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任務學習過程會致大腦中白質變化

2020-12-04 科學網

 

白質是大腦神經元細胞體連接區中的白色物質。最近,科學家們發現,包括視覺和運動過程在內的複雜任務學習過程會導致大腦中白質的變化,如戲法和魔術的訓練。新成果發表在在線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

 

大腦中的灰質主要是由神經元組成的細胞體構成,而白質則是由這些神經元細胞體彼此聯接的突觸構成。儘管以前的工作已經報告,大腦中的灰質會在人們學習戲法或魔術時發生變化,但新研究首次表明,與此同時,大腦白質聯接區也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為了測試在學習新技能時大腦白質是否發生變化的想法,Jan Scholz和同事讓受試者從事6周的戲法學習,並在接受學習前後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受試者大腦的頂葉部發生了變化,而這個部分與視覺和運動功能相關。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與訓練相關的灰質發生了變化,其中部分變化的發生位點與白質發生變化的位點相同。他們推測,訓練不僅影響了神經細胞體,而且還影響到它們之間的聯接。在最後一次訓練結束後四周,這兩種變化的圖像仍然明顯地存在,表明這些變化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然而,還沒有證據表明灰質變化幅度與白質變化幅度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人員由此推測,它們的變化過程可能彼此獨立。(來源:科學時報 王丹紅)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早期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外科醫生會把酒精,倒在病人大腦上
    實驗完成後,他向那部分大腦中倒入少量的酒精,以殺死所有剩餘的活組織。  據報導,他的手術非常成功(至少當時的人們是這麼認為的),以至於莫尼斯在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心理學家沃爾特·弗裡曼,重新命名並簡化了手術,變成了冰錐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 人類的大腦——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
    大腦僅佔我們總體重的2%,但內部擠塞著大約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周圍有由18萬公裡長的纖維連接著的萬億個突觸。大腦是一臺巨大的生物超級計算機。大腦中的細胞使用電信號進行通信。之後,每個細胞中有超過一百萬個微型泵將離子移回,以備下一次衝動使用。神經元的細胞體及其連接包含在灰質中,灰質消耗了輸送到大腦的94%的氧氣。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是一個脂肪纖維網絡,稱為白質。當信號到達神經細胞末端時,微小的化學信號包會溢出到周圍的神經元上。
  • 學霸和學渣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而最讓人驚訝的一個發現是,我們在學習和記憶時,神經元軸突上的「絕緣層」的厚度會發生變化,而這種厚度的變化,可以調節神經信號的傳遞,讓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在電活動上實現同步——這一點,在我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好好吃飯很重要:即使坐著不動,大腦也會消耗每日20%的能量
    大腦的主要功能——通過電信號處理和傳輸信息——在能量使用方面非常非常昂貴。具體的能量消耗會隨大腦區域的不同而變化,雖然不知道確切的百分比,不過科學家們已經大致確定了能量的去向。在老鼠的大腦皮層,大約四分之一的大腦能量用於維持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本身。所有細胞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才能保持活力。
  • [視頻]澳大利亞:認知功能減退與大腦白質減少有關
    進入[午夜新聞]>>    央視網消息(午夜新聞):澳大利亞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腦白質減少導致神經纖維關聯性缺失是認知和記憶功能下降的罪魁禍首。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2020年8月14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龔高浪研究組在國際知名神經科學雜誌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了題為 「Interhemispheric relationshipof genetic
  • 火星任務有危險?科學家:太空人的大腦在微重力下會膨脹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大腦會擴張,這將使未來的長距離太空旅行任務面臨潛在的危險。新的研究發現,在微重力條件下,大腦會膨脹,這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問題 這是因為,在地球上,重力幫助血液向下流動,遠離大腦。然而,在太空中,血液開始與過剩的液體一起在視神經中聚集,從而擴大太空人大腦的實際體積。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進行了10次核磁共振腦部掃描。
  • Nature Neurosci:大腦白質同樣可以處理各種信息
    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哺乳動物大腦中的白質神經不僅僅起著在不同大腦區域之間傳遞信息的作用,而是像灰質一樣可以處理各種信息,這和我們之前想像的很不一樣。     這一在老鼠身上的發現作為封面文章刊登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這顯示大腦細胞之間的交流方式比科學家認為的要更多。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與身體比重較之嚙齒類或非人靈長類動物明顯增大,為智力的提高和意識的產生提供神經物質基礎。就變化最為顯著的大腦皮層而言,除了灰質在水平方向上的急劇擴增並形成特定摺疊形式的溝回結構之外,人腦白質區域的體積更是大大增加,與之相伴隨的是白質損傷也成為皮層發育異常性疾病中常見的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腦癱。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
  • 文章精選 | 養出「不會老」的大腦
    《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報導,英國牛津大學腦部核磁共振造影中心研究團隊研究指出,每天玩這一類的「拋物雜技」30分鐘,6周後大腦白質(whitematter)即會出現顯著變化
  • 大腦,很複雜!
    ,並負責語言、推理、情緒、學習、運動的精細控制,還有其他許多方面。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 談血管性步態異常:灰質和白質怎麼了?
    小血管病變是已知最常見的大腦疾病,在其所有疾病特徵中,行走異常是增加患者依賴性、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雖然步態問題與各種小血管病變神經影像特徵(如白質高信號、腔隙性腦梗死和腦微出血)的存在和程度相關,但目前並不清楚其確切的相關機制和任何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病理作用。
  • 自閉症研究新進展:症狀嚴重性與腦部大小和白質發育相關
    在第一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跟蹤了294名自閉症兒童和135名3歲至12歲之間的非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大小(體積)。在自閉症兒童中,團隊發現,如果以身高比例來判斷,那麼這些兒童的大腦明顯比正常尺寸更大。先前的橫斷面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在早期大腦較大,但沒有證據表明在長大後大腦也會較大。普遍接受的理論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大腦會「正常化」或萎縮。
  • 海馬體在學習過程中的新作用,不僅僅只是輔助記憶
    父母如何知道將一天中的時間與孩子的興奮程度聯繫起來,以確定就寢時間是否成功?就像鈴響時巴甫洛夫的狗流涎一樣,人們通過在周圍環境和發生的事情之間建立聯繫,學會識別有毒植物或防止幼兒疲憊的淚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類大腦活動的模式,發現海馬體(這對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聯想方面的作用是未知的。
  • 《解構青春期大腦》閱讀答案及解析(2020年山東省東營市中考題)
    進入青春期以後,髓鞘的快速擴張,能加速參與協調處於不同認知任務中的各個腦區。④此時灰質也加速增長。不過,大腦發育過程和其他複雜自然過程一樣,都會經歷一個先過量生產再選擇性消除的過程,就像米開期基羅的大衛像從一整換大理石中慢慢凸顯出來一樣,認知的發展也是在棄除無用和適應性不好的腦細胞神經元連接後,逐漸成型,且常用的連接會被強化。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最先進、最神奇的器官。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大腦。在人類對大腦認識的過程中,充滿了對大腦的誤解。誤解1:人類大腦只使用了不到10%的空間?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精英,大腦的發育水平也只有13%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潛力變得更聰明和更成功,因為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多餘的大腦。但真的是這樣嗎?劍橋大學的專家發現,人腦非常活躍,整個大腦一直在被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對應著不同的身體功能,如看、聽、說和肌肉控制。因此,大腦不會是無用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沒有需要開發的區域。事實上,即使是簡單的任務也需要整個大腦的參與。
  • 什麼是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
    原創 詹慧柏 唐偉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學習,收藏!高齡產婦,妊晚期,突然出現抽搐,視物不清,血小板減少,您診斷什麼病?今天,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內科的唐偉教授帶大家分析一個危重罕見病例。入院血壓220/120mmHg,CT與MRI提示分布於雙側基底節區、頂葉、枕葉片狀病灶,可診斷為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子癇。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診斷HELLP症候群。▎診斷: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子癇、HELLP症候群。
  • 科學研究表明:童年開始學習音樂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長大後依然存在!
    當兒童學習演奏樂器時,他們一系列的聽覺能力會得到加強。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這種訓練可以使人終生受益,至少對於那些繼續從事音樂的人士來說情況如此。 然而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
  • 神經科學的黑歷史: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儘管不久後他就發現損傷前腦葉會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影響,比如反應遲鈍以及性格變化等,但他依然相信較之對精神病的出色療效,這些副作用是可以被容忍的[1]。在這些新證據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簡單地損毀前腦葉與大腦其他部分的聯繫會對人格造成不可逆且不可知的損害。加之許多真正對精神分裂症有效的藥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被開發出來[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