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5月11日,由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海珠區教育局聯合主辦,海珠區龍潭小學、赤沙小學和知信小學共同承辦了「海珠溼地第四屆觀鳥比賽暨2019年海珠區中小學生鳥類和植物識別比賽」。來自海珠區近500名中小學生歡聚在海珠溼地二期,來了一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上了一堂難忘的自然教育課。
本次比賽分為中學組、小學組和親子組共3個組別,設有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以圖片形式辨認鳥類和植物種類,參賽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平板上進行看圖完成辨認;第二個環節則為戶外辨認鳥類和植物種類,參賽學生使用望遠鏡到戶外辨認、記錄野生鳥類和掛有號碼牌的植物名稱。
環境改善鳥類增多,小選手觀鳥熱情高
清晨,暗綠繡眼鳥、黃腰柳鶯、紅耳鵯、白喉紅臀鵯、烏鶇、長尾縫葉鶯等鳥兒相繼「亮相」,仿佛知道今天是一場與孩子們的聚會,紛紛在空中展現輕盈的體態,或是在枝頭悄悄探頭與孩子們捉迷藏,清脆的叫聲交匯而成春天的合唱。參賽學生都熱情高漲,仔細捕捉那漫天碧綠中翩若驚鴻的身影,聆聽那別具一格的鳴叫,每發現一隻鳥,內心都無比雀躍,可又不敢大聲歡呼,唯恐嚇到鳥兒們。「老師你看,那是白頭鵯!」一位學生低聲驚呼,只見白頭鵯頭頂一撮白毛,像戴著一頂白帽子站在枝頭。
靜心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小白腰雨燕划過天際,黑領椋鳥成群結隊地站在電線桿上,黑水雞在湖上遊曳,白鷺和蒼鷺在半空徘徊,偶爾能看到一隻白鷺站在水邊,眼珠子一動不動地盯著水裡的魚兒,準備一擊即中。尋著悠揚的叫聲能夠找到珠頸斑鳩的身影,頸側滿是白點的黑色塊斑像是一條珍珠項鍊。聽著抑揚頓挫的鳴叫卻較難發現鳥兒的蹤跡,就可以知道這是八聲杜鵑了。
上午十二點,比賽正式落下帷幕。據統計,海珠溼地第四屆觀鳥比賽一共有來自海珠區52間中小學校,共有110支隊伍約500人參與。比賽最好成績的小組能看到37種鳥,看到的鳥有白頰噪鶥、褐翅鴉鵑、鷹鵑、普通翠鳥、畫眉、叉尾太陽鳥、夜鷺、大白鷺等。
「我從小跟著爸爸去公園觀鳥,因此就喜歡上了這項活動。」一位獲得中學組一等獎的參賽學生開心表示,「利用課餘時間觀鳥,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從中我也學會了不少鳥類植物知識,對大自然有了新的認識。」
近年來,海珠溼地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幹預」的理念,積極開展溼地修復與保護工程,逐步改善溼地生態環境,通過恢復灘涂、構建人工浮島、種植淡水紅樹林等恢復自然生態的方式,為鳥類營造「星級之家」。結合傳統嶺南農耕文化,大量運用水稻、野大豆等農作物作為溼地植物,不僅營造了都市鄉野氣息,也為眾多鳥類提供了食物來源,尤其是溼地內豐富的魚蝦和昆蟲等生物資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鳥類在此定居或停歇,據統計鳥類種數從2012年的72種已增加到177種。
海珠溼地,資料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通訊員林楚端攝
廣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衛康
廣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