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解釋:在這裡使用創造而不是發現,是為了與《創造者的特權》系列文章呼應;很明顯,使用「發現」更為恰當。
在《如何跳出思維局限》一文中,我描述了一個跳出思維局限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建立理論雛形的基本方法,本文將最近感悟到的新東西也加進去,形成兩個建立理論雛形的基本方法:
1:逆向追溯原理(深度擴展):從一個事物出發,不斷尋找其上層事物(原理與創造者意圖),使思考所處的高度上升;
(理論雛形的發現)
(理論產生的意義)
發現理論雛形不難,但發現並不等於形成,也不等於真正理解了一個理論;大多數理論雛形都在被發現的同時被擱置了,沒有經過實踐驗證與進一步演化的理論雛形,不能稱為真正的理論。
2:識別普遍特徵(廣度擴展):尋找多個事物之間的特異點與交叉點,從而完成從點尋線從線尋面的整個過程,其中廣泛具備的特徵即是普遍性特徵;
整個過程不斷從特殊到普遍,再從普遍到特殊(上一論演化中發現的普遍的特徵將成為新一輪演化中的特殊性特徵)。
(基本的聚類與分組描述)
(真理的探索)
最近在看一些文章時,有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先說明了一下我看到了什麼:
A:戴明環(PCDA循環)
(戴明環示意圖,來自網絡)
智庫百科釋義:
戴明循環或稱PDCA循環、PDSA循環。戴明循環的研究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先是有著「統計質量控制之父」之稱的著名的統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在當時引入了「計劃-執行-檢查(Plan-Do-See)」的雛形, 後來有戴明將休哈特的PDS循環進一步完善,發展成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Plan-Do-Check/Study-Act)」這樣一個質量持續改進模型。戴明循環是一個持續改進模型, 它包括持續改進與不斷學習的四個循環反覆的步驟, 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Study)、處理(Act)。戴明循環有時也被為稱戴明輪(Deming Wheel)或持續改進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P(Plan)–計劃,通過集體討論或個人思考確定某一行動或某一系列行動的方案,包括5W1H; D(Do)–執行人執行,按照計劃去做,落實計劃;C/S(Check/Study)–檢查或研究執行人的執行情況,比如到計劃執行過程中的「控制點」「管理點」去收集信息,「計劃執行的怎麼樣?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要求?」,找出問題;A(Action)–效果,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認可或否定。成功的經驗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標準化以適當推廣;失敗的教訓要加以總結,以免重現;這一輪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
特點:
1、大環帶小環。如果把整個企業的工作作為一個大的戴明循環,那麼各個部門、小組還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環,就像一個行星輪系一樣,大環帶動小環,一級帶一級,有機地構成一個運轉的體系。2、階梯式上升。戴明循環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環,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內容,更上一層樓。下面圖2表示了這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
B:包以德循環(OODA循環)
(OODA循環示意圖,來自網絡)
百度百科解釋:
包以德循環的發明人是美國空軍上校約翰·博依德(John Boyd),又被稱為「瘋狂的博依德」,憑藉他戰鬥機飛行員的經驗和對能量機動性的研究,發明了這一理論。儘管博依德循環的發明純粹是軍事目的,但是這一理論同樣能夠應用於殘酷的商戰。最初,他運用OODA循環來闡述的是空戰中克敵制勝的戰術,但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他把OODA循環闡發為一種戰略,一種讓敵人心理癱瘓的戰略。
基本觀點:
武裝衝突可以看做是敵對雙方互相較量誰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觀察—調整—決策—行動」的循環程序。雙方都從觀察開始,觀察自己、觀察環境和敵人。基於觀察,獲取相關的外部信息,根據感知到的外部威脅,及時調整系統,做出應對決策,並採取相應行動。「調整」步驟在整個OODA循環中最為關鍵,因為如果敵人對外界威脅判斷有誤,或者對於周圍的環境理解錯誤,那麼必將導致方向調整錯誤,最終做出錯誤決策。包以德認為,敵、我的這一決策循環過程的速度顯然有快慢之分。己方的目標應該是,率先完成一個OODA循環,然後迅速採取行動,幹擾、延長、打斷敵人的OODA循環。其中,有一種戰術是,進入並操控敵人的OODA循環系統,使敵人對於外界變化無力做出任何反應。
C:TRIZ理論中的S曲線進化:
(系統進化S型曲線說明,來自網絡)
以上三個是在不同時期看到的東西,當這些類似的東西放在一起觀察時,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似乎有一些東西藏在背後,是什麼呢?
首先要找出這些事物具備的共同特徵:
1:正反饋; 2:完整單一循環; 3:以終為始,持續上升;
這樣就發現了一個改造或創造事物的新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創造一個正反饋的完整迴路,並不斷以終為始,也就是上一個循環的結束作為下一個循環的開始,藉此實現不斷上升。
實現的前提是什麼呢?
前提是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並以此為基礎打造持續上升的機制;
如果不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呢?
那就需要去發現未被發現的迴路,改造既有流程或基於需求創造新的完整迴路。
到這裡,就形成了理論的雛形,暫且稱之為正反饋環螺旋理論。
發現這個理論後,讓我對幫助我發現這個理論的事物的理解也更深了,這就是理論的反哺作用;
在此理論基礎上,還可以建立反向理論:負反饋環螺旋理論,通過發現負循環,進而創造條件阻斷單一負循環的形成、破壞負循環的上升機制或創造負循環的下降機制;
這是理論雛形演化必經的一步:建立反向理論;
在建立正反兩個方向的理論雛形後,進一步融合理論,會形成正負反饋環螺旋理論:發現或創造單一正反饋循環並建立持續上升的機制,發現單一負循環或持續上升的負循環並創建中斷機制或持續下滑機制。
至此,理論雛形完成第一次演化,融合基本的正負兩個方向;這時理論還是很稚嫩,需要吸收外部的優秀元素以成長,比如OODA循環中的對單一循環完成速度的要求及將對方的循環納入考慮;
(OODA循環快速決策與破壞對手快速決策,來自網絡)
由於沒有對理論適用的粒度進行定義,還可以對此進行定義,進而根據粒度大小分解為微循環、區域循環、超循環等循環類別,這樣就可以在流程中建立多重循環理論;
更為精細的定義,會進一步擴大理論的實用性及應用範圍,進而在特定領域發展出特定理論;比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擴展,給出現實條件下的理論實際應用:
此時,理論的分支開始向外部延伸;這是理論雛形的成長階段,在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需要對冗雜的理論進行修剪,使理論更加精粹。
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根據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根據需要(需要不斷上升的位置)發展出新循環:
比如,在工作的改進中,存在完整的單一正反饋迴路(假如不完整,就可以分析原因並對系統進行改造):
(預測反饋迴路,來自網絡)
建立機制或環境使其可以形成循環,就形成了一個基本工作的改進正反饋循環迴路。
如果繼續分析這個理論,使用深度擴展的方法,可以找出這個理論背後的原理之一:以終為始,這四個字便是一種基本描述,適用性極強,可以融入任何事物與行為之中,使其得到強化;這種基本描述也是發現普適描述/廣域原理的基礎。
以上就是這個簡單的理論從發現到演化再到發散的整個過程。
要去發現理論,要先修煉出一雙發現的眼睛,可以看到事物運行的邏輯或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假如你正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的人,何不去使用這些基本方法去發現一些屬於自己的理論?
這樣,你就有了創造者的特權。
相關文章:
1:為什麼我選擇創造而不是追隨?
2:創造者的特權《一》從海口複習法到開放性
3:如何跳出思維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