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洞穴,地球模擬任務,火星月球生命探測準備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美國宇航局在地球上的加州展示測試探測器的能力。

位於加州熔巖床國家紀念碑的瓦倫丁洞穴——展示火星探測器能力的完美場所。

來源:戴夫·邦內爾/地下圖像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在火星上搜尋生命或者在月球上探索安全住所的方法,他們使用美國宇航局的一個機器人來探索加州東北部高地沙漠中的地下通道。

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藍色彈珠太空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生物學家,詹妮弗·布朗克說,這項工作正在熔巖床國家紀念碑進行,這是一個190平方公裡的

保護區,包含780個已知的熔巖洞穴,這種洞穴在北美的集中度最高。

有時這些洞穴也被稱為巖漿管道,它們是在熔巖流之下形成的洞穴,是低黏度(流動的)巖漿的管道。

當火山爆發停止,巖漿流從管道的低端流出,在它的尾跡留下一個長長的條狀的洞穴。地球上已知最長的一個洞穴,是夏威夷的Kazumura洞穴,伸展達到難以置信的32公裡。

布朗克的項目是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任務,名為BRAILLE(弱光環境下的生物和資源模擬調查),項目使用一個四輪的美國宇航局測試探測器來探索熔巖床的九個洞穴,作為探索火星和月球的練習。

項目目標不是獲得對地球洞穴的專業見解,這九個洞穴對地球上的科學家來說都很容易接觸。相反的,目標是展示探測器的能力,弄清楚如何在數百萬公裡之外執行這樣的任務。

行星科學家布朗克說,已經知道月球和火星上都有這樣的洞穴,因為我們能通過洞穴天花板的坍塌,也被稱為天窗,窺視到它們。

「我們已經看見了月球上的天窗,」她說,「我們也已經看見了火星上的天窗和許多其他特徵,意味著火星上可能有很多很多熔巖管道。」

在月球上,熔巖管道或許為月球基地提供了安全住所,屏蔽了上覆巖石的危險放射性。

在火星上,這些管道同樣為庇護所提供了方便,但也可能保存了曾經生活在地表下的古代微生物的痕跡,它們「吃」巖石中能提供能源的化學物質,就像地球深海熱液噴口周圍的生態系統「吞噬」從地球內部冒出來的化學物質一樣。

「如果這裡有生命,」布朗克說,「那些管道是完美的觀察點。而且如果在火星的遠古歷史上有生命,洞穴是最有可能保存痕跡的地方。」

為了看看探測器能探測到什麼,布朗克的團隊使用安裝在探測器上的儀器去採集透過裂縫滲入洞穴的水樣,檢測洞穴壁上可能由死亡已久的微生物沉積下來的礦物,並且測試他們發現的微生物DNA。

地球當然是一個生命行星,所以他們發現了大量生物痕跡。但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在模擬任務。」布朗克說。

即便如此,在熔巖管道探測器能夠被部署在火星上之前仍然有一些技術障礙需要克服。

類似BRAILLE項目探索到的那個熔巖管道趨向於有光滑的地板,一旦進入其中,行走和駕車通過都很容易。但進入其中則是另一個問題。

BRAILLE項目探測的瓦倫丁洞穴中,主要入口是一個階梯,為遊客創造了簡單的通道,但不是能駕駛120公斤重的探測器開下去的地方。

布朗克的團隊不得不在階梯的頂端拆解探測器,把它帶入洞穴,然後重新組裝它。一旦到那兒,它就可以自由探索1000米的易於駕駛的洞穴通道。

在火星或者月球,階梯不是問題,但布朗克說有必要發展一種方法,降低一個可能比在BRAILLE項目中使用的那個要更小更輕的探測器,使其能通過天窗進入洞穴。

她說,有大量針對如何實現這個問題的建議,但都超出了BRAILLE項目的範圍。她還說,關鍵在於BRAILLE項目已經證明能夠通過遠程操控的探測器探索熔巖管道。

由於火星嚴酷的地表環境,她補充道:「我認為越來越多的人對在火星表面發現生命跡象並沒有把握。」相較於簡單地試圖鑽孔,熔巖通道或許提供了一個更容易得到的地下入口。「鑽孔很困難。」她說。

作者: cosmosmagazine/ Richard A Lovett

FY: Kyli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人類移民月球及火星的新棲息地 熔巖洞穴
    自從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月及後來的火星探測開始,人類就不斷夢想著哪天能移民月球及火星,並為此在不斷努力探索著。最近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結論,他們發現火星和月球的火山熔巖洞穴寬度可能分別是地球上熔巖洞穴的100倍和1000倍,這可以為地球上的太空人提供庇護所和探索機會。
  • 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
    大約在8月初,一艘新的肩負著火星探測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將被發射,在半年後,這艘探測器將在火星上降落,並開始對火星進行為期2年的探測任務。這就是&34;號火星漫遊車計劃,這個計劃是美國&34;的一部分,火星漫遊車將對火星進行長期的探索。&34;號的主要任務。
  • 中國開始探測火星計劃,模擬基地確定
    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誌正式公布。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國的行星探測計劃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意為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 2020年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次的火星任務將攜帶軌道衛星,著陸器和火星探測車,並在火星上實施著陸。一次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關於這項火星任務,自2016年獲批後,外界所知少之又少。上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下屬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了一份簡短的報告,報告中透漏出這項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動力系統已經通過所有必要的測試。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飛控任務準備就緒 從地球到火星要多久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任務各系統今天(7月20日)進行了聯調聯試。  從地球到火星要飛行6個半月,針對遠距離測控和長延時等特點,北京中心將全面採用新一代飛控軟硬體系統,目前各項飛控任務準備進展順利。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你了解多少?
    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由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下面為你一一解答。2020年的&34;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天問一號預定於今年7月和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2月開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2020年火星地球相遇時間點在10月14日前後,所以今年夏天是火星發射窗口期,關於火星發射窗口期的問題,可以閱讀本人以前的文章:。世界各國都利用這個時間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據介紹,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因此,探測並研究火星對於認識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火星,你好!我國公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及標識,將首登火星
    在2020年4月24日,我們國家也公開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及標識。火星,你好,請準備好接待來自我們祖國的探測器。據新聞報導,國家航天局宣布我們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還公布了首次探索火星的標識為「攬星九天」。
  • 3女3男科學家共處封閉艙1年,模擬火星任務,結果如何?
    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之心,我們總想著去地球之外的宇宙看看。隨著航天時代的開啟,人類已經飛上太空,登陸月球,去往了前所未知的外星世界。人類對於火星的探測不僅僅只是出於好奇,尋找那裡有沒有外星生命。事實上,火星對於人類有著重大的潛在作用,在不遠的將來,它很有可能成為人類在宇宙中的第二個生命家園。
  • 探險家發現550萬年前洞穴,內部的生物,或能揭開火星生命之謎
    不過水確實非常重要,對一些生命來講,它的重要程度比空氣還重要。火星的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地表廣泛分布著氧化鐵,所以火星看上去是橘紅色的,為了探索外星生命,人類在火星上投放了許多探測器,從鳳凰號、勇氣號、機遇號傳回來的資料來看,火星的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都存在大量的水冰,那麼火星是否存在過生命呢?
  • 全球迎來「探火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這些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火星可否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只有這些重大科學問題被一一解答,我們才能清晰地思考地球和人類自身的未來。」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曾這樣評價火星探測的意義。
  • 探測月球背面、規劃「月球基地」、計劃探測火星……中國航天有不少大動作
    嫦娥四號今年將對月球背面進行探測趙小津介紹,嫦娥四號將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對月球背面的探測。嫦娥四號不僅要軟著陸到月球背面,而且要在背面進行原位和巡視的探測。由於月球自轉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永遠有一面背對地球,從地球上就無法直接與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進行通信,為此,在發射嫦娥四號之前,還要先進行一顆中繼衛星的發射。
  • 火星探測任務檔案!
    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將執行哪些任務?「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為何要「去火星」?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這些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龐之浩說,月球背面地形比正面更複雜,隕石坑更多。要找到既有研究價值又適合著陸的地點,進行區域性詳查和精查十分重要。但他表示,深入了解月球背面對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調查月球地質和資源情況等有重要作用,同時那裡不受來自地球的無線電波幹擾,是建造科研基地的理想聖地。  我國還設想在未來十年內,利用機器人開展月球南北極探測。
  • 中國火星探測正式開啟!別國探索火星發展如何?我們的任務有多難
    對世界各國而言,向火星探索的嚮往一直很高,僅次於月球,那麼這期視頻我們就來講講為什麼人類如此積極的探索火星?火星上真的存在或者存在過生命嗎?再有就是世界各國對於火星的探測都發展的怎麼樣?以及我國的這次探測又將如何?
  •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2020年左右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空間探測,科學家已經確定,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且距離最近的行星,探究火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可以促進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大量跡象還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與目前的地球一樣,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才變成大氣層稀薄、溫度較低、水源枯竭等樣子。不少天文學家推斷,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因此,探測或載人登陸火星進行研究,可以為防止地球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提出預案。 截至2016年6月,全球共進行了114次月球探測,43次火星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宣布,「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飛行正常,火星探測器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現在,我宣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火星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