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新型專業,促地方經濟發展
為促進區域地方經濟尤其是煙臺地區生物製藥行業發展,由張興曉教授負責組織魯東大學生物製藥本科專業的增設工作。張興曉教授帶領完成「魯東大學生物製藥本科專業設置的調研報告」、「生物製藥專業十三五規劃」等材料撰寫;組織國內專家對專業培養方案論證、完成專業申報資料撰寫、答辯,為生物製藥專業設置、引進生物製藥高層次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積極組織生物製藥科研平臺規劃論證,完成微生物學、藥理學、藥劑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等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工作。
2018年,張興曉教授創新申報思維,形成了以高層次人才牽頭、多學院多專業組合形成產業集群,完成了「藍色海洋與健康」項目申報並獲得批准立項。2018年,組織申報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生物科學、生物製藥)。2019年組織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申報並獲批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
引進高端人才,建設科研平臺
張興曉教授在學校專項資金支撐下,引進多名博士組建了一支科研教學團隊,圍繞微生物與免疫學領域開展相關科學研究。該團隊承擔了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生產與環境控制崗位團隊建設工作,打造出一支服務於我省家禽健康養殖的專業技術科研團隊,獲批建設煙臺市動物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在病原溯源方面,張興曉教授國際上率先系統進行了DuCV流行病學調查,獲得2株病毒全基因組並進行了遺傳變異分析,首次建立了人工感染模型並對DuCV感染的雛鴨進行了全面的病理分析,同時完成了多個核酸檢測方法建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VET MICROBIO(一區)雜誌發表論文,引用次數超70次,為養鴨業針對圓環病毒防控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撐。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科研基地
張興曉教授結合學院發展需要,積極主動的開展校企聯合研發工作。同時作為山東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環境控制崗位專家,在該領域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重大課題多項,圍繞動物重要疾病的傳播與控制技術與企業合作進行研究。2016年帶領團隊與煙臺海研製藥有限公司聯合申報國家海洋示範城市(煙臺)生物技術類項目1項。2017帶領團隊與山東地寶土壤改良有限公司進行合作,聯合申報國家海洋示範城市(威海)生物技術類項目1項。與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進行國家和省級科研中心的建設工作,針對畜禽養殖中的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協同創新並成功獲批煙臺市第一家由企業牽頭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成果轉化服務地方
張興曉教授在2014年主持研製的鴨病毒性肝炎抗體獲得新獸藥證書,轉讓3家企業並全部投產。在此基礎上,先後為山東濱州沃華、濰坊華英、綠葉製藥等多家企業主持設計了十條疫苗、抗體和診斷試劑生產線並全部通過農業部GMP認證投產,年產值近3億元。目前圍繞該技術領域,已先後申請發明專利6項,授權5項,其中一項列入山東省中長期科技規劃(2016-2020)生物製藥重點支持領域。
張興曉教授還先後多次牽頭組織威海西洋參種植技術研討會,邀請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特產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和文登市中藥材技術推廣站、中藥材省級示範基地、山東益生公司等多家單位進行技術研討、成立聯合攻關團隊,針對西洋參連作障礙機制與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共同進行「威海地區西洋參產業提質增效及示範園區建設」項目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工作。該項目也獲得山東省科技廳立項支持。
技術推廣回饋社會
張興曉教授在任教和科學研究的同時,不忘服務社會,積極舉辦或參加各級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活動,利用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平臺,先後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或主辦幾十次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取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圍繞養殖環境控制先後制定標準7項,榮獲山東省蛋雞產業新技術成果,製作環境控制技術電影1部,上述技術在3家養殖上市公司、500餘個農場、兩億羽份的家禽中推廣使用,獲得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十幾年來,現場培訓養殖戶超過萬人。
抗擊疫情勇於擔當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發,張興曉教授作為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支持專家組副組長,主動承擔應急攻關項目,克服種種困難,在不到一周時間就研製出快速簡便診斷試劑盒,制定了氣溶膠採樣檢測技術規範和環境控制消毒技術標準,並將產品和技術無償捐獻、快速應用到定點醫院。同時他還主動提出申請,自願攜帶研發的產品到湖北支援抗疫。該技術產品目前已經得到多家企業關注並計劃產業化。他在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評為「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擔當作為標兵」(第二批)。
【來源:水母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