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甲1億年前已會為幼蟲貯食 以吃鳥獸腐屍為生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葬甲1億年前已會為幼蟲貯食 以吃鳥獸腐屍為生

  中國科學家15日宣布,他們對新發現的葬甲昆蟲化石的分析表明,葬甲1億年前就學會了為幼蟲貯食並保護餵養幼蟲,這也是迄今找到的最早的動物撫育後代的化石證據。

  葬甲是吃鳥獸腐屍的甲蟲,對淨化環境、改良土壤、防止脊椎動物屍體傳播寄生蟲和病原體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殺死蛆等害蟲,可助法醫鑑定屍體死亡時間,協助破案。現代葬甲在腐肉中製造孔穴產卵,由「父母」撫養照看後代,這是一種典型的親代撫育行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領導的科學團隊當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在內蒙古虎溝生物群發現37塊葬甲化石;在距今約1.25億年的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5塊葬甲化石;在距今約1億年的緬甸琥珀中發現6個葬甲個體。(記者林小春)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年邁的昆蟲——葬甲母親變得「心不在焉」
    哺育幼崽貌似是所有的陸生脊椎動物所具備的 本能,可許多其他動物也會養育後代,昆蟲也 是如此,只是會養育後代的昆蟲實在不多。 殯葬甲就是為數不多的會養育後代的昆蟲之 ,就像鳥類一樣雌性殯葬甲會給幼蟲反芻· 些食物,殯葬甲是分解者,它們以各種大小型 動物的屍體為食,只不過它們的幼蟲沒什麼自 主進食的能力,還需要母親餵養才可以成長。
  • 霸王龍是食腐動物,還是「獵食殺手」為什麼會有生物學家意見不合
    自1905年被正式命名為Tyrannosaurus rex(寓意「殘暴的蜥蜴王」)以來,霸王龍便憑藉其巨大的牙齒、無敵的撕咬力、龐大的身軀以及致命的殺傷力,成為舉世聞名的恐龍明星。它獨領了一個世紀的風騷,佔據著恐龍霸主的寶座,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兇殘的掠食恐龍。隨著恐龍化石研究的不斷深入,偶爾會有科學家對霸王龍的形象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並沒有引起強烈反響。
  • 昆蟲正產卵時被樹膠包裹 1億年後成琥珀(圖)
    「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蟲、幼蟲、卵在一起保存的昆蟲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副研究員王博告訴現代快報 (微博)記者。這枚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昆蟲育幼行為的直接證據,表明介殼蟲育幼行為至少起源於1億年前。1億年前,地球的生存環境惡劣,尤其是幼小的昆蟲,由於無法適應環境,很可能剛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 何為屍鱉?
    按照小說設定,屍鱉應當是一種食腐性群居性昆蟲,體積很小,以屍體為食,因此常在墓室中出現,其生性怕火。and屍蹩在沒水沒食物的情況下可以活過百年,也會被活人血氣吸引鑽入活人的身內,由內臟開始取食,並在人體內繁殖。比傳說中的行軍蟻還厲害!
  • 海魚中檢測出異尖線蟲幼蟲 生食海鮮易感染
    海魚中檢測出異尖線蟲幼蟲 生食海鮮易感染2016-07-31 08: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連網&nbsp  吳周偉介紹,異尖線蟲的中間宿主多為海洋魚類,若人類因為生食海魚而吃進異尖線蟲,主要會存在於胃部,而我們體內的胃酸並不能把它們殺死,所以就會受到感染。感染後,輕者可能僅有胃腸不適,重者可能表現為在進食後數小時上腹部突發劇痛還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 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食腐動物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以腐肉為生的動物。與腐肉相對應的就是新鮮的肉,腐肉的成因主要就是因為存放的時間太長,肉已經腐爛,已經開始散發出屍臭的腐敗味道了,並且滋生了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當中,有很多的食腐動物,比如禿鷲和鬣狗等,它們一般就吃獅子、豹子等大型捕食動物剩下的肉。但是這些剩下的肉在自然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多有害的物質,比如肉毒桿菌,對於人類來說吃生肉尚且意味著可能感染寄生蟲,更不說生食這些已經腐爛的肉了。那為什麼食腐動物並不怕肉中腐爛所帶的這些細菌和病毒呢?
  • 花朵直徑0.9米,花期只有四天,這種花為啥被稱為「腐屍花」?
    這種植物為肉質、寄生草本,沒有葉片和地下莖,一般均寄生在植物的根莖或枝條上,靠吸取寄主體內的營養成分供自己生長。每年的5~10月,是這種植物的最主要生長季節。當它剛剛冒出地面時,其花蕾的直徑如同一個桌球般大小,在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後,花蕾會由桌球般的體積膨脹到猶如甘藍菜般的體積。緊接著,僅有5片的肉質花瓣便會緩緩張開,看上去猶如一個廣口罈子,綻放著它的美麗。
  • 科學網—1億年前草蜻蛉幼蟲是蜘蛛天敵
    不過,在約1億年前,一隻幼小的昆蟲卻讓蛛形綱動物夜不能寐。一項日前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的研究,對已變成化石的草蜻蛉幼蟲進行了描述。研究表明,特化的適應能力使這些處於幼年期的昆蟲成為殺死蜘蛛的機器。 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被封存於琥珀中的現代草蜻蛉「前輩」。這些又長又瘦的飛行者擁有輕飄飄的紋理狀翅膀,生活在緬甸北部胡康河谷的森林中。
  • 千萬年前竟然有會飛的長頸鹿
    一,鄧氏魚,又稱恐魚,是晚泥盆紀(距今約3.6億至3.8億年前)的魚類,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億多年。化石廣泛發現於北美洲、波蘭、比利時與摩洛哥。有些大型鄧氏魚長度可達6-8米,重量可達1噸左右,也有部分學者推測它們長度可以達到10米,甚至更長。鄧氏魚被視為當時最大的海洋獵食者,是人類已知體型最大的盾皮魚。二,風神翼龍屬,屬於神龍翼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美國南部,約68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翼長超過10米,站在地面上時和現代長頸鹿同高,但是喙卻極其巨大。
  • 億年歷史的海洋蠕蟲 曾以蛇頸龍骨頭為食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隻蛇頸龍的化石和一隻古老海龜的外殼上發現了一種名為食骨蠕蟲的海洋食腐動物鑽出的孔洞。食骨蠕蟲也被稱為殭屍蠕蟲,研究表明它們或許已經對現在保存的化石遺蹟造成了負面影響。研究的合著者,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的Nicholas Higgs博士稱:「我們的發現表明這些食骨蠕蟲並非與鯨魚共同進化,它們也吞噬了恐龍時代統治海洋的巨大爬行動物的遺骸。因此食骨蠕蟲導致許多遺骨無法成為化石,這就阻礙了我們對於這些滅絕海洋怪獸的了解。」這個蠕蟲種類最早是在2002年被深海探測器發現於加州海岸,它們依靠沉落海底的屍體存活。它們生活的區域最深達到4千米。
  • 動物的貯食行為_天極網
    動物採食籽實、捕食獵物,以補充自己的營養和能量需要。然而,許多動物捕獲獵物、採集籽實後並不立即食用,而是將這些食物貯存起來,這就是貯食行為,它是一種特化的採食行為。現已發現上百種鳥類和哺乳動物會貯藏食物,例如啄木鳥、松鴉、紅松鼠、倉鼠等。
  • 「壽司寄生蟲」40年暴增283倍,生食海產或令幼蟲寄生
    「壽司寄生蟲」40年暴增283倍,生食海產或令幼蟲寄生 2020-03-30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最恐怖的深海生物,被稱為海洋中的吸血鬼,極度熱愛吸食腐屍
    提到吸血鬼,人們可能會想到恐怖的獠牙和猙獰的面孔,傳說中吸血鬼嗜血如命,但是究竟是否存在這種生物,卻無從考證。不過,在自然界中卻真實存在很多「吸血鬼」,如蝙蝠、吸血雀、接吻蟲、卓柏卡布拉、八目鰻、扁蝨等以血液為食的動物,而在深海中也有名為「吸血鬼」的動物——吸血鬼魷魚。
  •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以恐龍羽毛為食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與現代蝨類似,以恐龍羽毛為食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蝨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由於中生代化石記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存在空白,研究人員對昆蟲取食羽毛行為的起源和演化一直不甚了解。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基於這些昆蟲獨特的外形特徵,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新的昆蟲類群——恩氏中生食毛蟲科。  為了表示對著名的昆蟲學家麥可恩格爾的感謝和尊重,研究團隊將這種新發現的昆蟲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中生食毛蟲』是屬名,『恩氏』是種名,這種命名方式在動物分類中比較普遍。」高太平解釋道。
  • 新發現讓盲鰻更噁心:用皮膚消化腐屍
    新發現讓盲鰻更噁心:用皮膚消化腐屍 2011年03月16日 00:01作者:蘇航編輯:顧新傑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盲鰻通常在海床蠕動,皮膚能分泌黏液,對腐屍有一種貪得無厭的偏好。當它在海底邂逅一條死魚時,盲鰻扭動它那強壯的身體,順著死魚的腔孔鑽入屍體內部,然後幸福地扭動著……它們這是在幹什麼呢?
  • 「腐屍花」 巨魔芋
    這是一枚分了很多叉的複葉,葉柄的高度是3~4米,在合適的環境中,葉片直徑會超過5米,可以覆蓋方圓20平米。比我們眼裡的小樹還要高大。除過身材NO1外,它身上還有許多讓人咋舌的素質:花開時分,巨魔芋會模擬死屍散發出腐肉的味道。紫紅色的肉質花序軸(肉穗花序),有著腐肉的質感,色彩也模擬得惟妙惟肖。它甚至懂得模仿剛剛死去動物的體溫,讓肉質花序軸頂部的溫度,高達38攝氏度。
  • 紐約散發刺鼻屍臭變成人間地獄:大批屍體腐爛,引來大批食腐禿鷲
    附近的店主說他們聞到了刺鼻的屍臭味,看到液體從卡車的門縫中洩露到了街道上,因此就向警方舉報。在天氣越來越熱的現在,很多屍體已經這樣擺放在卡車上超過1個月了。現在,美國正在將大量冰塊堆放在其他卡車上,因為,無論是紐約的殯儀館,還是太平間都沒有位置 ,在紐約天空甚至有食腐肉的禿鷲在天空飛行。現在美國感染人數已經達到110萬人,死亡63000人,其中紐約感染16萬人,死亡18000人。
  • 淺談食腐動物對環境的重要性,它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關鍵
    但是大自然裡面從來就不缺大規模死亡事件,比如前段時間的澳洲大火,還有之前的亞馬遜森林大火,就讓大量動物葬身火海;2016年,323頭馴鹿被雷劈死;2015年,由於異常溫暖的氣溫和潮溼的天氣,使得病菌大量繁殖,幾周的時間就讓20萬隻賽加羚死於疾病。類似的事件不勝枚舉,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這麼多的動物屍體,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 傳說中蟑螂不能拍死,否則會有很多幼蟲被放出,是嗎?
    傳說蟑螂被拍死後會生更多的幼蟲,這當然不是真的。有很多人認為蟑螂被拍死後,腹中的卵會迅速孵化成活,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