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挑戰,DNA雙螺旋的氫鍵作用力理論被質疑

2021-01-09 科學靈靈狗

近期,瑞典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對DNA的一項研究表明,傳統DNA雙螺旋結構依靠氫鍵作用力結合的理論可能是錯誤的。他們認為,在親水性環境中,是DNA雙螺旋結構中的疏水基迫使DNA雙鏈結合到一起。

在疏水環境中,DNA雙鏈會自動打開

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的挑戰

DNA是由兩條主鏈相互盤旋形成的雙螺旋結構,每條主鏈的螺旋內側都存在氮鹼基。傳統理論認為,同一平面的氮鹼基在兩條主鏈間形成鹼基對,鹼基對之間以氫鍵維繫,正是這種氫鍵作用力將兩條主鏈結合在一起形成雙螺旋結構。

DNA晶體雙螺旋衍射照片

但是,近期瑞典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DNA雙螺旋結構可能與其所處的環境有關。當DNA處於親水性環境時,由於DNA分子的氮鹼基具有疏水性,根據疏水性原理,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與水的接觸,疏水單元會聚在一起。研究人員認為,這才是DNA雙螺旋結構形成的真正原因。

DNA雙螺旋結構示意圖

為驗證這一最新理論,研究人員觀察了DNA在疏水性溶液聚乙二醇中的行為。他們逐步將DNA周圍環境從親水性變為疏水性,當溶液達到親水性和疏水性臨界時,DNA分子的特徵雙螺旋結構開始散開,這從側面印證,正是疏水基將DNA雙螺旋結合在一起。

新發現將有助於理解DNA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

大部分時間,DNA都處於水溶液中,形成雙螺旋結構,以保護我們的遺傳信息不被破壞。但當細胞想要對DNA進行處理(例如讀取、複製或修復)時,就會將DNA暴露於疏水環境中。例如,當修復受損的DNA時,催化蛋白會產生疏水環境,受損的區域經受疏水環境的影響而散開,以進行修復工作。

催化蛋白酶,會產生疏水環境

了解DNA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可能為我們提供很多新的見解。例如如何抵抗耐藥性細菌,甚至治癒癌症。細菌使用一種稱為RecA的蛋白質來修復其DNA,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或許可以通過改變細菌所處的環境來組織DNA雙鏈的散開,或使其RecA的蛋白質失去活性的辦法來殺死細菌。

研究結果或有助於治癒癌症

要了解癌症,我們必須了解DNA修復機理。而要了解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了解DNA本身。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是氫鍵將DNA雙鏈結合在一起,現在研究表明,是疏水基在起作用,這對有助於我們研究DNA在疏水環境中的修複方式。一旦我們真正了解DNA及其在不同環境中的作用機理,將對治癒癌症產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我的年度書單:《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只此一本
    現在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體驗越來越少了,但我無意之中撿起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三聯出版社,2001年科學人文系列之一),卻讓我愛不釋手,花了兩晚讀完。詹姆斯沃森和他的夥伴,主要通過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攻克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難題,二十多歲取得的科學貢獻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獎。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DNA結構不止雙螺旋一種,你可能上了個「假學」
    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月20日報導】題:人類細胞中發現DNA四鏈螺旋結構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  由4條而非兩條DNA鏈盤繞形成的四鏈螺旋結構此前就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結構在大自然中存在,因此其被認為是偶然現象。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 在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 就在這時,富蘭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不友善。她開始負責實驗室的DNA項目時,有好幾個月沒有人幹活。同事威爾金斯不喜歡她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在研究上卻又離不開她。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盤繞成右手雙螺旋結構。螺旋直徑2nm。螺旋盤繞形成鏈間的兩種溝,即寬的大溝與狹窄的小溝。(2)二條多核苷酸鏈的走向相反,通常取左側鏈從上到下為5』→3』端,右則鏈從下向上為5』→3』端,這樣二條鏈構成反平行排列的雙螺旋。(3)二條多核苷酸鏈借氫鍵而連繫在一起。氫鍵乃一鏈鹼基上-NH2的氫與另一鏈上鹼基的氧或氮形成。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教科書即將再被改寫,詭異的氫鍵出現新形態
    原子結合成分子的各種作用中,氫鍵是一種特別的存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便是由氫鍵構成,還有諸多神奇的現象可以用氫鍵解釋。但是,這種特別的存在自其被提出開始,就有個特別的問題,它到底屬於分子間作用力還是共價鍵?儘管很長時間裡教科書都把它定義為分子間作用力,但它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共價鍵特性。科學家還發現氫鍵在這兩者之間轉變,那界限到底在哪?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摘 要:距離諾依曼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已有四十多年,但對該理論的研究依舊熱潮。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8鹼基DNA的誕生,會是外星生命的遺傳密碼麼?
    近期,一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項目,首次合成了具有穩定雙螺旋結構、可儲存和轉錄遺傳信息的8鹼基系統DNA序列(Hachimoji DNA),探索了可能承載「外星人」遺傳信息的遺傳字母系統。
  • 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其實,DNA的特殊結構不止有i-motif結構,通常說的DNA雙螺旋結構,其實是經典B型DNA,除此以外,就雙螺旋結構還有A/Z型右/左旋DNA, 他們都是雙螺旋型的。A型DNA也是由反向的兩條多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為右手螺旋,但螺旋體較寬而短,鹼基與中心軸之傾角也不同,呈19度。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必定伴隨著一段傳奇的佳話:兩個個卓越的研究組,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
  • 多組分聚合誘導組裝AIE雙螺旋聚合物
    然而,由於結構單元的可用性有限,繁瑣的製造過程以及對兩者之間超分子相互作用的調控不足,構建具有多重響應性的水溶性雙螺旋聚合物仍然是巨大的挑戰。因此,設計水溶性,雙螺旋,多響應聚合物的一步式通用策略是該領域中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合成目標。近期,西北大學與安徽工業大學合作首次報告了一種簡單,通用的策略,以利用Passerini多組分聚合誘導組裝(PMPIA)來解決此問題。
  • 德科學家首次測出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
    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該校研究人員經過6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實驗裝置,能用來測量單個分子間極弱的作用力。
  • Science:挑戰教科書,「奇葩」化學鍵既像氫鍵又像共價鍵
    傳統氫鍵、短強氫鍵的勢能曲線和振動能級示意圖。在將F-F距離限定在2.29-2.31 Å時,理論計算結果與實驗光譜在所有光譜躍遷位置上完全吻合(圖4F-H)。這直接定量描述並驗證了[F-H-F]-的短強氫鍵特徵。同時,理論計算結果表明質子伸縮振動頻率與[F-H-F]-離子的結構有著密切關係。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到底有多大?現在有了答案
    >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大小只有2皮牛頓 持續時間僅幾微秒)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