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電視和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人們獲得社會新聞的主要方式就是讀報紙和聽廣播。之後半導體逐漸普及開來之後,廣播行業也迎來了巔峰期,很多家庭都會有一個收音機,那個時候的廣播節目有很多,除了新聞播報之外還有各種娛樂和生活服務。
但是到了後來,國內的電視逐漸普及開來了,絕大多數人能看電視都不會聽廣播,那個時候的廣播行業受到了一定衝擊,但是因為有新聞資訊和比較特別的聽眾互動服務,廣播行業並沒有沒落。
直到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廣播行業徹底迎來了「寒冬」。現在國內的網絡十分發達,獲得信息的平臺眾多,無論是看新聞還是娛樂,一部手機都能輕鬆解決,而且不只是聽,還可以看,同時也能在網上發布評論。
到了這種時候,廣播行業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收音機基本上沒人用了,也就是少部分人會聽車載電臺,除此以外,普通人的生活中基本上就很少會接觸廣播了。
這樣看來,這是否意味著廣播行業最終會「退休」呢?可能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必然趨勢,畢竟聽廣播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但事實上,廣播行業都存在了這麼多年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做了那麼多「布局」,自然是不會讓自己一直沉寂下去的,那麼廣播行業未來的「出路」在哪呢?
首先是豐富電臺和聽眾的互動。本身電臺和手機相比就是存在「只能聽不能看」的劣勢的,這種時候電臺就要尋找自身的優勢了,什麼優勢呢?那就是互動。
以前的電臺最吸引人的一個地方就是可以點播和互動,而現在的廣播電臺完全可以迎合這方面的需求而豐富一下這種互動。
例如,有一檔晚高峰娛樂節目叫做《驚喜躲不開》,其點擊量達到8100人次。這檔節目的主題是 「閨蜜替閨蜜著急,來張羅相親」,聽眾可以通過「開吧」APP在互動話題區看到圖片,看到郵箱地址,甚至還能夠開啟視頻直播,形成「聽」+「看」模式。這就是將廣播和手機相結合,豐富了互動服務。
其次,廣播還可以和社群結合,直接關聯人們的生活。就比如,因為現在聽廣播的大都是開車的人,所以杭州有電臺就對哪家加油站有優惠、優惠幅度是多少等信息進行會實時播報,並且引導聽眾討論。這樣一來,廣播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因為貼近了生活,所以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
除此以外,廣播要盈利,自然是要投放廣告的。這種時候,廣播的內容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廣播」立體化傳播,結合廣播自身的精準化受眾的優勢,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廣播廣告的投放範圍以及有效傳播。這樣一來,廣播能在吸引聽眾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