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mented Reality,也就是我們俗稱的 AR,簡單理解是一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組合聯動。從 2016 年大火的 Pokémon GO 到今年刷屏的 KAWS x Acute Art,這項技術在近幾年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就連 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媒體上都開始推出 AR 專屬濾鏡。
注意:《頭號玩家》中展現的是 VR 技術
不是 AR 技術
在這個趨勢下,藝術圈也開始逐漸試水 AR 技術。上個周末 BEAUTIFREAK 便受邀參加 UCCA 的「幻影: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藝術特展,在本次展覽之中除了人氣頗高的 KAWS 外,還有 Alicja Kwade、Nina Chanel Abney、本土藝術家曹斐等人的作品參展。
那麼今天我們就借著這次機會,來聊一聊 AR 這項有趣的技術。
比 Pokémon 歲數還大的
Pokémon GO & 《鋼鐵俠》電影劇照
都是 AR 技術的呈現
無論是 Pokémon GO 還是《鋼鐵俠》系列電影,人們潛意識中都認為 AR 是一項新生科技。但其實 AR 技術早在 90 年代就已出現,準確來說是 1992 年,比 Pokémon 系列動畫誕生還早了 5 年。
左:Ivan Sutherland
右:The Sword of Damocles
早在 1968 年,獲得圖靈獎的計算機圖形學先驅 Ivan Sutherland 就設計了名為「The Sword of Damocles」的頭戴顯示器,為後來 AR 技術的發明做出鋪墊;在 1992 年 Louis Rosenberg 在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創建了第一個完全沉浸式 AR 系統;6 年之後 NASA 在 X-38 太空飛行器項目中首次使用 AR 技術用於導航。
左:Louis Rosenberg
右:第一套沉浸式 AR 系統
而 AR 技術首次應用於娛樂方面則是在 2000 千禧年間,AR Quake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 AR 遊戲,除了頭戴式顯示器外,玩家還需佩戴帶一個裝有計算機和陀螺儀的背包;2005 年第一款手機上的 AR 遊戲誕生,一款專門為諾基亞手機開發的雙人遊戲 AR Tennis。
左:AR Quake
右:AR Tennis
此後 Esquire、BMW 等品牌相繼使用 AR 技術進行推廣,但是收效並不理想;數字公司 Blippar 也不斷嘗試 AR 遊戲與 app 的開發,還與 Google Glass 合作幾番嘗試,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真正讓 AR 進入大眾視野的,是 2016 年 Pokémon GO 的橫空出世。
還記得 2015 年 Niantic 發布第一支 Pokémon GO 官方宣傳片後全世界粉絲的驚喜與期待,人們首次見識到熟悉的虛擬遊戲與現實世界的交互出現在口袋中的智慧型手機裡。除了世界各地粉絲對 Pokémon GO 的沉迷成為現象級新聞外,任天堂公司的股票也在遊戲發布後暴漲 75 億美元。
毫無疑問 Pokémon GO 是一款成功的遊戲,同時這款遊戲也讓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們看到了 AR 的潛力。
KAWS 試水之前
David Bowie 也嘗試過
而在藝術領域,人們大多熟悉 KAWS 與 Acute Art 的一系列合作。但在這之前,2019 年年初 David Bowie 的紀念展覽《David Bowie Is》便已經在 APP Store 正式上線。在 app 之中為了展現作品的全貌,採用 AR 技術拉近用戶與展覽之間的距離,一共展出 58 件服裝、38 首歌曲、23 個音樂視頻以及演出片段,超過 100 張原創設計草圖等內容。
《David Bowie Is》, 2019
在一年多後,KAWS 攜手 Acute Art 展開了雙方的首次合作。與《David Bowie Is》不同,《KAWS:EXPANDED HOLIDAY》將地域與藝術相結合,12 個 AR 版本的 KAWS Companion 公仔形象浮動於全球11座城市的上方,而觀眾只能通過 Acute Art 的應用查看。
除了 12 個巨大的 Companion 之外,用戶還可以花費 7 美元訂購一款可任意放置的 Companion AR 形象,與此同時根據蘇富比拍賣行的統計,相同尺寸的 Companion 實體公仔價格在千元美金級別,這一落差也讓 Acute Art 在幾天之內獲得了 25 萬次左右的下載量。
KAWS 還與 Travis Scott 合作推出了 AR 作品
流量與流量之間的碰撞
這個結果讓很多藝術家看到了他們在數字時代最需要的東西:曝光。
輕鬆做到同時在 11 個城市展覽
這是什麼樣的效率
AR 技術的應用讓傳統的藝術展變得繁瑣又低回報,無需長距離運輸、聘請團隊布展,只需與數字平臺合作建模即可,AR的優勢盡顯無疑。而今年的特殊情況也加速了 AR 技術的發展速度,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博物館畫廊等線下場所無法運營,線上平臺成為藝術家的「救命稻草」。
Acute Art 對 AR 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可以將任何人與藝術品建立起聯繫。你可以將藝術品放置在你想放的位置,你可以從任何角度拍攝,你就是手中屏幕裡的主人,這種互動是傳統藝術展覽所不具備的。
本次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 Acute Art 共同舉辦的《幻影: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便是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展,觀眾僅需要手機下載 Acute Art app 便可以觀看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
KAWS,《COMPANION (增強版)》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妮娜·香奈爾·阿布尼,《幻想夥伴》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奧拉維爾 · 埃利亞松,《太陽夥伴》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無定之雲》
KAWS, 《宇宙假期》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達倫·巴德,《充電》
阿麗莎 · 柯維德,《火星瓜》
《所有空間—任意時間》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達倫·巴德,《愛》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曹斐,《永不消逝的電波AR:李新星》
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將虛擬作品放置在 UCCA 的公共區域,觀眾可以免費參觀。對於這場展覽 UCCA 認為「雖然對於一場展覽來說,這些環節至關重要且無法被直接取代,但對於呈現藝術的其它可能性仍值得我們深入探索,這不僅是面對 當前國際出行受限的短暫需求,從長遠來看,更為生活在基礎設施匱乏或遠離文化中心的觀眾提供了走進藝術的新方式」。
IKEA、GOAT 推出的 AR 服務
AR 技術的應用早已不僅限於工業與科技領域,IKEA、GOAT 等平臺先後推出各自領域的 AR 模塊使用,意在拉近用戶與品牌平臺之間的距離,而在眾多領域之中最迫切需要靠 AR 打破固有印象的,還是藝術圈。
Daniel Birnbaum
不論是博物館、畫廊還是獨立藝術家,AR 都是一個完美打破壁壘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曾經任職斯德哥爾摩 Moderna Museet 博物館總監的 Daniel Birnbaum 會跳槽到 Acute Art,這位圈內最著名的策展人的座右銘便是「成為策展人就是選擇媒介並使其可見,去思考藝術家將如何使用新的技術」。
[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