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姓蘇名平者在他的《贊豆腐》詩中寫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將豆腐的出處、製作及美味描述得具體而形象,豆腐據傳最早來自漢代,淮南王劉安煉丹製藥雖未點石成金,但歪打正著點滷成了豆腐,為我們今天的美食貢獻了一道佳餚,豆腐好吃健康,那麼豆花呢?豆花做的面呢?
有人說豆花面最早來自貴州的遵義,本人不敢苟同,兩三百年的東西最好不要以最、以老自居,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關注面的旅途中得到了什麼樣的快樂和新鮮,呼吸到什麼樣的空氣。「張悟德豆花面」給我帶來的除了面的美味,還有從歷史的延續中那些文化的傳承和痕跡,面以外的味道。
把餐飲做成解決飢餓之外的空間,需要厚重的學識和文藝文化功底,在這裡我們可以小有感受。
"牛肉饊子豆腐腦"是他家的招牌,酥脆的肉粒和饊子在鮮嫩的豆腐腦裡顯得老成持重,卻相得益彰。口感極佳。
豆花面是他家的鎮店之作,脆鮮麻辣嫩香,一樣不少,一味不濫,所謂正宗無非就是一個標準,不知道吃了他家的面,會不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一個標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風掠過,掃去多少殘枝敗葉。在成都市區內扳起指拇算一下,還有幾家靠豆花面立店的麵館?這家開在日月大道上的豆花麵館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