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進入第五密度

2020-08-26 sw江海

前兩天看資訊,說我們的地球已經到了第五密度。只有第五密度的人才能在這個地球繼續生活,第三密度的人由於與這個地球密度不匹配而依舊在第三密度的地球繼續生活。

這引發了兩個問題:

一.地球會同時存在兩個密度嗎?

二.轉變到第五密度的地球是如何使第三密度的人依舊在第三密度的地球裡生活的?

第一個問題

先回答是否存在第三密度和第五密度。這個可以用著名的雙縫實驗來解答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C%E7%BC%9D%E5%AE%9E%E9%AA%8C/5648320?from=singlemessage,雙縫實驗的結論是光子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光子顯示哪個特性取決於觀察者,而光子還是那個光子。同理,地球既有第三密度又有第五密度,地球呈現哪個密度也取決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而地球還是那個地球。

回到剛才的問題,是否同時存在第三密度的地球和第五密度的地球?我們整個地球可以既是第三密度也是第五密度嗎?光子可以既呈現波動性又呈現粒子性嗎?這牽涉到一個時間問題,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可以同時存在兩個密度的地球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針對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

一.科學家設想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以此解釋同一時間一個事物出現兩個不同結果的現象。把同一事物放在兩個宇宙裡分成兩個事物,這樣就可以在同一時間出現兩個不同的結果,也有特異功能的孩子做實驗稱進入到了另一個時空(相關信息是幾年前看到的,現在不大好找)。

二.如果去掉時間這個概念(愛因斯坦曾說過,時間不存在),就不會有「同時存在兩個密度的地球」這個問題。時間只是便於區分事物變化的工具。因為時間不存在,一切事物的變化都在此刻。

舉個例子,我們從小孩長成大人,我們由小長到大的過程用時間來記錄。但由於沒有時間,其實從小到大的過程都發生在當下。我們作為小孩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在當下是存在的,只是現在已經長大,已經經歷過了就不去重複經歷了。作為孩子的我們停留在了記憶裡,而所謂記憶其實是當下作為孩子的一系列活動作為影像停留在了腦子裡。作為孩子的我們在當下依舊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無法通過技術再去親眼看到和經歷作為孩子的我們了(看著很難理解,但畢竟科學還沒普及到足夠高端的程度,只能儘量理解和解釋)。同理,把剛才的問題中「同時」變成「當下」,第三密度和第五密度在當下也都存在,是成立的。

同理,第三密度和第五密度的地球都在當下,第五密度的人由於已經經歷過第三密度的地球,就不會再去經歷第三密度的地球了;而第三密度的人還未到第五密度,所以還停留在第三密度的地球裡。

第二個問題

要轉變到第五密度的地球如何使第三密度的人依舊停留在第三密度。也就是說,當地球從第三密度轉變到第五密度,第三密度的人和第五密度的人如何實現分離,最後分配到兩個不同密度的地球?個人認為和最近的地球發生的大事件有關。瘟疫,火災,以及之後可能會發生的種種災難,通過這些變化使得大批不適合第五密度地球的人返回到第三密度中去。說白了,是通過災難使第三密度的人類死亡使他們投胎到第三密度的地球繼續生活。(轉世投胎在外星人話題以及佛教基督教中都有提到;現實中也有再生人的真實事件,多有報導。有疑問者可參閱,無神論者,對此說法認定是迷信者,此文章可能不大適合閱讀,自動忽略掉即可)

以上所說純屬猜測,就當隔壁張三在扯閒篇哈,看看就好了。


相關焦點

  • 進入第四、第五密度的地球是怎麼樣的!
    第四密度可以解決第三密度的大部分問題:食物,土地資源,經濟,能源,交通,運輸,醫療,語言,教育,觀念等所有問題,全部解決,沒有矛盾,沒有競爭和壟斷,這就是第四密度。地球現在的第三密度周期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意味著地球至少在幾萬年前早已經到了畢業的時間,不需要再重複第三密度周期。第四密度人類的理想壽命是9萬年,第三密度人類的理想壽命是900年。
  • 宇宙寶瓶座時代來臨,未來將進入第五密度的人類世界將會是怎樣
    有趣的是,有生理身軀的結果會導致衰老,按照拉的說法,當我們看到別的軀體在衰老,我們會趨向憐憫和同情,一旦我們學到愛的品質,我們就進入高層密度,那時我們的肉體就會長久些。拉說,所有肉體在第三密度周期上的時間是75000年。
  • 我們正在經歷的宇宙事件*地球已進入新密度大周期及光子領域
    太陽系已經進入光子帶地球已進入新的大周期(26000年為一周期循環)26000年地球年是小周期,3個小周期循環等於一個大周期,我們正處在一個地球78000年大周期結束的階段。地球將經歷一個宇宙性事件,意識擴展能與地球加速提升中的振頻相匹配的人類,將會與這行星進級至更高的振動次元,在變成第四密度期間,就地球馬上要經歷的,人類將不會意識到發生的任何改變。精神上來講人類可能感覺可以更好地意識到別人的感受與想法,就好像在他周圍所有人精神力量都增長了。
  • 地球正在偷偷變化,第五大洋或要形成,裂縫已超過56公裡!
    地球正在偷偷變化,第五大洋或要形成,裂縫已超過56公裡!如今地球現狀是七大洲四大洋,在早期的地球它們是一整個地球板塊,因為後期地球發生板塊運動,逐漸形成現在這般模樣,可是地球並沒有停止它的運動,比如地震、火山發生,和地球的板塊運動有很大聯繫,最近科學家卻發現地球正在偷偷發生變化,七大州將要變成八大洲,四大洋將要變成五大洋,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 Lyssa Royal:不同密度的物質現實
    這是首次不需要物質身體的密度,在這個密度裡,會經驗一個非物質的取向。(註:當從第五密度向第六密度,以及第六密度向第七密度轉換時,是沒有輪廓清晰的轉換特質的。因為這些密度(第五~第七密度)不是物質的取向,在這些轉換過渡中,是更大的更多的和諧與融合。)
  • 地球或大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科學家:已出現56公裡裂縫
    我們的地球家園,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誕生伊始,地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很久以前的地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大不相同。有觀點認為,在大約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之時是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星球,經過冷卻以後,表面的溫度下降,密度大的物質向地核內部移動,密度小的物質浮在地球的表面,最後慢慢演化出陸地和海洋。
  • 地球或大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科學家:已出現56公裡裂縫
    我們的地球家園,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誕生伊始,地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很久以前的地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大不相同。
  • 地球正在進入光子帶
    上次我們離開光子帶是十萬年前的亞特藍提斯王朝,如今已過了十萬年,也就是說我們又要進入光子帶。光子帶中含有密集及高震動力的光子,一旦進入它,整個太陽系會產生劇變,地球的電磁場會完全被改變,光子會變成我們主要的能源,使得星際間的旅行便的很平常,然而重點在於人類的改變。
  • 地球是否會/已步入瑪雅預言中的第五太陽紀?
    雖然很多民族都有末日預言,但為何瑪雅人所說的末日預言,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原因是瑪雅曆法的計算,非常準確,從瑪雅人的曆法得知,他們早已知道地球公轉時間,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六小時又二十四分二十秒,誤差非常之少。另外對於其他星體的運行時間,在計算上亦非常準確。瑪雅人所繪製的航海圖,比當今任何一個都要精確。瑪雅人不擁有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但他們對天文及數學的精通令人嘆為觀止。
  • 地球「第五大洋」可能在形成,裂縫已達到56公裡
    在地理上,地球是由海洋和陸地組合而成的,而海洋比陸地佔據了更大的面積,從太空上看,地球就是一顆「水」的星球。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在歷經億萬年後形成的,如我們所熟知的七大洲四大洋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而地球上的變化一直在持續著,從未間斷。也許在幾百年後,人們所看到的地球景象和現在的樣子就截然不同了。
  • 地球「第五大洋」可能在形成,裂縫已達56公裡
    而地球上的變化一直在持續著,從未間斷。也許在幾百年後,人們所看到的地球景象和現在的樣子就截然不同了。  可是科學家卻發出了警告:「地球『第五大洋』可能在形成,其裂縫已經達到了56公裡。」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的第五個大洋會在五百萬年到一千萬年之後形成,地點是現在的非洲東部,非洲大陸將會被一分為二,並有一部分的大陸會下沉成為第五大洋的海底,而新的海岸線將會出現在衣索比亞的阿爾法州。
  •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2日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時如是說。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中國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當天,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會場內濃鬱學風撲面而來。
  • 為什麼說地球密度是太陽系中已知天體密度最大的?
    在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矮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等中,只有一個天體密度最大的。您可能會基於這樣的事實:引力閱讀的天體,其密度越大,因此認為木星或太陽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但它們密度只是地球密度的的四分之一。您可能還認為,由最重元素組成的天體其密度最大。
  • 最早給地球稱重的人,卻算錯了地球的密度
    測量出萬有引力常量,根據已知的數據即可算出地球的質量及密度,因此這個實驗也被稱作是稱量地球的質量,卡文迪許也成了稱量地球的第一人。卡文迪許之前的牛頓已經給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表達式。兩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與兩物體的質量之積成正比,與兩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比例係數就是萬有引力常量G。牛頓也曾設計實驗想測出G值,無奈限於當時的條件沒能測出結果。
  • 最早給地球稱重的人,卻算錯了地球的密度
    測量出萬有引力常量,根據已知的數據即可算出地球的質量及密度,因此這個實驗也被稱作是稱量地球的質量,卡文迪許也成了稱量地球的第一人。卡文迪許之前的牛頓已經給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表達式。牛頓那個時代就已經知道,人受到重力是因為地球對人有萬有引力。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球是四大洋、七大洲的景象,不過在地球誕生之初,它的樣子不是這樣的。大約46億年前,地球表面充滿了熾熱的液態巖漿物質,後來隨著地球溫度下降,密度較大的物質被吸引到地球內部,密度較小的物質則留在了地球表面,後來開始出現了海洋和陸地。
  • 解救地球的第五元素
    在神秘的埃及,因為考古專家發現了驚天的秘密,每隔五百年,地球就會大亂一次,因為會有邪惡的惡魔來摧毀地球,而解決的方法就是集齊五元素,啟動終極武器,幹掉惡魔,但有一夥兒善良的外星人覺得,繼續把第五元素放在地球上已經不安全了,所以開著飛船將第五元素帶走了,並跟看守這裡的神父說,等地球遇難
  • 地球居然是太陽系密度最大的天體
    第一感覺,會覺得是大質量大體積的天體,憑藉對萬有引力和天體演化的理解,木星、太陽的密度會勝出?但實際上它們的密度不足地球的四分之一。換一個角度,你可能會認為重元素較多的天體密度會更大,這樣水星就是密度最大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已知的足夠大的天體中地球是密度之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地球年代進入「人類世」
    圖/視覺中國人類世工作組認為,地球已進入新地質年代;下一步將確定地質學「定位」人類世是由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於2000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開創一個新的地質時代。2008年,英國地質學家扎拉斯維奇(Jan Zalasiewicz)認為已正式進入了人類世。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
    作為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旅行者1號可謂是備受關注,而它的「孿生兄弟」——旅行者2號,就顯得有些被人冷落了。時至今日,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都已進入了星際空間,根據科學家的估算,「日球層頂」外面的等離子體物質密度大約應該為0.002個電子/立方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