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空軍網
2018年,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參數師劉佳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10月下旬,全空軍機務頂尖高手齊聚一堂,參加專業崗位練兵比武競賽。劉佳所在團戰機剛裝備部隊,而同類機型裝備其他單位已近十年,兄弟單位參賽選手崗位保障時間超過上萬小時,經驗非常豐富。但令人驚嘆的是,劉佳以高於第二名22分的絕對優勢取得飛參專業第一名。
筆者觀察他這一路,感覺未免有點太順。打小在鎮上上學,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學校前三名,順順利利考上北航國防生,大四那年又順順利利考上研究生。2013年分配到部隊工作,默默無聞幹了5年飛行參數師。劉佳自己也覺得:「我的人生路一直比較順暢,從小就是院子裡其他家長嘴裡『別人家的孩子』,到部隊後沒有出現一些高學歷人才身上出現的『水土不服』,接觸新飛機的相關業務後很快上手,並且今年十月拿得空軍競賽第一名。」
成才,是每個人的追求,人人都喜歡從成功者身上得到借鑑。但每個人的才智、基礎、境遇各有差異。劉佳的例子在許多人看來無法複製:天生學霸,誰能相抗?但我們一起看看他身上的幾個故事,就會發現他天賦之外的一些值得學習的優秀品質。
知恥後勇,刻苦鑽研求通達
那年冬天,新型戰機剛剛接裝不久,劉佳像往常一樣對剛剛試車後的飛機數據進行判讀。「某部件傳感器故障,建議機械專業採取以下措施……」故障剛剛發現,他便第一時間通過對講機與機組進行溝通。
話音未落,一旁的師傅張主任接過對講機:「這個部件雖然屬於機械專業,但它的傳感器由特設專業負責,這個都不懂怎麼幹好飛參!」
師傅的話,讓這個北航研究生一時羞愧難當,「底子打不牢,怎能經得起實戰的考驗?」
從那之後,他給自己立下「軍令狀」:三個月必須啃下業務這塊「硬骨頭」。
白天「泡」在外場,對飛行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晚上加班加點,學習工廠配發的技術資料;遇到困難,就纏著專業主任問個明白。保障現場、學習室甚至飯堂,到處都能見到他刻苦學習的身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三個月時間,四個專業30餘本技術資料讓他背得滾瓜爛熟。
隨遇而安,幹一行且愛一行
「著陸滑行時,某系統告警信號出現,通知特設人員立即檢查相關傳感器」……這是一次跨晝夜飛行現場,劉佳坐在電腦前聚精會神,不斷點擊滑鼠,通過飛參專業軟體對本場第一批次飛行數據進行分析,並不時用對講機與各業務主任進行溝通。
隨著滑鼠的滑動,各種色彩的標識判據結果密密麻麻地展現在顯示器上。劉佳直直地盯著曲線上的各種異常波動,時而拖動滑鼠局部放大,時而滑動屏幕前後對比,從中發現飛行員和機組成員都未曾察覺的故障隱患。這項工作非常費眼睛,但劉佳絲毫不以為苦。
「隨遇而安不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當學生就踏踏實實學好學生該學的知識,當研究生就扎紮實實打牢學術基礎,當部隊業務師,就牢牢靠靠掌握一名業務師該掌握的一切。」
那天下午,劉佳拿著技術資料找到特設主任,「飛參判讀發現某系統開關量與機械裝置存在交聯關係,所以技術資料該系統的電路圖中存在錯誤。」劉佳肯定地說。
「技術資料是工廠配發的,全部由設計人員編寫,不應該有錯呀。」特設主任有些疑惑。
劉佳拿著判讀結果,主任指著技術資料,兩人爭執不下,決定到機場一探究竟。在儀器的校驗下,劉佳是正確的,二人當即向工廠反映問題。不久後,生產工廠對全部隊類似機型技術資料進行了更新。
在一次業務交流中,特設主任拍著劉佳的肩膀對師傅張主任說,「過不了多久,你這個高徒就可以給我們上課了。」
較真碰硬——堅定原則不鬆勁
初冬時節,關中某機場薄霧籠罩,該團數架戰鷹參加完某訓練任務第一批次飛行後依次著陸。劉佳在收集完飛機快取卡後,將每架次飛參監控情況的數據分析報告第一時間上報大隊長,為下一批次任務提供參考依據。
在檢查到最後一架飛機時,劉佳即將舒展的眉頭又微微鎖緊。數據顯示,飛機在著陸過程中發生過一次僅持續3.5秒的參數跳變。
發生跳變的可能性很多,雖然時間不長,但如果設備短路,在空中極有可能發生險情。
「停飛檢查?」劉佳腦海裡閃現出一種忐忑的預感。任務飛機停飛,將對飛行訓練計劃產生影響。但作為一名飛參師,嚴格把關就是他的工作。
來不及思考,劉佳第一時間通過對講機將檢查結果向大隊長進行匯報,並建議停飛檢查。
「大戰在即,停飛檢查將影響訓練的開展。」「一邊是國家財產,一邊是生命安全。一旦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指揮中心內,一班人圍繞是否停飛激烈討論。劉佳據理力爭,他詳實的判斷依據、堅定的立場讓所有人印象深刻。「隱患不上天、故障不過夜!」大隊長郭紅軍斬釘截鐵地為劉佳「站臺」。
師保障部隨即與工廠一道對飛機進行全面檢查,在機體內一處蓋板下發現了這處隱蔽的故障隱患。故障排除後,劉佳忐忑的心總算平靜下來。
甘於忍耐——不厭其煩求精準
校驗數據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從機身到機尾、艙內到艙外,幾百個參數逐一對比。一架飛機差不多需要半天時間,更遑論停機坪上一眼望不到頭的機群。
檢查這些飛機數據時,需要人在集中精力的情況下長時間大強度地檢索。當遇到多發問題時,為了判定是否是偶發問題還是批次性問題,他連夜對所有飛機進行全面校驗,並確定這是批次性問題。劉佳將校驗結果向上級匯報不久後,這項研究成果便促使了對檢測系統進行的升級。
這兩年來,劉佳累積判讀飛參逾五千架次,發現故障150多起。
今年初,劉佳所在部隊赴工廠接裝戰機,作為飛參專業負責人,他將為接裝把好最後一道關口。
那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室外溫度達到攝氏零下10度,座艙內更是如冰窖一般。有戰友勸劉佳去辦公室取暖,等雪停了再檢查。但他卻說:「這點苦都忍不了,怎麼能在未來戰場披荊斬棘!」
只見劉佳背著他的工具包,鑽進座艙現場判讀數據。電腦顯示器上一條條曲線中隱藏的疑點,被劉佳的「火眼金睛」一一挑出。
三架飛機檢查完,劉佳已累的滿頭大汗,來不及停留,又拉著辦公室裡的工廠師傅進行複查。
不久後,新戰機提前列裝部隊。劉佳說,開飛現場戰鷹依次升空,直刺雲霄,看到此情此景,感到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文章作者:石智 李磊 楊凱典
本期編審:牛銳利
責任編輯:劉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