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彭承志等解答關於中國量子衛星新成果的九大問題

2020-12-02 澎湃新聞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分發,相關論文成為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的封面文章。這項成果究竟有多「牛」?國內外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問:這個成果的內容是什麼?

潘建偉(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空間尺度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問:量子糾纏分發是怎樣實現的?

彭承志(量子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墨子號」衛星運行在500公裡高的軌道上,衛星上的糾纏源設備每秒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衛星經過中國上空時,同時與青海德令哈站和雲南麗江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跟瞄精度達到0.4微弧度,從而實現持續穩定的糾纏分發。我們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這兩個站之間建立兩個光子的量子糾纏,該量子糾纏的傳輸衰減僅僅是同樣距離地面光纖的一萬億分之一。

問:為什麼要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彭承志:量子糾纏非常脆弱,會隨著光子在光纖內或者地表大氣中的傳輸距離增加而衰減,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100公裡級的物理距離。星地量子糾纏分發作為「墨子號」衛星的主要科學實驗任務之一,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亞歷山大·謝爾吉延科(美國波士頓大學量子技術專家):使用移動衛星覆蓋全球距離的量子通信,已經成為現代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這項技術需要發射衛星,需要與常規天文觀測望遠鏡很大不同的衛星跟蹤地面站。這同時是技術能力的挑戰和示範。

問:這個實驗創下了什麼樣的紀錄?

託馬斯·延內魏因(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技術專家):他們報告了迄今觀察到的最大距離的量子糾纏,超過1200公裡,這是一個新的記錄。第一個在實驗室之外做的量子糾纏實驗是在1998年,距離為米級,當時被視為「令人驚嘆」;2007年,這個距離增至144公裡;而現在他們證明量子糾纏能超過1000公裡。

塞思·勞埃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量子技術專家):這項工作是糾纏分發技術的一個真正突破。通過分發源於衛星的高精度糾纏源的糾纏光子,這些作者在相隔1200公裡的兩個光子之間建立起糾纏狀態,這個距離的量級遠高於之前的實驗。  

問:如何看這個實驗的意義?

塞思·勞埃德:這項實驗表明遠距離量子通信確實在技術上可行,讓人們看到了在不久的未來構建遠程量子通信的希望。

彭承志:在關閉局域性漏洞和測量選擇漏洞的條件下,獲得的實驗結果以4倍標準偏差違背了貝爾不等式,在千公裡距離上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謝爾吉延科:這是驗證量子力學有效性的又一個決定性步驟。這個結果對現代量子物理學發展的影響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這是第一次演示,將來可能會有許多研究團隊使用現代技術解決方案改善運行參數,但這個實驗始終將是世界第一個成果。

問:如何評價中國科研人員?

託馬斯·延內魏因:國際上確實存在量子科研競賽。這個中國團隊已克服了好幾個重大技術與科學挑戰,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在量子通信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自2000年以來,我一直從事這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我可以很好地證明這個中國團隊表現出的勇氣、奉獻和技巧。

謝爾吉延科:這是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實驗,因為有許多不利因素可能破壞這個裡程碑式實驗中光子糾纏的量子性質,這對研究人員很不利。中國研究人員的技巧、堅持和對科學的奉獻應該得到最高的讚美與承認。

問:這是「墨子號」的最大成果嗎?

彭承志:這是量子衛星上天以來迄今為止的最大成果,除了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外,「墨子號」的其他科學實驗任務,包括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也在緊張進行中,預計今年會有更多的科學成果陸續發布。

問:這個成果將來有什麼用?

彭承志:最直接的一個應用,基於所實現的千公裡糾纏分發,可以在兩地之間直接建立安全密鑰,這是目前無需藉助可信中繼,在千公裡的距離建立安全量子密鑰的唯一方式;另一個直接的應用是利用糾纏分發來實現量子隱形傳態方案,用於量子態的遠程製備和操縱,在分布式量子網絡中非常有用。

問:下一步目標是什麼?

彭承志:下一步我們要在提升衛星的覆蓋範圍上攻關,通過高軌衛星或者「量子星座」網絡的方式,解決目前只能在地影區工作的限制,最終能夠實現全天時的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中國量子衛星新成果九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創立公司上市 量子衛星第一股擬建「星地一體」
    潘建偉創立公司上市 量子衛星第一股擬建「星地一體」 來源:泰伯網 • 2020-07-20 11:15:01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31日宣布,將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以表彰他們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量子衛星第一股國盾量子上市:潘建偉院士創立,擬建「星地一體」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也成為繼科大訊飛、中科曙光、中科星圖等企業之後的又一中科院系上市企業。截止發稿時間,國盾量子以每股280元開盤,較發行價(36.18元/股)上漲超過1002%;以該股價計算,國盾量子市值近300億元。
  • 中國量子衛星重大突破: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6月16日,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宣布: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裡級」紀錄,回答了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 中國「墨子號」衛星成果獲美國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中新網北京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說,北京時間1月31日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9日上午9時30分,國盾量子以每股280元開盤,較發行價(36.18元/股)上漲673.91%;以該股價計算,國盾量子市值超過210億元。潘建偉系大股東但「未參與公司技術研發」國盾量子由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的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承志等8人於2009年創辦。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唯有關於引力作用的量子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解決這一問題將有助於建立關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目前關於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模型眾多,但都缺乏實驗檢驗。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該成果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 又一張網通了!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這一最新進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帶領的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論文。
  • 【中國科學報】「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5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高精度時間傳遞是日常生活中導航、定位等應用的核心技術。現階段廣泛採用的時間傳遞技術主要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時間傳遞、光纖網絡時間傳遞等。近年來,時間傳遞的安全性得到了廣泛關注。各種網絡系統,例如計算機網絡、金融交易市場、電力能源網絡等,都需要統一的時間基準。
  • 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模型。人民視覺 資料圖新華社合肥5月13日消息,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人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物理》發表了該成果。
  •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0日 15: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吳蘭)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國盾量子漲近1000% 「量子之父」潘建偉23年造就24億身價
    隨著國盾量子打破科創板個股上市首日最大單日漲幅的記錄,其背後的創始人及二股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受到市場關注。據悉,潘建偉目前持有國盾量子660.8萬股,持股比例為8.26%(發行後),是國盾量子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按股票開盤價計算,其所持股份價值18.5億元,而今日收盤後,潘建偉所持股份市值已達到了24.48億元。
  • 國盾量子首日狂漲10倍,潘建偉院士身家已超24億
    骨幹網實現跨省、跨城的連接(包括地面光纖和衛星-地面站兩種實現方式);城域網負責城市範圍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機構的連接;區域網實現一個單位或一處地點內多個終端的接入。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獲悉,國盾量子董事長彭承志在公司上市儀式上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投身「星地一體」廣域量子網絡建設,為政務、金融、電力、國防等行業提供量子安全組網及應用解決方案。
  • 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意義: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在發布會上介紹「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關情況(8月4日攝)。 新華社據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中國科學院10日凌晨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用1年時間提前實現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學目標。
  • 「量子通信第一人」潘建偉的富豪之路,已成功套現億萬元
    科大國盾的法人和總裁趙勇說,科大國盾直到九州量子掛牌新三板時,才知道鄭已經脫離了浙江國資系統。於是在2017年,九州量子逐漸失去了科大國盾的支持。2017年9月,雙方矛盾激化。潘建偉團隊的重要成員、量子科學衛星的總設計師彭承志,爆出他被鄭韶輝威脅的事兒,說鄭韶輝要「錘殺」他,還威脅過潘建偉的夫人樓小青。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量子通信第一人」潘建偉的富豪之路
    潘建偉在搞了幾年研究之後,認為量子通信的工程問題已經解決,於2009年5月成立了安徽量子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量子」)。2015年9月10日,改名為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大國盾」)。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國盾量子上市首日上漲1000% 「量子之父」潘建偉為股東
    國盾量子成立於2009年5月,是一家將量子技術商業化的公司,其產品用於「墨子號」量子衛星地面站或城域網等項目,主要功能在於為金融、電力、政務、國防等領域提供安全服務,如保密通信。此次募集資金也將用於投建量子通信網絡設備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
  • 科學網—「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 (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