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量化策略可以分為三個類型,Alpha策略,CTA策略以及高頻交易策略。
1. Alpha策略
Alpha策略包含不同類別:
按照研究內容來分,可分為基本面Alpha(或者叫財務Alpha)和量價Alpha。業內普遍不會將這兩種Alpha完全隔離開。但是不同團隊會按照其能力、擅長方向以及信仰,在做因子上有所偏向。有的團隊喜歡用數據挖掘的方式做量價因子,而有的團隊喜歡從基本面財務邏輯的角度出發,精細地篩選財務因子。
按照是否對衝可以分為兩類。全對衝的叫做Alpha策略,不對衝的在市面上常被稱作指數增強策略。二者所用模型一樣,但後者少了期貨的對衝。缺少對衝有壞處也有好處,壞處是這種策略的收益曲線是會有較大的回撤。但好處方面,在大漲的年份,這種策略的表現會特別好;從長期看, 公司可以賺取BETA分紅收益, 並且可以吸引看好指數的客戶。螞蟻嘉匯科技認為,相比之下而對衝Alpha策略一般在大牛市中會遠遠跑輸指數;此外不對衝的好處是節約資金,對衝的Alpha策略至少要放20~30%的資金在期貨端用來做保證金。
2. CTA策略
關於CTA策略,我是在2010年開始做CTA策略的。CTA是我入行的起點,正好在2010~2013年這三年CTA都非常好做。算是我運氣比較好,這三年賺到了一點錢。更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就給了我足夠的信心。記得在2010年末的時候,手上基本上做好了一些模型,準備要實盤。當時猶豫了很久,只拿了一小部分資金去驗證自己的模型。然而,很快來了一波橡膠的趨勢和一波螺紋鋼的趨勢。自己馬上就有了不少浮盈,於是利用浮盈作為安全墊,我又追加了不少資金。這樣一點一點得逐漸算是慢慢做起來了。
CTA的核心在我看來在於分散投資。具體來說是以下三個維度:多品種、多策略以及多周期。簡單地做一些計算,比如說你的策略一共覆蓋了10個主流的品種,而策略類型則大致分為相關性較低的三類,並且這三類策略中每一個你都可以在5分鐘、半小時和日線三個周期上去運行。那麼即便你單獨一個策略運行在一個品種的某一個周期上的夏普比率只有1甚至不到1,你最終組合的夏普比率可能運氣好的話會在2左右。
CTA策略最早期的時候,研究平臺大家都使用一個叫交易開拓者的軟體,就是俗稱的TB。目前,這個軟體也可以用來對CTA做初步了解。因為TB上有很多技術指標以及相對傳統的策略可以作為大家的入門教材,並且它也支持實盤交易。當然不太建議大家用它做實盤交易,實盤交易還是老老實實等自己的策略真的完全成型了再說,畢竟虧錢還是挺容易的.
3. 高頻交易策略
第三類策略就是高頻交易策略,高頻交易在國內的主要應用有以下幾類,期貨趨勢、期貨套利、期貨做市、股票T+0以及全做市交易。螞蟻嘉匯科技認為,做高頻交易的基本上都是私募,但高頻交易的產品基本上不會對外募集或者極少對外募集。高頻交易有收益高回撤小的優點,但是做高頻的軟硬體投入也都昂貴(比如一臺伺服器的花費在8-10萬左右) 。螞蟻嘉匯科技認為,去募資的話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一般都是自營資金在做。就像國外的文藝復興公司的大獎章基金在早期是管理其他人的資金,後期逐漸歸還了外部投資者的資金,並將其全部替代為公司自有資金以及員工資金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來源:中國都市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