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反饋環螺旋理論,談一談理論雛形的創造與演化

2020-12-05 天下雪的自留地

特別解釋:在這裡使用創造而不是發現,是為了與《創造者的特權》系列文章呼應;很明顯,使用「發現」更為恰當。

在《如何跳出思維局限》一文中,我描述了一個跳出思維局限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建立理論雛形的基本方法,本文將最近感悟到的新東西也加進去,形成兩個建立理論雛形的基本方法:

1:逆向追溯原理(深度擴展):從一個事物出發,不斷尋找其上層事物(原理與創造者意圖),使思考所處的高度上升;

(理論雛形的發現)

(理論產生的意義)

發現理論雛形不難,但發現並不等於形成,也不等於真正理解了一個理論;大多數理論雛形都在被發現的同時被擱置了,沒有經過實踐驗證與進一步演化的理論雛形,不能稱為真正的理論。

2:識別普遍特徵(廣度擴展):尋找多個事物之間的特異點與交叉點,從而完成從點尋線從線尋面的整個過程,其中廣泛具備的特徵即是普遍性特徵;

整個過程不斷從特殊到普遍,再從普遍到特殊(上一論演化中發現的普遍的特徵將成為新一輪演化中的特殊性特徵)。

(基本的聚類與分組描述)

(真理的探索)

最近在看一些文章時,有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先說明了一下我看到了什麼:

A:戴明環(PCDA循環)

(戴明環示意圖,來自網絡)

智庫百科釋義:

戴明循環或稱PDCA循環、PDSA循環。戴明循環的研究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先是有著「統計質量控制之父」之稱的著名的統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在當時引入了「計劃-執行-檢查(Plan-Do-See)」的雛形, 後來有戴明將休哈特的PDS循環進一步完善,發展成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Plan-Do-Check/Study-Act)」這樣一個質量持續改進模型。戴明循環是一個持續改進模型, 它包括持續改進與不斷學習的四個循環反覆的步驟, 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Study)、處理(Act)。戴明循環有時也被為稱戴明輪(Deming Wheel)或持續改進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P(Plan)–計劃,通過集體討論或個人思考確定某一行動或某一系列行動的方案,包括5W1H; D(Do)–執行人執行,按照計劃去做,落實計劃;C/S(Check/Study)–檢查或研究執行人的執行情況,比如到計劃執行過程中的「控制點」「管理點」去收集信息,「計劃執行的怎麼樣?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要求?」,找出問題;A(Action)–效果,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認可或否定。成功的經驗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標準化以適當推廣;失敗的教訓要加以總結,以免重現;這一輪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

特點:

1、大環帶小環。如果把整個企業的工作作為一個大的戴明循環,那麼各個部門、小組還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環,就像一個行星輪系一樣,大環帶動小環,一級帶一級,有機地構成一個運轉的體系。2、階梯式上升。戴明循環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環,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內容,更上一層樓。下面圖2表示了這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

B:包以德循環(OODA循環)

(OODA循環示意圖,來自網絡)

百度百科解釋:

包以德循環的發明人是美國空軍上校約翰·博依德(John Boyd),又被稱為「瘋狂的博依德」,憑藉他戰鬥機飛行員的經驗和對能量機動性的研究,發明了這一理論。儘管博依德循環的發明純粹是軍事目的,但是這一理論同樣能夠應用於殘酷的商戰。最初,他運用OODA循環來闡述的是空戰中克敵制勝的戰術,但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他把OODA循環闡發為一種戰略,一種讓敵人心理癱瘓的戰略。

基本觀點:

武裝衝突可以看做是敵對雙方互相較量誰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觀察—調整—決策—行動」的循環程序。雙方都從觀察開始,觀察自己、觀察環境和敵人。基於觀察,獲取相關的外部信息,根據感知到的外部威脅,及時調整系統,做出應對決策,並採取相應行動。「調整」步驟在整個OODA循環中最為關鍵,因為如果敵人對外界威脅判斷有誤,或者對於周圍的環境理解錯誤,那麼必將導致方向調整錯誤,最終做出錯誤決策。包以德認為,敵、我的這一決策循環過程的速度顯然有快慢之分。己方的目標應該是,率先完成一個OODA循環,然後迅速採取行動,幹擾、延長、打斷敵人的OODA循環。其中,有一種戰術是,進入並操控敵人的OODA循環系統,使敵人對於外界變化無力做出任何反應。

C:TRIZ理論中的S曲線進化:

(系統進化S型曲線說明,來自網絡)

以上三個是在不同時期看到的東西,當這些類似的東西放在一起觀察時,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似乎有一些東西藏在背後,是什麼呢?

首先要找出這些事物具備的共同特徵:

1:正反饋; 2:完整單一循環; 3:以終為始,持續上升;

這樣就發現了一個改造或創造事物的新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創造一個正反饋的完整迴路,並不斷以終為始,也就是上一個循環的結束作為下一個循環的開始,藉此實現不斷上升。

實現的前提是什麼呢?

前提是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並以此為基礎打造持續上升的機制;

如果不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呢?

那就需要去發現未被發現的迴路,改造既有流程或基於需求創造新的完整迴路。

到這裡,就形成了理論的雛形,暫且稱之為正反饋環螺旋理論。

發現這個理論後,讓我對幫助我發現這個理論的事物的理解也更深了,這就是理論的反哺作用;

在此理論基礎上,還可以建立反向理論:負反饋環螺旋理論,通過發現負循環,進而創造條件阻斷單一負循環的形成、破壞負循環的上升機制或創造負循環的下降機制;

這是理論雛形演化必經的一步:建立反向理論;

在建立正反兩個方向的理論雛形後,進一步融合理論,會形成正負反饋環螺旋理論:發現或創造單一正反饋循環並建立持續上升的機制,發現單一負循環或持續上升的負循環並創建中斷機制或持續下滑機制。

至此,理論雛形完成第一次演化,融合基本的正負兩個方向;這時理論還是很稚嫩,需要吸收外部的優秀元素以成長,比如OODA循環中的對單一循環完成速度的要求及將對方的循環納入考慮;

(OODA循環快速決策與破壞對手快速決策,來自網絡)

由於沒有對理論適用的粒度進行定義,還可以對此進行定義,進而根據粒度大小分解為微循環、區域循環、超循環等循環類別,這樣就可以在流程中建立多重循環理論;

更為精細的定義,會進一步擴大理論的實用性及應用範圍,進而在特定領域發展出特定理論;比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擴展,給出現實條件下的理論實際應用:

此時,理論的分支開始向外部延伸;這是理論雛形的成長階段,在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需要對冗雜的理論進行修剪,使理論更加精粹。

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根據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根據需要(需要不斷上升的位置)發展出新循環:

比如,在工作的改進中,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假如不完整,就可以分析原因並對系統進行改造):

(預測反饋迴路,來自網絡)

建立機制或環境使其可以形成循環,就形成了一個基本工作的改進正反饋循環迴路。

如果繼續分析這個理論,使用深度擴展的方法,可以找出這個理論背後的原理之一:以終為始,這四個字便是一種基本描述,適用性極強,可以融入任何事物與行為之中,使其得到強化;這種基本描述也是發現普適描述/廣域原理的基礎。

以上就是這個簡單的理論從發現到演化再到發散的整個過程。

要去發現理論,要先修煉出一雙發現的眼睛,可以看到事物運行的邏輯或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假如你正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的人,何不去使用這些基本方法去發現一些屬於自己的理論?

這樣,你就有了創造者的特權。

相關文章:

1:為什麼我選擇創造而不是追隨?

2:創造者的特權《一》從海口複習法到開放性

3:如何跳出思維局限?

相關焦點

  • 對偶理論
    程氏理論分析的是凍土中水在溫度變化時相態的變化,地下冰的形成是因為未凍水的非等量遷移轉換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未凍水轉化成冰與冰轉化成未凍水之間存在不對稱性
  • 數學工具之「螺旋理論」
    期間,Ball於1870年至1874年分別發表了數篇螺旋理論的文章,並於1876年發表了螺旋理論研究的論著《Theory of Screws: A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a Rigid Body》,使螺旋理論研究達到了巔峰。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研究者認為,個體能夠對自我、他人或其他物種的心理狀態進行歸因,這種推斷系統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理論,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內部狀態無法被直接觀察,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推斷系統可用於解釋和預測行為。40多年來,來自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學領域的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和解釋心理理論的認知機制和演化淵源。這一重要的心理能力是否為人類獨有?
  • 太陽系演化理論的現狀
    所謂太陽系的演化是指太陽系演化理論而言的。 最早提出宇宙形成理論的是康德。他在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提出了太陽系形成理論,也就是「星雲說 」理論。《宇宙體系論》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星雲說 」理論,拉普拉斯在他的「星雲說 」裡面,更加深入完善了康德的星雲說理論,因此,歷史上把康德與拉普拉斯的星雲說理論統稱為「星雲說 」。他們的「星雲說 」理論基本上反映了太陽系的基本特徵,即,共面性、同向運動性、近圓性。所謂「共面性」是指,太陽系內所有的天體均分布於一個平面內。這個平面在天文中被稱為太陽系的恆定面,也叫正常軌道平面。
  •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該報告旨在評估網際網路的「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該理論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新的知識也帶來了新的觀念,儘管那時候英國民間依然普遍信仰宗教裡的那一套神明創造萬物的說法,但是科學院的學者們卻不可能對這些堆積如山的證據熟視無睹,演化思想就這樣萌芽了。達爾文正是這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乘坐小獵犬號環球旅行,一路考察各地生物風貌。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摘 要:距離諾依曼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已有四十多年,但對該理論的研究依舊熱潮。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關於演化理論的讀書筆記
    總有人說,世間萬物是琢磨不透的,我們可以分析他們的過去,但是總是無法預測他們的未來,這就是演化的魅力。要想徹底了解一件事情,就應該歸本溯源,找到底層的第一性原理,這讓我抓起了達爾文的這本《物種起源》。本文先把進化論三大理論梳理一遍,這三個理論就是拉馬克主義的用進廢退,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孟德爾的粗粒度遺傳,順便梳理一下我們容易產生的錯誤看法。01 用進廢退到底能不能導致進化?拉馬克其實才是真正進化論的第一勇士,在那時候的環境,凡是提出違背上帝造人的學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 目前天體演化理論面臨的主要問題
    天體演化理論也可以稱為「太陽系演化學」,也可以叫「天體演化學」,總之,天體演化問題是我們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演化理論學科,目前,這個領域處於理論的研究和探索階段。我們首先面臨的太陽系的問題,我們要了解太陽系、地球的前世今緣,以及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系——太陽系與周邊其他鄰居相互關係和更遠的宇宙空間。
  • 秦宏教授等提出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新理論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秦宏教授等提出了一個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的新理論,並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 (PRL 109, 235001, 2012)。 宇宙中可見物質90%以上是以磁化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的。
  •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出版
    本報訊  記者尹萍報導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日前出版發行。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新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對生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生態安全狀況已成為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為此,該書將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研究。
  • 跟大家談一談電商ROI理論及計算公式。
    並再跟大家談一談電商ROI理論及計算公式。 一、roi是什麼意思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是指通過投資而應返回的價值,即企業從一項投資活動中得到的經濟回報,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獲得的收益和投入成本的比值。在電商環節上,我們則認為ROI等於賣家的投人產出比。
  • 振蕩器自生振蕩分析之反饋理論與barkhausen準則
    振蕩器概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60069.htm  振蕩器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頻率源,一般用在鎖相環中。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磁場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影響著星系的演化」洛佩斯羅德裡格斯在一篇報導中談到。「我們已經了解了重力是如何影響星系的構型的,但對磁場的探究才剛剛開始。」哈勃望遠鏡拍攝的M77螺旋星雲。圖片中紅色和藍色的條紋突出了圍繞著旋臂的恆星形成的小塊區域,而黑色的塵埃帶則延伸到了布滿星星的星系中心。
  • 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磁場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影響著星系的演化」洛佩斯羅德裡格斯在一篇報導中談到。「我們已經了解了重力是如何影響星系的構型的,但對磁場的探究才剛剛開始。」   在1960年代中期,密度波理論發展起來之前,有些問題是能解釋星系中的螺旋臂的。根據「纏繞問題」,旋臂只繞幾圈軌道就會消失,與星系的其他部分難以區分。  這裡有一個可以解釋纏繞問題的視頻。  密度波理論認為星臂和穿過密度波的恆星,氣體,塵埃是分隔開的。星臂是密度波可見的一部分,恆星在密度波之間來回穿梭。
  • 理解演化論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一理論
    Amanda Montañez 撰文mints 翻譯 即便在宗教和政治信仰人群中,演化論的知識也影響了對這一理論的信仰
  • 【科普講堂預告】《生物演化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視野》
  • 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挑戰,DNA雙螺旋的氫鍵作用力理論被質疑
    近期,瑞典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對DNA的一項研究表明,傳統DNA雙螺旋結構依靠氫鍵作用力結合的理論可能是錯誤的。他們認為,在親水性環境中,是DNA雙螺旋結構中的疏水基迫使DNA雙鏈結合到一起。在疏水環境中,DNA雙鏈會自動打開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的挑戰DNA是由兩條主鏈相互盤旋形成的雙螺旋結構,每條主鏈的螺旋內側都存在氮鹼基。
  • 宇宙演化相關。宇宙大爆炸理論
    1、我們的宇宙到底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在這個問題上,今年的諾貝爾獎給出了自己的態度。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再次頒給了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其中宇宙學領域的獲獎者是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James Pee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