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記|中國AI臨床智能診斷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2021-01-1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AI可看懂病歷、精準診斷不輸醫生……這是由依圖醫療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共同完成,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診斷兒科疾病的科研成果。國際頂級醫學科研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2月11日發布了這一成果。

該月刊的這篇文章題為《使用人工智慧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Evaluation and accurate diagnoses of pediatric disease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據參考消息網-出海記記者了解,該文章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與依圖醫療等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完成,基於機器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實現不輸人類醫生的強大診斷能力,並具備多場景的應用能力。這是全球首次在頂級醫學雜誌發表有關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基於電子健康記錄(EHR)做臨床智能診斷的研究成果,也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診斷兒科疾病的重磅科研成果。

診斷準確率優於人類

業界公認,人工智慧是醫療行業革新的核心動力。然而,儘管機器學習在影像診斷方面表現強勢,但在數量巨大、多樣的電子病歷數據分析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電子病歷的數據信息之廣、數據類型之多,以及某些方面的數據貧乏及可能出現的特殊案例等,都導致機器學習難以進行精確的數據分析,並進而形成預測臨床檢測的數據模型。

相關人士介紹,依圖提出並測試了一個專門對電子醫學病例進行數據挖掘的系統框架,將醫學知識和數據驅動模型結合在一起。該模型先通過NLP對電子病例進行標註,利用邏輯回歸來建立層次診斷,在常見兒童疾病方面的綜合診斷準確率優於相對低年資兒科醫生(3年+8年臨床經驗)。

從數據來看,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例,對上呼吸道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9%和87%,而在上呼吸道疾病診斷中,急性喉炎和鼻竇炎的準確率分別高達86%和96%,對不同類型哮喘的診斷準確率從83%到97%。同時對普通系統性疾病以及危險程度更高的疾病也有很高的診斷準確率,例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90%)、水痘(93%)、玫瑰疹(93%)、流感(94%)、手足口病(97%)和細菌性腦膜炎(93%)。也就是說,該系統可以根據NLP系統注釋的臨床數據信息對兒科疾病做出準確的判斷。

輔助作用 有效地降低診斷時間

「此次成果的核心技術部分,實際上是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與醫學知識圖譜,對EHR數據進行解構,從而構建了高質量的智能病種庫。使得後續可以較容易地利用智能病種庫建立各種診斷模型。而診斷模型證明了基於AI的系統可以幫助醫生處理大型數據和輔助診斷,同時在診斷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上給予臨床支持」,依圖醫療總裁倪浩表示,「兒科疾病症狀多種多樣,臨床醫生同樣難以區分,診斷流程費時費力,但明確診斷非常重要。擁有可與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相媲美的助手進行輔助診斷,能夠讓醫生有效地降低診斷時間,顯著優化診斷流程。」

相關人士表示,依圖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進行合作,收集了該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間的567,498個門診病人的1,362,559次問診電子病歷,抽取到覆蓋初始診斷包括兒科55種病例學中常見疾病的1.016億個數據點,並將這些信息用於訓練和驗證系統框架。相比以往模型,此次研究使用了超過140萬的龐大數據,以完善診斷系統,此外,此次研究中使用數據在表達和描述上的一致性,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質量。

醫療貧乏地區的福音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夏慧敏教授表示,「這篇文章的啟示意義在於,通過系統學習文本病歷,人工智慧或將可以診斷更多疾病。但須要清醒認識到,我們仍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紮實,比如高質量數據的集成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需要算法工程師、臨床醫生、流行病學專家等在內的多專家的通力合作。此外,人工智慧學習了海量數據後,其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仍然需要更大範圍的數據對其進行驗證和比對。」

可以預見的是,模型不僅能在醫療資源短缺或不均的地區發揮巨大作用,也將為全世界帶來重要的普適進步意義。

在2019年1月刊中,《自然·醫學》曾發表9篇論文聚焦AI醫療,此篇文章,在說明這一研究的學術領先性與應用拓展性的同時,也標誌著人工智慧在醫療行業的深度落地,及驅動醫療行業深層革新的巨大作用。

相關焦點

  • AI輔助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達97.5%,華為雲聯合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放射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發表了華為雲 EI 創新孵化 lab、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I 算法檢測動脈瘤靈敏度高達 97.5%
  • 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新成果獲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
    圖說:研究團隊使用華為智能穿戴設備進行心臟健康研究這兩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已先後於今年4月和5月發表在全球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的頂級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和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歐洲心臟病雜誌》(EHJ)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華為雲主導抗疫藥物篩選科研成果「神農項目」登上國際化學頂刊封面
    日前,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化學信息與建模)出版了2020年12月新冠特刊,封面為中國古代傳說人物神農「辨藥嘗百草」的畫面。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2019年,他們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一流成果
    「一流成果」「好老師、好學者、好員工」「一流學生、一流成果、一流平臺、一流學科」,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師生及校友服務,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始終秉持著「三好四一流」文化,以世界一流的標準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做研究,近年來收穫頗豐。
  • 深睿醫療創新科研成果被頂級期刊ER及MIA收錄
    在科研創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是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醫療前沿科技的探索,通過科技與臨床的結合,產生了眾多兼具臨床價值和科技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陸續被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收錄。
  • 山東農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先後登上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山東農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先後登上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西安郵電大學賈豔敏教授多項重要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獲得2020國際埃尼獎(譽為能源領獎諾貝爾獎)提名候選人、知社學術圈2018中國新銳科技人物突出成就獎等學術榮譽。擔任中國儀表功能材料學會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入選陝西省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會員。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南方科技大學王陽剛課題組合作,在不對稱光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 「Enantioselective Photo-Induced Cyclodimerization of a Prochiral Anthracene Derivative Adsorbed on Helical Metal Nanostructures」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上。
  • 南工大一成果亮相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新技術智能「捕捉」二氧化碳
    南京工業大學供圖  原創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捕集二氧化碳成為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南京工業大學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究出一種新型智能吸附劑,能夠實現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和可控性捕集,這一成果不久前刊發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
  •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2月21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王梅雲團隊撰寫的《Presumed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世界四大頂級綜合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影響因子51.273) 在線發表。
  • 重大教授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網絡截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8日14時15分訊(記者 林楠 馮茴花)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聶建峰與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李斌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該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IF= 18.131)。廣州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青年教師張哲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工作首次實現了20納米尺寸二維分立金屬有機超分子結構的構建,並運用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觀察到分子結構。
  • 華為雲聯合論文登上放射學頂級期刊
    日前,放射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放射學》)發表了華為雲EI創新孵化lab、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AI算法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高達97.5%,幫助醫生臨床診斷靈敏度提升約10個百分點,漏診率降低5個百分點,同時有效縮短醫生診斷時間。
  • ...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該研究成果近日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重慶大學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還獲美國物理學會專題報導!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影響因子38.8)發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黃文彬研究員與南昌大學舒龍龍副教授等合作研究題為"Giant photoflexoelectric effect in halide perovskites
  • 重郵最新研究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發表
    近日,小新打探到,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智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夏書銀和王國胤等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無界的快速自適應精確k-means算法」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國際EFSUMB臨床指南推薦:針對單個患者,臨床建議提取3張彈性圖形進行診斷。本次試驗證明,依照指南要求,影像組學方法已經顯著超出常規彈性成像的診斷精度;如果單個病人提取5張彈性圖像,則影像組學與彈性成像診斷精度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這一結果表明了人工智慧輔助臨床診斷的顯著優勢和強大潛力。最後,該項研究還表明影像組學方法具有極高的魯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