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張興曉,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2021-01-11 教育信息速報

設置新型專業,促地方經濟發展

為促進區域地方經濟尤其是煙臺地區生物製藥行業發展,由張興曉教授負責組織魯東大學生物製藥本科專業的增設工作。張興曉教授帶領完成「魯東大學生物製藥本科專業設置的調研報告」、「生物製藥專業十三五規劃」等材料撰寫;組織國內專家對專業培養方案論證、完成專業申報資料撰寫、答辯,為生物製藥專業設置、引進生物製藥高層次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積極組織生物製藥科研平臺規劃論證,完成微生物學、藥理學、藥劑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等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工作。

2018年,張興曉教授創新申報思維,形成了以高層次人才牽頭、多學院多專業組合形成產業集群,完成了「藍色海洋與健康」項目申報並獲得批准立項。2018年,組織申報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生物科學、生物製藥)。2019年組織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申報並獲批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

引進高端人才,建設科研平臺

張興曉教授在學校專項資金支撐下,引進多名博士組建了一支科研教學團隊,圍繞微生物與免疫學領域開展相關科學研究。該團隊承擔了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生產與環境控制崗位團隊建設工作,打造出一支服務於我省家禽健康養殖的專業技術科研團隊,獲批建設煙臺市動物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在病原溯源方面,張興曉教授國際上率先系統進行了DuCV流行病學調查,獲得2株病毒全基因組並進行了遺傳變異分析,首次建立了人工感染模型並對DuCV感染的雛鴨進行了全面的病理分析,同時完成了多個核酸檢測方法建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VET MICROBIO(一區)雜誌發表論文,引用次數超70次,為養鴨業針對圓環病毒防控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撐。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科研基地

張興曉教授結合學院發展需要,積極主動的開展校企聯合研發工作。同時作為山東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環境控制崗位專家,在該領域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重大課題多項,圍繞動物重要疾病的傳播與控制技術與企業合作進行研究。2016年帶領團隊與煙臺海研製藥有限公司聯合申報國家海洋示範城市(煙臺)生物技術類項目1項。2017帶領團隊與山東地寶土壤改良有限公司進行合作,聯合申報國家海洋示範城市(威海)生物技術類項目1項。與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進行國家和省級科研中心的建設工作,針對畜禽養殖中的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協同創新並成功獲批煙臺市第一家由企業牽頭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成果轉化服務地方

張興曉教授在2014年主持研製的鴨病毒性肝炎抗體獲得新獸藥證書,轉讓3家企業並全部投產。在此基礎上,先後為山東濱州沃華、濰坊華英、綠葉製藥等多家企業主持設計了十條疫苗、抗體和診斷試劑生產線並全部通過農業部GMP認證投產,年產值近3億元。目前圍繞該技術領域,已先後申請發明專利6項,授權5項,其中一項列入山東省中長期科技規劃(2016-2020)生物製藥重點支持領域。

張興曉教授還先後多次牽頭組織威海西洋參種植技術研討會,邀請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特產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和文登市中藥材技術推廣站、中藥材省級示範基地、山東益生公司等多家單位進行技術研討、成立聯合攻關團隊,針對西洋參連作障礙機制與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共同進行「威海地區西洋參產業提質增效及示範園區建設」項目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工作。該項目也獲得山東省科技廳立項支持。

技術推廣回饋社會

張興曉教授在任教和科學研究的同時,不忘服務社會,積極舉辦或參加各級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活動,利用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平臺,先後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或主辦幾十次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取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圍繞養殖環境控制先後制定標準7項,榮獲山東省蛋雞產業新技術成果,製作環境控制技術電影1部,上述技術在3家養殖上市公司、500餘個農場、兩億羽份的家禽中推廣使用,獲得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十幾年來,現場培訓養殖戶超過萬人。

抗擊疫情勇於擔當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發,張興曉教授作為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支持專家組副組長,主動承擔應急攻關項目,克服種種困難,在不到一周時間就研製出快速簡便診斷試劑盒,制定了氣溶膠採樣檢測技術規範和環境控制消毒技術標準,並將產品和技術無償捐獻、快速應用到定點醫院。同時他還主動提出申請,自願攜帶研發的產品到湖北支援抗疫。該技術產品目前已經得到多家企業關注並計劃產業化。他在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評為「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擔當作為標兵」(第二批)。

【來源:水母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2019年四川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他們
    潘桂棠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王秀全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符宇航(女) 自貢市輕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鄒喜華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黃永梅(女)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讓我們來一睹他們的風採!
  • 南開大學教授於宏兵、劉偉偉獲評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日前,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聯合開展的2020年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結果揭曉。在110名各領域、各條戰線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中,20名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經過專家委員會評審被評為2020年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於宏兵、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所長劉偉偉榜上有名。
  • 喜訊 || 黃憲達教授升任生命健康學院副院長(教學)
    黃憲達教授於1997年獲臺灣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士學位、2003年獲臺灣中央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終身教授、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系主任、副院長、新竹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系主任及臺灣生物資訊與系統生物學會理事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校長講座教授和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
  • 土木工程學院 - 魯東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78年創辦的原山東省交通學校道路與橋梁專業。2001年3月,山東省交通學校併入原煙臺師範學院,成立交通學院,2006年2月成立了土木工程學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土木工程學院已成為魯東大學工科發展勢頭強、潛力大、前景美好的院系之一。
  • 公示 | 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來啦~有你認識的嗎?
    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地區候選人暨2020年上海地區「最美科技工作者」人選正在公示中,市科技系統多名科技工作者上榜,公示期為8月26日至8月30日。詳見↓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地區候選人暨2020年上海地區「最美科技工作者
  • 教育科學學院 - 魯東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擁有煙臺、濰坊地區省屬高校唯一的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是魯東大學唯一具備學士、碩士、博士授權體系的學院,是學校唯一獲批「國培計劃」的學院。  學院創建於1997年,時稱心理教育系,2002年更名為心理與教育學院,2009年改為現名。
  • 致敬科技!十人獲評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來看看他們是誰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新友;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胡建軍;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胡新朋。省科協黨組書記曹奎表示,作為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一部分,發布儀式集中展示了我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群體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營造出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搶佔先機、迎難而上,勇當科技創新排頭兵,匯聚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最美科技工作者」陳亮:在無人區燃燒青春
    「我國作為核工業大國,高水平放射廢物(以下簡稱高放廢物)的最終安全處置是不能迴避的問題,是我們對子孫後代的一種承諾和責任」,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副院長陳亮深刻認識到,「利用好核能的同時,還必須處置好放射性廢物,這是核工業大國的使命擔當。」
  •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新進青年教師作品展
    他們代表學院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展覽,先後榮獲全國首屆美術教育專業教師基本功大賽優秀組織獎、個人全能三等獎、教學展示單項獎,魯東大學三級教學觀摩比賽人文組前六名等榮譽,並獲得省部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3項,為青年教師作出了榜樣。
  • 詩碧曼與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立聯合實驗室
    2020年9月17日,深圳市詩碧曼科技有限公司捐贈南京大學籤約儀式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詩碧曼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詩碧曼集團董事長兼首席研發官朱建霞,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發展委員會主任談哲敏,南京大學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張曉東,發展委員會國內部主任王俊,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紀勇、院黨委副書記周方、副院長董磊、副院長朱景寧、副院長晨曦,生物技術與藥學系系主任孫洋等眾多校、院領導共同出席了本次盛會,紀勇書記主持了會議。
  • 2020年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
    啟動儀式上,10名「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表彰。先後承擔多個國家「重大專項」、「863計劃」等大科學和大設備課題或子課題,突破多項國際難題,帶領團隊對已經掌握的單光子探測技術實施產業化,產品應用於10多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 解決了國外在弱光探測領域對我國「卡脖子」的問題。
  • 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巔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他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玉米種子就是他的生命」。八旬之年的程相文用金燦燦的種子回報著黨和人民的愛戴!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從事菌物科學和工程產業化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並探索出以「科技專家+示範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五位一體」科技扶貧新模式,對我國的菌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 體育學院 - 魯東大學
    現有教職工8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9人,碩士生導師8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在讀博士2人、具有碩士學位24人,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煙臺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優秀青年體育教師2人,魯東大學教學名師1人,魯東大學「126人才工程」二層次學科帶頭人1人,魯東大學突出貢獻專家1人。
  •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舉行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
    1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在學院報告廳隆重舉行。上科大生命學院創始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林海帆與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共同為中心揭牌。
  • 河北醫大一院王學義教授獲得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
    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學義  11月12日上午10點,《最美河北人發布廳—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在河北廣播電視臺播出。  在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科協、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科學院、河北省委軍民融合辦聯合選樹的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動中,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學義等來自全省各行業10名科技工作者榮獲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國情懷
    編者按: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
  • 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順利舉行
    2020年9月11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集中教學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大報告廳(主會場)、教二(分會場)順利舉行。生命科學學院800餘名新生參加了典禮。
  • 魯東大學挖掘校園典型案例 豐富教學內容——師生身邊事走進思政課
    近日,山東魯東大學藝術中心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最美大學生村官」等榮譽的魯東大學2009屆畢業生張廣秀事跡報告會在這裡舉行,張廣秀的班主任孫明以《魯大故事:「最美大學生村官」張廣秀》為題深情講述了她的事跡。    這是魯東大學近期開展的講好「魯大故事」系列報告會之一。
  •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汪揚教授為副校長(大學拓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委任汪揚教授為下任副校長(大學拓展),自本年10月1日起生效。汪揚教授現為科大理學院院長及數學系講座教授。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學者,研究範疇廣泛;他在純數學及跨學科數學兩大範疇發表的研究論文超過100篇,當中不少刊載於頂尖的科學期刊。他曾於2006至2007年間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課程主任。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汪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學
    其後借調到香港特區政府應用科技研究院,出任資訊科技副院長,直至本年6月重返科大。全球網絡科大國際網絡廣闊,在亞太區與其它國家頂尖大學建立緊密聯繫。 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及「太平洋地區大學協會」中香港特區唯一的成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