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季刊》一論文被指抄襲:已交第三方機構進行比對鑑定

2021-01-15 澎湃新聞

1月1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經濟學季刊》編輯部獲悉,針對網上有關該期刊總第64期一論文被指抄襲國外一論文的情況,編輯部也收到了關於該情況的相關舉報,第一時間要求論文作者作出書面說明,隨後,編輯部已經將論文作者的說明連同網上反映的情況和兩篇論文一併交由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比對鑑定。

《經濟學季刊》編輯部一工作人員透露,該論文的題目是《政治關聯與官員晉升機制會影響生產安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於2017年1月發表在《經濟學季刊》第16卷第2期(總第64期),作者署名是「顧振華,上海商學院商務經濟學院;沈瑤,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1月11日,顧振華告訴澎湃新聞,論文確係自己所寫,網上內容所提及的國外論文是他寫論文時的參考文獻,但是他的論文沒有抄襲,這一點他在給雜誌社的說明裡也進行了詳細地比對陳述,「網上說的不準確,雖然這件事情給我本人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我不會亂講,因為尊重期刊那邊的程序,我也在等他們的結果」。

《經濟學季刊》編輯部上述工作人員表示,調查結果出來後,《經濟學季刊》編輯部會有一個公開的說明,如果證實是非原創或者抄襲作品,編輯部會在期刊官網公示兩年。

官網信息顯示,《經濟學季刊》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出版,全年共四期(含「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專輯」一期)。該期刊採用國際通行的匿名審稿制度,發表原創性的理論、經驗、綜述和評論性的中文經濟學論文,倡導規範嚴謹的研究方法,鼓勵理論和經驗研究相結合的學術取向,提倡學術批評和交鋒。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一博士論文第4章被指抄襲超90%[圖]
    學術委員會認定,黃慶的博士論文第四章,抄襲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的著作《經濟學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版)。  舉報材料分析十分詳細  對抄襲部分的具體內容,校方未進一步公布。  通過多方查詢,記者找到了當年黃慶的博士學位論文和楊小凱的《經濟學原理》原著。
  •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為「防止誤差」,姚洪軍又進行了人工比對。他一頁頁圈出侯文中與他人雷同較多的文字,「最保守估計也超過6萬字了」。侯懷霞的博士論文一共16萬多字,按照姚洪軍的算法,這些雷同的部分起碼佔到這篇論文的36%。2008年6月6日,她完成了畢業論文。姚洪軍提供的知網的查重報告顯示,侯懷霞另有5篇期刊文章也被指抄襲。
  • 復旦一篇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校方回應:已立案將開展調查
    復旦一篇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校方回應:已立案將開展調查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9-07-04 22:24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財大3名博士被指論文抄襲 其導師6年前陷抄襲風波
    近日,上海財大學生張程(化名)發現,經徐國祥指導,取得博士學位的餘明元、蔣迪娜、牟嫣等人的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其中,餘明元的論文有一半以上的內容,與早先他人發表過的論著雷同,餘明元曾任多家資產管理公司高管。蔣迪娜與牟嫣的論文中,也有數十頁內容,與已發表過的論著內容雷同。
  • 多個名校高中生被指論文抄襲 網友:為獲高校自招資格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查詢看到,被指抄襲的論文有多處和此前發表過的論文相似,而論文作者也涉及多所國內知名高中。發表過涉事論文的相關期刊則表示,論文發表前工作人員會進行查重,對此次涉嫌抄襲的論文會進行調查核實。
  •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李仕春學位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多篇他人論文
    經澎湃新聞記者仔細比對發現,李仕春博士學位論文第十一章「仲裁中的保全」裡的第七節「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財產保全」這一部分,幾乎完整涉嫌抄襲了笪愷《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財產保全──兼論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一文;而李仕春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第十二章「海事請求保全」的「海事請求保全與對物訴訟」這一部分內容,多處涉嫌抄襲了《簡論對物訴訟》一文。
  • 西南交大副校長涉抄襲論文 校方已上報教育部
    針對有關疑慮,西南交大校長陳春陽前晚稱,校方就此早已展開調查,且有專家組給出初步結論,學校正委託更高級別的「第三方」專家組再次核定,「應該不超過兩個月就會有結果」  舉報上網  是否抄襲引學者和網友熱議  「從公開的舉報材料來看,主要反映他的兩篇署名論文涉嫌嚴重抄襲或過度引用
  • 深圳兩名教師被指作品抄襲,當事人回應,教育部門正開展調查
    4月10日,有網文指出龍崗區語文教研員孫某成的著作抄襲,同時也提到另一位教師論文或涉抄襲,記者對比發現,孫某成一書中有近半數書頁涉抄襲其他作者已發表的論文,多處內容涉全篇抄襲,涉抄襲論文多達20餘篇。4月11日,龍崗區教育局表示,目前正對兩位老師被指抄襲一事展開調查。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為「防止誤差」,姚洪軍又進行了人工比對。他一頁頁圈出侯文中與他人雷同較多的文字,「最保守估計也超過6萬字了」。侯懷霞的博士論文一共16萬多字,按照姚洪軍的算法,這些雷同的部分起碼佔到這篇論文的36%。2008年6月6日,她完成了畢業論文。姚洪軍提供的知網的查重報告顯示,侯懷霞另有5篇期刊文章也被指抄襲。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論文拼湊,涉一稿多投
    值得注意的是,對蔡紅英學術不端的舉報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現,但截至目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未在任何公開渠道查詢到該校對此進行過相關調查,也未見任何處理措施。記者聯繫到蔡紅英本人,她拒絕回應抄襲一事並迅速掛斷電話;湖北經濟學院相關部門的電話也始終無人接聽。
  • 濰坊學院一教師著作被指抄襲,現已停職配合調查
    新京報訊(記者 潘聞博)山東濰坊學院教師楊潔被指去年出版的一本專著,抄襲太原師範學院副教授郝建傑的博士論文。新京報記者今日對比其專著與郝建傑2011年發表博士論文,發現內容中有多處重合部分。 對此,郝建傑10月14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舉報一事屬實但暫不便接受媒體採訪。
  • 對抄襲說再見!影視著作權專家鑑定委員會成立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蘇澤林介紹,這類案件不僅數量大、佔比高,而且其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有關劇本抄襲,劇與劇之間抄襲的認定,以及獨創性、唯一性等問題的認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案件的審理難度。成立專業的鑑定機構,勢在必行。」       鑑定委員會的成立,相當於要為來勢洶洶的抄襲風潮豎起一座擋風牆,也標誌著已成風氣的影視侵權現象終將得到全面遏制。
  • 三峽大學一院長被舉報學術不端 8篇論文重複發表
    8篇論文被指重複發表  當2012年年初在學院辦公室翻看期刊《黃鐘》時,葉偉沒有想到,他對院長學術問題的質疑會持續到兩年之後。  《黃鐘》是武漢音樂學院主辦的學術類季刊,也是國內音樂學術界6本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不少音樂院系都訂,其學術地位不言而喻。2011年出版的第4期恰好是《黃鐘》第100期紀念金刊。
  • 西雙版納州房屋沉降檢測第三方鑑定機構
    西雙版納州房屋沉降檢測第三方鑑定機構每次從10個不同位置和高度,取樣40 若受檢單位能夠提 供法定檢測單位出具的,能夠證明該批輕集料合格的檢測報告原件,則只做以下必檢項目:顆粒級配;堆積密度;表觀密度;筒壓強度吸水率房屋檢測。
  • 臺灣兩大學新規定防抄襲 研究生口試前先比對論文
    臺灣清華大學新增規定,2019學年度起,要求研究生學位考試(以口試為原則)前必須先進行論文比對。該學教務長戴念華4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教育部門對於學術倫理的要求,包括不能抄襲、作假等,因此學校教務會議也修正研究生學位考試相關規定,自2019學年度起,碩士和博士生在學位考試前,應檢具「論文相似度比對報告」,以供學位考試的考試委員時參考。
  • 醫學SCI論文亂象:第三方代發、槍手橫行
    今年3月中旬開始,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了43篇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該事件使眾多醫療機構的醫生陷入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的風波中,這些論文被撤回的理由是「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同時,這批被撤回的41篇SCI論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由第三方機構為文章聯繫同行評審,並代為投稿。
  • 廈大一院長博士論文被指抄襲學生碩士論文—新聞—科學網
    被「抄襲」的文章來自於他的兩名碩士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將蔡建春的博士論文和這兩名碩士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比對,發現蔡建春的論文內容與後兩者內容大面積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與一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雷同,就連致謝也部分一致。 據兩名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記載,他們的論文指導老師皆為蔡建春。蔡建春在致謝中提到,「特別感謝兩位同學對本研究的幫助和支持。」
  • 清華大學教授論文被指多處抄襲 希望學術界澄清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一文中,汪暉被指多處抄襲。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抄襲與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他提供的中國知網查重報告顯示,侯的博士論文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達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別為97.8%、69.1%、55.4%、53.1%、47.6%。  依靠這些查重報告,他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寫舉報信,跟涉事學校反映情況,一一打電話給期刊和論文原文作者,也在網上發帖,結果是無一例外地碰壁。
  • 上海政法學院侯懷霞被指論文「抄襲」 副教授舉報9年四處碰壁
    但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參與侯懷霞論文鑑定的專家李其眼裡,查重報告裡的數字並不一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李其承認「侯懷霞的論文存在缺陷」,但他同時強調,「這絕不屬於抄襲」。  按照他的說法,知網的查重會標記雷同的語句,但無法作出更加細微的劃分。尤其像侯的博士論文為法學類別,涉及援引大量法律法條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