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家發現未知量子態,可通過外部磁場操控對稱性|獨家

2020-11-25 DeepTech深科技

說到相變,可能大家最有概念的是物質的固、液、氣三相之間的相變。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影響下,物質可以從一種相變成另一種相,比如冰可以變成水也可以變成水蒸氣。除了三態相變,還有其他類型的相變,比如我們加熱一塊磁鐵,磁鐵的鐵磁性會到達一定情況下忽然消失。

相似地,由量子漲落可造成量子相變。量子發生相變時,在量子多體系統中基態的性質也會隨著外部參數變化發生突然改變。但亞原子粒子較其他粒子並不具有明顯的特徵,它們是現階段現代物理學中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其狀態在彼此間存在強相互作用時幾乎不可能被控制,但這一現狀隨著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取得進展而發生了改變。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發現了物質的一種新型量子態,這種量子態的可調性極高,或能為未來納米或量子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論文第一作者殷嘉鑫對 DT 君說,「納米或量子計算機技術往往需要磁電之間的轉換,我們的這個發現意味這實現了高效磁電轉換新的突破方向。」這項研究在 9 月 12 日刊登在 Nature 雜誌上。

圖 | Nature 刊登新型量子態研究(來源:Nature)

這項研究在一種稱為竹籠形(Kagome)磁體的晶體中,發現了一種可被隨意「調控」的新型量子態,其可調性較現有理論的解釋範圍高出 10 倍,對下一代納米和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發來說意義非凡。

Zahid Hasan 說:「我們為量子拓撲領域發現了一個新的『控制鍵』,但希望這只是冰山一角,將來若能由此發現一個材料物理相關的全新領域,納米工程方面的研究將受益匪淺。」

由於實驗結果不能被現有理論所解釋,Hasan 與論文共同作者在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中將該發現稱為物質的一種新型量子態。

圖 | 普林斯頓大學 Hasan 研究組(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新量子態可通過磁場控制拓撲對稱性

物質的三大經典形態(classical phases of matter),固態、液態和氣態間的相互轉變,源於構成物質的原子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但在物質的量子態(quantum phase of matter)中,這種相互作用發生在電子之間,且比經典態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而現在,用 Hasan 本人的話來說,他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在量子層面可控的、量子拓撲磁體上的一種奇特量子效應」。

Hasan 說:「關鍵在於關注粒子在磁場中相互作用的方式,而非單個粒子的行為。就像人類一樣,個人與集體的行為有時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你可以研究單個粒子的各種細節,但由於粒子間存在著很強的相互作用,這並不能幫你預測出當多個粒子被放在一起時所呈現的『集體行為』。」

為了研究這種量子「集體行為」,Hasan 的團隊在實驗中以各種方式將原子排列在晶體表面,並觀察會發生什麼。團隊在研究中使用了由位於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普林斯頓的合作團隊所製備的各種材料。而一種名為「竹籠形晶格」的特殊六折式蜂窩形 (six-fold honeycomb shape) 排列方式(得名於與其結構很像的一種竹籠),讓實驗產生了令人震驚的結果。

圖 | 竹籠形晶格(來源:維基百科)

現有的所有理論都預測電子會粘附在這種六折式排列上,但實驗結果卻是電子以一種雙對稱(two-fold symmetry)模式排列成了一條直線。

Hasan 說:「電子忽略了晶格的對稱性,重新定向,以排成一條直線的方式使躍遷更易發生。電子忽略了晶格,形成了自己的『社會結構』,這使該研究成了物理學中真正的前沿。」

圖 | 論文的通訊作者 M. Zahid Hasan(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Hasan 此前曾一直致力於拓撲材料附屬領域(subfield)的開創性研究,在分類上屬於凝聚態物理。他的團隊曾在幾年前發現了量子拓撲磁體(topological quantum magnets)。

參與實驗的研究人員都震驚於這種特異的雙對稱電子排列,論文共同第一作者,Hasan 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Songtian Sonia Zhang 說:「我們原本期望找到六折的排列形式,但卻發現了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東西。而隨後對此的調查將我們引向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物,但理論學家們根本沒有預測到這種情況的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實驗中出現的電子和原子排列間的解耦(decoupling)已足夠令人震驚,但研究人員隨後又發現,通過外置磁場,他們可以在不移動晶格的情況下將那條由電子排成的直線轉至任何方向。

圖 | 通過外加磁場可控制竹籠形晶體電子排列方向(來源:Nature)

Hasan 說:「Sonia Zhang 在研究中注意到了這一點,儘管對人類來說一種文化並不會被輕易改變,但你卻可以通過施加一個外部磁場改變電子的『文化』。」

目前,科學家們還無法給出該現象的成因。

研究團隊的一些猜測主要認為,這種新型量子態「和材料電子結構中的拓撲特性相關。」殷嘉鑫對 DT 君說。

然而,比這種名為非均向性(anisotropy)的解耦現象更令人震驚的是該效應的規模,其規模較理論預期足足多出了一百多倍。物理學家用一個名為「g 因子(g factor)」的無單位量表示材料中電子結構對外界磁場的相應係數,g 因子越高,說明材料可被較弱的磁場顯著調控其電子結構。真空中電子 g 因子的精確計算值略高於 2,但研究人員發現,在電子間存在強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實驗中所算出材料 g 因子有效值為 210。

關於是否有其他晶體也存在高 g 因子值,殷嘉鑫告訴 DT 君,確實有「很多重元素組成的半導體材料也具有比較高的 g 因子,一般在 10~50 左右。但其(與竹籠形晶體高 g 因子的)機制可能並不相同。」

未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Subir Sachdev 對此評論道:「一般來說,很少有磁場能對材料的電子特性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目前,能夠達到新型量子態的材料還有待進一步探索。關於搜尋這些新材料的一些線索,殷嘉鑫告訴 DT 君,「從我們的結果看,尋找類似材料大概有一些方向:需要特殊的晶格對稱性(這些對稱性往往使得材料電子結構具有拓撲性質),需要較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化學元素重一些)。當然我個人覺得我們開發出矢量磁場下的實空間-動量空間成像與調控手段也是表徵這種現象最有效的方法。」

圖 | 實驗中的電子波幹涉圖案----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外置磁場的方向(圖中箭頭方向)發生改變時,竹籠形磁體上方的線性電子流向也會隨之改變。(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研究中做出該發現的儀器是放置在 Jadwin Hall 地下室中的「掃描穿隧光譜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microscope)」,該儀器有兩層樓高,由多個組件構成,在外置可旋轉矢量磁場(rotatable vector magnetic)環境中運行。光譜顯微鏡的解析度小於原子大小的一半,這使它能掃描單個原子並檢測改原子中的電子細節,並同時測量電子的能量和自旋分布。儀器的工作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在安裝上與地板和房頂分離,以防止任何可能的振動對觀測造成影響(哪怕只有原子大小)。

Hasan 說:「儀器工作環境的溫度在 0.4 開爾文左右,這比外太空(約 2.7 開爾文)還冷,我們為材料樣本所在管道所創造的真空條件比地球上部大氣層還薄約一萬億倍,實現這些條件花了我們足足五年。」

殷嘉鑫向 DT 君透露,他在「2017 年進入普林斯頓後,在 Hasan 指導下帶領研究生 Songtian Zhang 對已有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儀器和實驗技術進行改進,並表徵了 LiFeAs 材料在 9T-2T-2T 矢量磁場和 400mK 溫度下的磁通相圖,率先報導了關聯超導體對矢量磁場的響應,並開發了矢量磁場下實空間-動量空間電子成像與調控的先進研究方法 (arXiv:1802.10059 (2018))。」他們隨後利用這種先進手段探索了許多量子材料,最終在 Fe3Sn2 中發現了這巨大的矢量磁場響應。

圖 | 具有特殊量子態的晶體 Mn3Sn 和 Fe3Sn2 (來源:Nature)

打破常規,新型量子態助力納米和量子計算技術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並沒有理論曾對這種新型量子態作出預測。Hasan 表示:「根據現有的量子材料理論,我們可以算出許多東西,但這項研究令人興奮的原因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此前未知的量子效應,這對納米技術研究,尤其是在開發傳感器方面具有很大的意義。在量子技術層面上,材料過低的有效 g 因子值會導致拓撲、磁體和超導這三者不能有效結合,而一種具有如此高的有效 g 因子值的材料意味著適當的磁場可在系統中施加顯著影響,這為未來的量子和納米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但這同時也為解釋新型量子態機制提出了挑戰。

未直接參與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David Hsieh 說:「該發現的確有可能是物質新型量子態存在的證據,這令人感到興奮,但仍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我們需要發展一個可以解釋該現象的理論,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Hasan 對現有物理理論範疇外的研究興趣很大,而這也正是論文共同作者,殷嘉鑫選擇來 Hasan 實驗室工作的原因。殷嘉鑫說:「當時,實驗室裡的同事們都鼓勵我去研究一個現代物理中已經被定性的問題,但當我和 Hasan 教授交談時,他跟我講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他說他正在尋找物質的新形態,研究一個沒有定性的問題,而研究所要做的,便是尋找問題本身。」

圖 | 論文第一作者殷嘉鑫(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殷嘉鑫在談到新量子態可能的一些應用時表示,「我們發現不同磁場角度對應與不同電子態構型(及不同的量子信息)。這些量子信息可以被電測量採集識別。比起常規的磁電轉換器件,一是在幅度上有提升(可能會提高容錯率,使得器件更魯棒),二是增加了新的調控維度即多重空間角度。對該項技術的進一步開發有可能實現磁電量子信息的高效讀取與編譯。」

Sonia Zhang 說:「在研究物理時,我們總是在尋找事物究竟是在以何種方式運作,而此次研究的發現著實讓我們又向前進了一步。」

在談到未來研究的展望時,殷嘉鑫表示,「我們希望利用目前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量子材料,希望能發現更大的電磁響應或者其他新奇衍生現象,為人類下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Zhang 和她的同事目前正在通過尋找一種新的量子結構革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Hasan 說:「我們的實驗正將人類的認知推向至更遠的地方,那裡目前充滿未知,尚無理論可言。」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這項發現離真正應用還有很長但路要走。目前,「只是在低溫下(4.2K) 探索了材料的磁電性質和其形成機理,尤其是與拓撲的聯繫。實際應用最好能在液氮溫度(77K)或者室溫(這個材料的磁轉變在 600K)。希望下一步探索這個材料在更高溫度下電磁響應。」殷嘉鑫說。

相關焦點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誘導的電偶極矩不但大小隨外電場而變化,偶極矩的方向也隨外電場而不停翻轉,使偶極原子的量子態操控變得極其困難。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紅平和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尤力展開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對稱性破缺動態保全原子誘導電偶極矩方向的方案。
  • 物理學家首次製造出時間晶體,揭開經典對稱性最後一塊面紗
    至此,經典對稱性最後一塊面紗——時間對稱——終於被人類揭開,這是物理學上的一項重大成果。物理學家曾希望通過離子阱」來創造時間晶體」,這是一種在不消耗能量的前提下,以固定模式運動的物質。儘管如同石墨烯最初一般,時間晶體到底有些什麼應用現在還並不明確。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時間晶體的超級穩定性可以作為對抗退相干效應的有力武器,來保證一個量子態的壽命。
  • 量子計算機突破:很酷的超導材料自然保持量子態,或改變遊戲規則
    現在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材料,這種材料可能會加速製造這些神秘的機器的製造。該團隊的研究描述了這樣一種超導材料的存在, 它的的名稱叫做β-Bi2Pd,它自然存在於一個量子態,而無需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而附加磁場影響。作者寫道,這種材料的低維護性和穩定性使它成為設計量子系統的完美候選者。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原標題: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與這一基本共識相反,去年發現的UTe2超導體表現得不同尋常。2019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冉升博士和Nicholas Butch博士等人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UTe2具有奇特的超導電性。緊接著,他們又報導了UTe2即使在65特斯拉的強磁場下依然保持著超導電性。要知道,這一磁場強度是普通電冰箱磁體的一萬倍,而UTe2的超導轉變溫度又只有1.6開爾文。
  • 國科大等提出新的拓撲量子物態——二維外爾半準金屬態
    然而在二維空間,由於維度降低,這種拓撲保護將會丟失,需要尋找額外的晶體對稱性以保護其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討論的外爾點不同於石墨烯中發現的狄拉克點(Dirac points),後者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不穩定,若計及自旋,石墨烯中的狄拉克點是四重簡併的,而外爾點是二重簡併的,並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是穩定的。在該研究介紹的工作發表之前,二維外爾半金屬尚未見有文獻報導。
  • 對稱破缺——凝聚態中的物理美
    此外,朗道提出的相變理論與對稱性破缺理論相關,讓我們能夠用序參量來描述凝聚態系統的宏觀態,使用對稱性來給不同物相進行分類。一般的物質有固、液、氣三態,這是初中物理告訴我們的知識。後來,現代物理的研究結果,將「物質三態」的概念擴大——有了等離子態、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液晶態等等,見圖3。再後來,又擴展細分到物質的許多種不同的「相」。物質相之間的互相轉換被稱之為「相變」。
  • 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極化的存在,伊辛超導電性具有非常大的平行臨界場,常常可達到數倍的泡利極限,往往對應於幾十特斯拉甚至更高的強磁場。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共振敏感地依賴於金屬費米面態密度以及磁性雜質與傳導電子交換作用的強度。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單個原子、分子水平上觀測近藤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馬旭村研究員與清華大學薛其坤、陳曦、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成功實現了對單分子近藤效應的操控。他們在Si(111)上生長了表面具有原子級平整度的鉛島。
  • 中國科學家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6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在高度對稱的晶體裡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磁電效應
    磁和電以多種怪異而奇妙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如某些晶體中就存在著令人著迷的磁電效應——晶體的電學特性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反之亦然。現在事情變得更加古怪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對稱晶體中的全新磁電效應,而這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 科學家在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極化的存在,伊辛超導電性具有非常大的平行臨界場,常常可達到數倍的泡利極限,往往對應於幾十特斯拉甚至更高的強磁場。
  •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這是鍶原子的磁性 - 或核'自旋'中的對稱性的說明。JILA研究人員觀察到,如果兩個原子具有相同的核自旋態(頂部),它們相互作用較弱,相互作用強度不依賴於10個可能的核自旋態中的哪一個。
  •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20世紀在量子物理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處于波與粒子的疊加態。  那麼,是否可以找到某些控制手段,讓單個光子按照需要僅表現為粒子,或者僅表現為波?由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延遲選擇實驗顯示,一個外部的觀測者可以通過對實驗裝置中一個光學元件的操控,來主動選擇單個光子表現出波動性還是粒子性,甚至在光子進入實驗裝置之後再做選擇,選擇依然是有效的。
  • 淺析「量子空間」模型裡的:能量態、量子趨向性及超光速運動
    0、令人困惑的量子「意識」問題薛丁格的波函數、海森堡的測不準、泡利的不相容、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這些新發現、新理論蓋起了量子理論的大廈。量子理論的「隨機性」、「超距糾纏效應」、「不可預測性」讓很多「老派」科學家們難以接受。就像愛因斯坦始終堅持嚴格的因果論和決定論,但相對論不能很好的解釋許多微觀層面的現象,這也導致他在和玻爾多次爭論中一次次「落敗」。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特定的量子阱中,在無外磁場的條件下(即保持時間反演對稱性的條件下),特定材料製成的絕緣體的表面會產生特殊的邊緣態,使得該絕緣體的邊緣可以導電,並且這種邊緣態電流的方向與電子的自旋方向完全相關,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 愛因斯坦的偉大理論背後,是一個關乎萬物的簡單思想——對稱性
    更複雜的對稱性讓物理學家發現了從中微子到夸克的一切,甚至幫助愛因斯坦發現,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基於對稱性理論預測的新粒子並沒有如期被實驗發現;而被探測到的希格斯玻色子又太輕,無法符合任何已知的對稱結構。這讓一些物理學家開始質疑,繼續關注對稱性是否仍像過去那樣富有成效。
  • 檢驗時空的對稱性,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準則!
    博科園:本為物理學類1887年,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邁克耳孫(Albert Michelson)和愛德華·莫雷(Edward Morley)為了檢測「以太」是否存在,進行了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結果發現,沿兩條垂直光軸傳播的光速是相同的。這個實驗結果成為後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原理:光速在空間的各個方向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的運動具有空間上的對稱性,即洛倫茲對稱,那麼有人或許想問:這種空間對稱性是否也適用於物質粒子的運動嗎?或者說在粒子的能量相同的情況下,它們是否會沿著某個方向運動得更快些或更慢些嗎?
  • 1.9倍光速傳輸信息 量子糾纏態是如何做到的
    而中科大的研究團隊此次則成功地通過實驗驗證:在PT對稱理論的世界中,糾纏可以被用來實現超光速的信息傳輸。   量子力學誕生100多年以來,幾乎在所有物理學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對於量子力學的基礎,特別是它如何與廣義相對論理論相融合的問題,直到現在,量子力學理論仍不能給出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