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的變遷,幾代人的故事
一些人的家長裡短,一個國家的昂揚向上
一條路上的小故事,一個時代中的大歷史
同一條路上的初心,同一條路上印跡
同一條路上的普天同慶
我家住在解放路
壽寧解放街
壽寧解放街原為「直街」,是寧德市壽寧縣最熱鬧的街道之一,這條從勝利街路口往西南方向延伸的街道,兩旁是琳琅滿目的商鋪,乍一看充滿了濃濃的商業氣息。
解放街229號
往壽寧解放街的深處走,能見到一家名叫「壽寧縣家文化數據中心」的門店,中心的創建人叫蔡允忠,是地地道道的壽寧縣人,出生於1954年的他,不僅見證了壽寧解放街從古至今的變遷,如今更是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街道的人和事。
蔡允忠曾經的家就在解放街邊上,在他的記憶中,解放街只是小小的一條石板街,改造前只有六、七米寬,長度也只有三百多米,那時候縣城裡有一句順口溜,小小壽寧縣,兩家豆腐店,衙門打屁股,全城都聽見,說的就是解放街的小。
蔡允忠:
「那個時候前面一段就是石板路的,就是大概六七米寬,最頂頭是衙門,再過來就是子來橋。」
順口溜當中的豆腐店,就開在這座子來橋的橋頭,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字號,但也在街道的一次次拓寬中,逐漸消失,就連子來橋,也從舊時的雙拱木棧橋,變成了石橋、水泥橋。同樣消失的還有解放街中央的老水井、老涼亭,以及圍坐在旁邊的那群老人,雖說路越來越平整,但在蔡允忠的心裡,總覺得有些惋惜。
解放街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蔡允忠曾在80年代擔任尤溪縣無線電廠的廠長,是一名電子工程師,退休之後,他又重操舊業,自學了編程,並製作了一份電子版的「蔡氏家譜」,裡面除了記錄先輩的姓名,還能根據需要加入更多信息。
蔡允忠:
「當時剛開始做這個的時候,僅僅是因為原來的家譜是手工寫的,做的成本太高,我覺得做家譜的可以用軟體,可以讓它的數據話長期保存,而且做起來方便。但是現在看來它的意義沒有這麼簡單。」
《蔡氏家譜》
電子版
通過整理家譜,蔡允忠意識到,家譜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記載、記錄,它同樣是每一個家庭家規家訓的載體,一個優秀的家文化能夠通過家譜發揚光大。通過這次經歷,蔡允忠得到了啟發,決定建立家文化數據中心,來保存壽寧當地,乃至更多地方的家文化。
蔡允忠:
「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祖宗性,咱們做什麼都有祖宗在看著,這個就是一種家風。一種家教。我們中國人講究的什麼呢?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要給子孫要留下點什麼,不僅僅留下財富,還要留下精神上的東西。」
蔡允忠的行動得到了家人和鄉親們的大力支持,妻子同意將坐落在解放街上的房子作為中心的辦公室,而街道上的居民得知這一消息後,也紛紛拿出了自己家的族譜,供蔡允忠完善自己的資料庫。
蔡允忠:
「我們更願意為壽寧本地的需要做家譜的,幫助他做,而且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幫助他們來把這個事情做好。」
如今,蔡允忠的新事業已經初具規模,他也有了新的目標,不僅要製作家譜,更要發揮家譜在新時代的作用,將傳統的家訓文化中,適應當代環境的部分予以宣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FM100.7福建交通廣播聯合全國70家廣播電臺及芒果TV、人民網、福建省檔案館共同推出大型融媒體報導【我家住在解放路】——全網徵集《我和福建解放路的故事》
來說一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珍藏在您記憶中和解放路有關的老故事,可以是與解放路相關的老照片及故事線索,也可以是實物或影像資料,歡迎跟帖留言或登錄徵集令網頁 留下您的故事和珍貴影像,也可以發送至郵箱 fm1007@163.com,或撥打1007熱線968897轉0號鍵,最高可獲1007元油卡獎勵。
期待分享您和解放路的故事,金秋十月我們一起「打卡」解放路!
END
1007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