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年度科學照片都講了些啥?

2020-12-06 生物谷

近日,《自然》評選出了年度科學照片,諸多精彩作品入圍。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來一睹這些佳作,以及背後的故事。


本文圖片來源於《自然》,點擊閱讀原文可訪問新聞頁面。


沙丘鶴遷移的壯觀景象

三月,成千上萬隻正在進行年度遷徙的沙丘鶴在美國內布拉斯州Platte河上聚集,周圍電閃雷鳴。




古老的象牙

一顆巨大的猛獁象象牙在西伯利亞的森林中被發現。這種藏在凍土層中的遠古象牙十分珍貴。




火箭發射

十一月,俄羅斯「聯盟號」(Soyuz)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Baikonur Cosmodrome發射基地升空,搭載著三位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




構造精巧的足

圖中顯示的是雄性龍蝨足部末端的跗節,只有兩毫米,是雄性龍蝨在交配中抓取雌性龍蝨背部所用的身體部位。




第一束光

這是一座價值5000萬美元的射電望遠鏡在十月拍到的照片。這一望遠鏡目前正在進行一項名為「銀河及其系外巡天」(GaLactic and Extragalactic All-sky survey)的太空探索項目。銀河系就在照片中經過,其中包括超過30萬的星系。




空間站中觀看風暴

在國際空間站下方,閃電照亮了雲層,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燈光也清晰可見。兩名俄羅斯太空人正在訪問這一空間站。




結晶

這些奇怪的結構是放大了2000倍的碳酸鈣晶體。




神聖的標記

四月,在一場人類學的論壇上,人們看到了這一在埃及木乃伊頸部上的遠古圖騰,包括兩隻坐著的狒狒和一個護身符標記。




一招看透

八月,一個德國研究團隊公布了一項名為ultimate DISCO的新技術,後者在3D成像技術的基礎上,去掉了生物體標本中的水分、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使得標本縮小且變得透明,能在一次性成像中抓住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中的諸多細節。




一個細胞中的奧秘

一個直徑只有15微米的人類幹細胞,在經過冷凍掃描電鏡成像後,接受了進一步的負染色。




《自然》編輯團隊的年度特別科學圖片

《自然》編輯團隊的成員們還選擇了一些他們認為具有特別意義的年度科學圖片,並進行了分別評論。這些圖片在下面被一一列出。


觀鯊

Lizzy Brown(副媒體編輯):這是James Lea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野外旅行中拍下的一張黑鰭鯊的照片。James Lea和同事們當時正在這片塞席爾群島周圍的保護區海域內調查海洋生物保護工作的進展情況。這張照片十分特別,它的畫面構造簡單,有著一種令人詭譎的平靜,同時海面下方潛伏的鯊魚帶來了明顯的恐懼感。




鏡像

Greg Kendall-Ball(媒體編輯):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必需努力地去想這其中描述的到底是什麼內容。儘管有人會採用專業的器材去捕捉今年九月的那場日食,然而坦尚尼亞的這一群人僅僅簡單地通過水窪的倒影進行觀看。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於用各種常規的攝影和照相器材,但這一充滿即興色彩的不同視角令我印象深刻。




平靜的倒影

Daniel Cressey(資深記者):通常的洪災影響關注的是災害的威力——正在逃離洪水的驚恐的人群,正被洪水衝走的大量物品。然而,這一照片與眾不同,令人毛骨悚然——畫面十分平靜,空無一人,攝於在今年八月路易斯安那州Denham Springs的洪水過後。




力量的遊戲

Ffion Cleverley(媒體編輯):Alastair Philip Wiper對於工廠地面、機器和負空間的痴迷總能產生令人欣喜的作品。這是一張他在今年六月造訪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高電壓實驗室期間攝下的照片,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上升的火焰

Chris Maddaloni(執行攝影編輯):今年爆發於伊拉克的摩蘇爾戰役成為了媒體報導的頭條,其中這幅油田燃燒的災難一樣的照片讓我難以忘卻。很多這樣的照片都聚焦於火焰周圍低沉、陰暗的天空,以及半擺姿勢的人群。在這幅照片中,畫面中的人面對著大小與其不成比例的油田大火,顯得十分引人入勝。不過,真正讓照片與眾不同的是它如電影畫面一般的神秘色彩。這樣的大火的規模,以及它給環境帶來的可怕危害,象徵著人類紛爭給這一地區造成的巨大代價。




最後一隻蛙

Kelly Krause(創新主編):如果說我在攝影有什麼觸發點的話,那就是青蛙吧。它們的閃光、微笑、眼睛深深地吸引著我。這是一張由傳奇野生動物攝影師Joel Sartore拍攝的世界上最後一隻萊伯氏紋肢雨蛙的照片。它的名字叫Toughie,死於今年,代表著這一物種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參考資料:

[1] 2016 in pictures: The best science images of the year

相關焦點

  • 那些名字逐年變長的番劇,它們都講了些啥?
    像是入間人間 -《說謊的男孩與壞掉的女孩》和西尾維新 -《藍色學者與戲言玩家》,都和常規意義上言簡意賅的標題有所出入。只是大概當時的作者還放不開,選用了"XX與XX"這樣並列的句式,看起來仍然處於正正經經的狀態。不過這種正經,並沒有維持多久,這種名字越來越長的作品,一旦開頭就已經註定朝著某種奇怪的方向發展了。
  • 大氣中的微小塵埃都是些啥?
    大氣中的微小塵埃都是些啥?它是低層大氣的重要組成成分,是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的產物。上述氣溶膠粒子成分中的固體粒子,如固體灰塵微粒、煙粒、某些凝結核等稱為微小塵埃是合適的,但其他成分稱為微小塵埃有不合適了。難怪教材中還有補充:大氣中還含有少量的粉塵、煙霧、晶體鹽和其他一些固態或液態的化學物質。
  • 浮遊生物都是些啥?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浮遊生物都是些啥?答:浮遊生物指體形細小,遊於水層中,沒有或僅有微弱遊泳能力隨波逐流的水生生物。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
  •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筆者想要問了,既然說出來的不是道,那這五千言都在幹嘛呢?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強為之容。」這和以筏喻佛法是一個道理。當然,這第一句話理解為「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它並非普通的道。」也是完全可以的。漢語總是如此的言簡義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到底講了些啥?為啥人們一看就蒙圈?
    因為這個方程是一個簡寫方式,其中包含了各種張量和曲率等數學量,這都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這個場方程相當於包含了矩陣運算,矩陣大家也許也比較陌生。這下爽了?張量、曲率和矩陣,三個概念都不是常規的量,這個方程沒辦法理解了!這就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厲害之處,讓人看後立即蒙圈。
  • 從新冠治療到黑洞照片,頂尖科學家們匯聚在上海都講些什麼?
    該論壇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論壇始建於2018年,於每年10月底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共有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參加此次科學盛會。 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科學到底在玩啥?
    對於科學,未知領域會非常多,而且永遠都存在。科學的第三個誤區,來自於科學的運用。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理論的技術難點,比如計算數學的困難,計算機的速度和精度,有經濟成本原因,社會成本原因,邊界條件不完全符合,等等等等,這時候的科學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科學的邊界條件,不斷的調整理論的適用性,補充一些具體實際情況,切不可教條的運用。3.科學到底在玩啥?
  • 年度最佳科學照片出爐:《科學》雜誌評選,最後一張適合做屏保
    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2019 年已經接近尾聲,《科學》雜誌在 12 月 16 日選出了在這一年中最受歡迎,也最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其中,《科學》雜誌在 2019 年 7 月 29 日發表了題為「中國在作物基因編輯領域開疆拓土,只為保證 14 億人口糧食安全」的人物專訪報導,而這次年度圖片也將報導主角——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員列入其中。
  • 太空授課講些什麼,如何直播
    綜合新華社、《南方都市報》報導    航天員太空授課,將講些什麼內容,什麼時候講,怎麼實施直播?    6月13日16時17分,神舟十號航天員成功開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門,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
  • 創造與進化 | 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底講些什麼?
    它不僅影響生物學的發展,更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社會、科學、文化、教育、法律等等。到底「物種起源」這本書講些什麼,在這裡我們稍微簡單地介紹一下。  這本書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方面是記述達爾文觀察各種生物的現象,將自然界的生物從低等到高等進行分類。  第二方面是微觀進化論。
  • 《自然》2019年度科技圖片:M87黑洞免冠正面照及其它
    2019年度最亮眼的科技圖像,由《自然》的新聞團隊選出。《自然》的新聞團隊在此選出了讓他們深受震撼的科學圖片和自然界圖片。編輯個人之選在彙編今年的科技圖片合集時,《自然》的媒體和新聞編輯們都找了一張在過去一年裡,對他們個人來說意義特殊的圖片。
  • 中科院俞大鵬院士在深圳中學開講量子科學!他都講了些什麼?
    深中大講堂2019.09.04量子力學研究是21世紀的前沿研究熱點,世界各主要國家都紛紛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了讓深圳中學的學生了解量子力學的相關問題,樹立不忘初心、科學報國的理想,深中大講堂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俞大鵬院士為同學們帶來深中新學年的開學第一講。俞大鵬院士9月4日下午,深中大講堂暨市政協「委員講堂」在深圳中學高中部成美樓先鋒劇場舉行。
  • 蘋果和安卓都評出了年度最佳 App,你用過幾個?
    原標題:蘋果和安卓都評出了年度最佳 App,你用過幾個? (文末有 App 下載方法) 這兩天,廣州跳樓式降溫+下雨。 小雷凍得哪都去不了。正好窩在家裡,跟你們嘮嘮 App Store 和谷歌商店評選的2018 年度最佳 App 。
  • Nature、Science大比拼:誰的年度照片最美?
    12月16日,Nature和Science網站分別公布了各自的2019年度最佳科學照片。第一張黑洞照片、地球上最小生物、水下鮭魚產卵一瞥、一顆衛星飛過土星光環……Nature、Science大比拼的時刻到了!到底誰的年度照片最美?
  • 非人哉:孫悟空平時都幹些啥?拍電影約朋友,還遇見過九月
    小時候娛樂手段不像現在這麼豐富,放學回家基本就靠電視機打磨時間,無論是電視劇版本的《西遊記》還是動畫版的《西遊記》都看過很多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就是孫悟空了。《非人哉》中的孫悟空也是個很魅力的角色,一頭短髮、火眼金睛,看起來超可愛的。漫畫中也描繪過不少他出場的畫面,我是很期待他之後成為「常駐嘉賓」的。
  • 第二波:大西洋月刊盤點2013年度照片
    《大西洋月刊》是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之一,一本有關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的雜誌,《大西洋月刊》堅持無黨派、無偏見原則,對於任何事物採取一種超然、充滿智力性、幽默的、有藝術感的態度。《大西洋月刊》網站的焦點視野欄目近日推出了2013年新聞圖片盤點。整個盤點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3年1月至4月,詳見《第一波:大西洋月刊盤點2013年度照片》。
  • Nature評選:2019年度最佳科學美圖
    2019年是科學家們捕獲黑洞影像的第一年,這一年裡,人們對地球上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看到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祥預兆,以下是Nature雜誌團隊推薦的科學和自然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照片。
  • 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到陽江的田間地頭走一圈,看看農民兄弟都在忙些啥 2020-11-27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0萬的新能源,都買了些什麼?看完這些,啥也不是!
    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最近物價漲了,想想豬肉價格都漲了一倍,明白了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輛50萬的新能源,都買了些什麼?奧迪A6L新能源版擁有5050×1886×1475mm的長寬高,軸距長至3024mm,乍一聽數據還不錯,然而16萬的眾泰Z700軸距也有3米,A6L外觀設計車身運用了很多筆直的線條,稜角分明的設計看起來很有科技感。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首先,在目前正常自然法則中,事物遵循「熵增」原理,構成事物的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而影片中的設定是,某研究通過某種鈽元素幫助,建造出一道機器閘門,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也就是回到過去時間點。關鍵是,有且只能回到過去,無法穿越到未來。所有回到過去的人事物,都將呈現倒退式生活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