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是歷史科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寫的史書會說假話,而出土的文物卻不會,除非專家學者解讀錯了。在考古學中,有這樣的兩個詞語,一個是「絕對年代」,一個是「相對年代」。這兩個概念,其實不難理解,但是在考研真題當中,卻是常考題,一般的出題方向為名詞解釋。
所謂「相對年代」,就是考古遺存在時間上的先後關係,比如周代的文物,就比商代的文物要晚一些。那麼,當一個考古遺址被發現後,怎樣來判斷它們的相對年代呢?在考古學中,一般使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所謂地層學,就是時間較近的時代,出土文物一般覆蓋在原先時代上面。而類型學,一般根據陶器或瓷器的型、式來判斷。
所謂「絕對年代」,就是文化遺存形成的年代,到現在的時間距離。如何判斷考古遺址的絕對年代呢?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可以通過歷史文獻來了解。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一般使用「放射性碳素斷代法」。因為文物中的碳十四含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當然,有的時候也用樹木年輪斷代法,這種方法更準確。
也就是說,絕對年代是看出土文物的距今時間,而相對年代是看兩個或多個出土文物的前後關係。為什麼要看出土文物的先後關係?因為未經人類開發過的土壤叫做生土,被人類開發過的土壤叫做熟土,生土和熟土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熟土會越來越高,因為人們經常在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搞一些工程,如蓋房子。
這樣,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生活範圍一代比一代厚。但在做考古發掘時,厚的地方不一定距今年代就晚。因為人們除了蓋房子,還會進行掘井、挖溝等工程,這樣就破壞了前代的文化遺存。有時候,古人也會遭遇自然災害、戰爭等事件,這些事件也會對文化遺存造成毀滅性打擊。總之,考古學是一門有意思的學科,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