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媽媽搖著頭對我嘆息著:我媽這趁我不在,又使勁給我閨女增加衣服了。我這齣差剛回來去接閨女放學,閨女一上車就和我吐槽說,媽媽,姥姥給我今兒穿了6件衣服。
小雅媽媽聽著閨女一件一件地數著,貼身穿的內衣一件,小襯衫一件,毛線馬甲一件,校服一件,薄款大外衣一件,再加上羽絨服,可不就6件了。
小雅媽媽說,這可真是親姥姥,生怕外孫女凍著,可咋整,只要我不在家,出差,我媽一來照顧我閨女,每次一定穿得跟個小熊一樣,還好我閨女瘦點,不然真就包成熊了。
我說,老人本身新陳代謝慢,她自己覺得冷,就想著孩子也會冷,也是一片好心。
小雅媽媽說:也不全是,我媽在朋友圈裡發現了一個26度穿衣法則,還自己寫了一張紙,上面寫著,穿什麼衣服代表多少度,然後我媽就一邊給我閨女找衣服,一邊念念叨叨地,一直要加到26度,說是最合理的穿衣方法。
26度穿衣法則,我之前也有聽說過,據說,是一位中醫多年給自己女兒穿衣服總結出來的方法:就是把每種衣服都定義為一種溫度,總共穿起來的衣服溫度加上外界溫度要達到26度。
具體方式是這樣的:
薄款羽絨服相當於6℃;比較厚的羽絨服相當於9℃;
稍厚的彈力絮棉衣是5℃;
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
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
厚的棉毛衫2℃;薄的棉毛衫是1℃。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今天的溫度外邊是4度,那麼一件羽絨服9度,加上一件內衣1度,再加上一件厚羊毛衫4度,再加上一個棉背心4度,加起來是4+9+1+4+4=22度,還需要再增加一個抓絨衣服或者彈力棉衣,這樣加起來,才差不多正好是26度,數一數已經有5件衣服了。
這種穿衣法,更多的一種理想狀態穿衣法,實際上,穿衣其實和很多方面相關:
環境就算同樣的溫度,颳風天就會比不颳風天體感更冷些,陰霾天氣下,空氣不怎麼擴散,就明顯暖和一些。
而一個人在靜坐或者一直站在室外,也和一直運動不一樣。
衣服的款式材質同樣是毛衣,高領的毛衣會比低領的更容易保證溫度;
羊毛衫會比普通毛衣更暖和,質量好的會比質量不好,針腳稀疏的更暖和
體質成人和孩子的體質就不一樣,越小的孩子,新陳代謝很快,喜歡跑跑跳跳,往往不怕冷,穿得多了,經常一運動就是一身汗。
我有個朋友,生老大時沒經驗,孩子生下來就體質很差,很熱的天氣裡還是穿得很多,但是老二身體就很好,穿得少也不容易感冒。
所以,26度穿衣法,只能作為參考,並不能作為標準。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
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