等)

 

火星表面的巖石礦物組成記錄了曾經或正在進行的地質與地球化學過程,可以用來反演可能的局部古環境和古氣候。目前,對火星全球勘探者(Mars Global Surveyor)採集的熱發射光譜(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TES)數據進行的模型分析結果表明,火星在整體上是一個玄武質行星;而在區域和局部範圍,其礦物組成在斜長石、輝石、橄欖石和高矽相(high-silica phases,包括粘土礦物、沸石、火山玻璃和蛋白石質二氧化矽)之間變化。然而,基於TES數據對風化產物的解譯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水鋁英石(allophane,1−2SiO2×Al2O3×5−6H2O)是廣泛發現於火山源土壤的一種低結晶度含水鋁矽酸鹽礦物。其通常由火山玻璃或長石在中性至弱酸性(pH 5~7)環境中發生低溫蝕變形成,被視作僅具有短程有序結構的粘土前驅體。基於子午線(Meridiani)高原和古謝夫(Gusev)隕石坑的原位化學數據以及TES數據的物相模擬結果,水鋁英石及其它低結晶度鋁矽酸鹽被認為是火星表面的可能組分。但到目前為止,火星表面水鋁英石的出現尚未被TES數據的模型證實。

 

為此,NASA詹森太空中心Elizabeth B. Rampe等人通過對已定性的水鋁英石和鋁矽酸鹽凝膠物質進行熱紅外發射光譜測試(圖1),來進一步證實火星表面水鋁英石的出現。他們在火星表面的幾個低反照率地區發現了水鋁英石和鋁矽酸鹽凝膠(圖2)。其中,在北阿西達利亞(northern Acidalia)地區,該類物質的含量更是高達28%(圖3)。這些地區的水鋁英石可能形成於遠古時代(諾亞紀-早西方世),在長期乾燥環境中保存下來;也可能形成於晚亞馬遜世,且目前仍處於活躍狀態。

 

水鋁英石在火星表面的發現,說明火星在過去幾十億年中並不是只發生了之前所認為的全球性強酸性化學風化作用,而是在局部地區發生了弱酸性至中性的化學風化作用。

 

該論文以「Allophane Detection on Mars with 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Dataand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Scal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為題,發表於Geology 2012 (40),https://doi.org/10.1130/g33215.1。

 

全文連結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40/11/995/130808。(點擊文後「閱讀原文」可轉至論文原文)

圖1 水鋁英石、高矽鋁矽酸鹽凝膠(A)和文獻報導的其它高矽相(B)的熱紅外發射光譜(圖釋略)

 

圖2 火星表面四個TES模型中鑑定出水鋁英石的區域,圖背景為TES反照率

 

圖3 四個TES模型中鑑定出水鋁英石的火星區域之礦物組成


相關焦點

  • 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及其區別
    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及其區別 2020-03-07 18:10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與古氣候研究成果卓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的沉積記錄與古氣候反演」課題利用單一流域盆地沉積物在記錄特定流域內剝蝕和風化產物的獨特優勢,選取內蒙古岱海、青海湖這兩個中國內陸封閉型湖泊作為研究對象,著眼於陸地表生地球化學過程與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密切關係,為季風區乃至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地球化學依據,並探討其在湖泊古氣候環境恢復中的普遍意義
  • 英國科學家發現: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英國科學家發現: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最近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後,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氣候會逐漸開始變冷並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一時間遠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萬年之久。
  • 火星表面曾持續過萬年溫暖期 融化了厚厚冰川
    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火星表面深峽谷和溝壑可能形成於持續1000多萬年的全球轉暖時期,融化了覆蓋表面的冰川。該理論將解釋火星表面水侵蝕特徵,這一現象形成於大約38億年前,許多科學家認為該時期火星處於冷凍狀態。
  • 機遇號發現火星地殼內部深層區域奇特巖石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近日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塊奇特的巖石。科學家們認為,這塊巖石應該來自火星地殼內部深層區域,對它的研究將有助於發現火星內部結構的秘密。科學家們將這塊巖石命名為「馬奎特島」。「馬奎特島」顏色呈暗黑色,體積不會比籃球大多少。「機遇」號是在火星表面的一個平原上發現這塊奇特的巖石的。
  • 專家解讀:NASA如何發現火星液態水?
    據推測,這一神秘的地質現象可能與流水有關,直接關係到火星上現在是否有水這一重大命題。Lujendra Ojha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利用搭載在多顆火星軌道器上的科學儀器獲得的遙感數據,研究這些季節性坡紋形成的地質過程或水文過程,解釋其成因。這次,他們終於找到了證據。
  • 隱秘的湖泊:發現火星上的水
    2018年,研究人員曾在同一區域探測到一個單一的地下湖——如果得到證實,那將是在火星上探測到的第一個液態水體,也是一個潛在的生命發源地。但是,當時的發現只是基於2012年至2015年開展的29次觀測,許多研究人員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前述論斷。最新的這項研究採用了更大規模的數據集,包含了2012年至2019年的134次觀測數據。
  • 隱秘的湖泊 | 發現火星上的水
    2018年,研究人員曾在同一區域探測到一個單一的地下湖——如果得到證實,那將是在火星上探測到的第一個液態水體,也是一個潛在的生命發源地。但是,當時的發現只是基於2012年至2015年開展的29次觀測,許多研究人員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前述論斷。最新的這項研究採用了更大規模的數據集,包含了2012年至2019年的134次觀測數據。
  • 地理百科|風化作用
    風化(weathering)是指位於地球表面或鄰近地表的物質分解和變化的過程。
  • 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科技日報倫敦7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最近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後,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氣候會逐漸開始變冷並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一時間遠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萬年之久。
  • 【地理概念】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巖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過程高緯度寒冷地區或氣候乾旱的中低溫度荒漠地區,降水量少或地面水多呈固態,生物稀少,主要盛行物理風化作用;氣候潮溼而炎熱的地區,植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巖石礦物被強烈分解,可形成厚達百米的風化殼。
  • 火星表面發現液態水,到底意味著什麼?
    吉姆·格林指出,這種液態水是一種鹽水,而且存在於火星地標的證據來自火星一些隕坑坑壁上季節性出現的暗色衝刷條紋。而相關論文也發表在了《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NASA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指,火星上不但只有位於兩極、已經凝固成冰的水,更有隻會在和暖季節時出現、流動的液態水。科學家稱,他們的最新發現強烈支持在火星表面上,有鹽水於夏季時分在部分斜坡上流動的理論。
  • 火星有水!人類真的可以「回」火星了嗎?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阿爾弗雷德·麥克尤恩及其同事確認火星表面觀測到的深色條紋中存在液態水分子。該成果的研究論文已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該報告稱,在火星表面發現的「奇特溝壑」很可能是高濃度鹹水流經所產生的痕跡,而這項最新發現意味著火星表面很可能有液態水活動。當有人詢問所獲數據是否能證實火星表面確定有液態水時,阿爾弗雷德·麥克尤恩表示:「我只能說,幾乎如此。」
  • 火星表面的真實狀況是怎麼樣的?特別像地球上的戈壁灘!
    火星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四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火星和地球的距離始終在變化,近地點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公裡,遠地點距離地球4億公裡。作為一顆有可能存在生命與液態水的星球,火星表面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呢?
  • 淺談天珠表面的(風化紋)環狀痕跡
    在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後,我發現這種痕跡其實同地質學上的術語「風化作用」的關係不大。換言之,「風化紋」是一種想當然的稱呼,把這種痕跡叫做「風化紋」是不合理的。在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後,我發現這種痕跡其實同地質學上的術語「風化作用」的關係不大。換言之,「風化紋」是一種想當然的稱呼,把這種痕跡叫做「風化紋」是不合理的。
  • 風化與風蝕的不同在哪裡?
    這就導致巖石表層更容易發生風化作用。在溫度不斷變化引起的巖石熱脹冷縮的過程中,表層巖石發生破碎,即風化作用。b.凍融風化流水進入巖石裂隙,隨著溫度降低而結冰,體積增大,撐開巖石,使巖石裂隙增大;氣溫升高,巖隙中的冰融化,進一步流入被撐大的裂隙中;氣溫降低,巖隙中的水再次結冰,進一步撐開巖石……在巖隙水反覆的結凍和融化的過程中,巖石發生破碎
  • 風化有哪些作用及其類型
    【學員問題】:風化有哪些作用及其類型?  【解答】:  分布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巖石,經受太陽輻射、大氣、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侵襲,逐漸破碎、鬆散或礦物成分發生化學變化,甚至生成新的礦物的現象,稱為巖石的風化作用。巖石風化後物理力學性質發生顯著變化,力學強度明顯降低。
  • 火星隕石含黑色玻璃墜落地球 再證火星或曾有水
    據《每日郵報》今晨報導,去年造訪地球的隕石有奇特的證據證明,火星表面有曾經被水侵蝕的痕跡。此項研究成員包括來自五個國家的20名科學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在所有被記載的隕石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被證實來自火星。
  • 遠古火星水來源於哪裡?新研究發現衝擊現有理論
    在早期的科學考察中科學家已經發現火星表面存在水,而且有跡象表明水量非常充沛,甚至可以支撐和孕育生命,但這些水從何而來一直存在爭議
  • 「外力作用」中的風化和侵蝕這兩種表現形式,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同時在此過程中也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對於上述外力作用的五種表現形式,有些我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如「固結成巖」作用就是指壓緊形成巖石,「沉積」作用就是指物質在某處沉積環境,比如淺海、湖盆等區域沉積下來,「搬運」作用就是指地表物質在流水、風力和冰川的作用下,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而「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我們有時候認識就沒有那麼清晰了,兩者該如何區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