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只有中國人享受自由生活

2020-12-05 環球網

俄羅斯《消息報》11月19日文章,原題:新冠病毒再次襲擾亞太國家 10月中旬,新冠疫情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出現驚人的反差:在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實施檢疫及隔離措施之際,亞太地區開始逐步放鬆限制,並就分階段開放邊界開始討論。但到了本周,亞太地區的疫情開始出現逆轉:在日新增確診病例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日本計劃自19日起將疫情警戒上調至最高級第四級;韓國則開始對公眾聚會和體育賽事等實行新的更嚴格的限制措施;南澳大利亞州也開始採取嚴格的短期封鎖措施。

現在,只有中國人仍然享受著不受疫情限制的自由生活。當然,中國相關的防疫措施仍在繼續。近幾周來,中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世界中仍然顯得十分平靜。甚至10月初黃金周期間,超過5億人在全國各地愉快地旅行,也沒有破壞中國幾乎擺脫疫情的趨勢,這讓中國鬆了一口氣。居住在中國的俄羅斯商人謝緬說,目前中國人的防疫警惕性仍然很高,乘坐公共運輸和進出政府機構仍必須佩戴口罩。而在其他場所,一切都恢復了正常,餐廳和電影院人頭攢動,人們早已返回辦公室上班。在美麗的上海外灘,許多人散步時都摘下了口罩。疫情幾乎從中國媒體的報導中消失了,這一點不足為怪。本周,中國媒體只報導了從巴西、紐西蘭和玻利維亞等國進口的冷凍肉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作者娜塔利婭·波爾季亞科娃,柳玉鵬譯)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佔領」貝加爾湖?俄媒稱「旅遊蛋糕被外人掌控」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 俄媒稱,俄羅斯戰略研究所發布的報告指出,旅遊業的發展並未給俄羅斯經濟帶來太多裨益,相關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最多不超過5%,這一比例較之多數大國要低得多。此外,由於存在灰色地帶,部分旅遊收入未能充實國庫。
  • 俄媒:中國2022年發射空間站 並向外國太空人開放
    原標題: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俄媒:航天將實現跨越式發展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導俄媒稱,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天宮預計將遵循與國際空間站類似的設計標準,並向外國太空人打開大門。
  • 美媒:中國版「安全與自由」令人羨慕
    原標題:美媒:中國版「安全與自由」令人羨慕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5日刊發一篇觀察報導,題為《疫情新常態下,中國版本的「自由」》。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生活真是太棒了。」克拉克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這場疫情顛覆了人們的許多認知,包括有關自由的概念。中國人可以自由走動,過上正常生活。在一個發生疫情的年份,世界上許多人都會羨慕這種最基本的自由。這場全球危機可能會讓人們對其他形式的自由產生懷疑。
  • 美國出現今年第三起「空中神秘飛人」事件,俄媒:情況並不簡單
    但是現有的技術很難實現視頻中的操作,俄媒表示這事並不簡單。 俄媒分析表示情況不是目擊者聲稱的「載人噴氣背包」那麼簡單。 飛人背後或有隱‍情 俄媒的懷疑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現有的噴氣背包技術雖然可以飛到900米的高度,但是其不能滿足持續飛行的要求,而且該裝備沉重
  • 原標題:俄媒:俄羅斯準備向中國出口火箭發動機
    俄媒:俄羅斯準備向中國出口火箭發動機 原標題: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外媒稱,塔斯社援引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裡·羅戈津的話說,俄計劃在梅德韋傑夫總理12月訪華前起草完畢向中國提供火箭發動機的文件。
  • 普京將出席奧地利外長婚禮 俄媒:極具象徵意義
    俄媒稱,普京將出席一場婚禮,不在俄羅斯,也並非是為朋友的百年好合錦上添花。18日訪問德國時,他將順道前往奧地利,向即將披上嫁衣的該國外長克奈斯爾送上祝福。上述行程安排可謂史無前例,且極具象徵意義。
  • 俄發動機提供不了中國所需推力,中國自己動手了!俄:美密切注視
    ●中國人說幹就幹2005年,中國向俄羅斯採購38架的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78加油機,俄羅斯不是不想賣,而是沒有生產能力滿足中國的需求。旋即,中國人自己說幹就幹,開始了運-20的研發製造。有意思的是,俄羅斯方面2010年才恢復了伊爾-76的生產線,2015年第一架新的伊爾-76MD-90A起飛。
  • 俄媒:俄重型攻擊無人機樣機造價約10億盧布
    原標題:俄媒:俄重型攻擊無人機樣機造價約10億盧布  據俄羅斯媒體4日援引俄軍工消息人士的話報導,名為「獵人」的俄重型攻擊無人機單架樣機造價約為10億盧布(約合1.03億元人民幣),待實現大批量生產後,該無人機的單機造價有望降低40%至50%。
  • 俄批美媒紀錄片抹黑普京:歇斯底裡外沒有新內容
    自稱普京「粉絲」的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已近兩月,俄羅斯人沒有等到制裁的取消,卻等到這樣一部片子,失望的俄媒14日對CNN惡評如潮。   這部40多分鐘的紀錄片分為「在蘇聯解體時崛起」「復仇——古老的怨恨」「謠言指控」「普京的崇拜」和「理解最有權勢的男人」五部分。描述了普京從一個克格勃探員成為「讓俄羅斯再次偉大」的政治家的過程。
  • 俄媒:武漢迎「解封」 中國如何從疫情中回歸平靜生活
    俄媒:武漢迎「解封」 中國如何從疫情中回歸平靜生活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2020-04-07 16:46:59 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刊網站7日發表題為《中國武漢如何回歸平靜生活》的報導,在華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中國問題專家講述了他們在疫情期間的見聞,並對中國應對疫情的措施給予積極評價。  報導稱,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進一步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目前,中國所有省份都開始逐漸恢復正常運作,工業企業的啟動率達到70%到80%。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而自由意志的根基正在於這種原子運動的偶然狀態。可見,爭論的雙方儘管在具體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認定因果鏈條會對人的自由產生否定性的限制作用。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 俄媒:中國南極科考站數量或已超越俄羅斯
    俄媒稱,中國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正式交付儀式,日前在上海港隆重舉行。考慮到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風生水起,在不久後的將來,中國在南極科考站的數量和質量或將超過俄美。據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7月21日報導,首艘「雪龍」號是1993年在烏克蘭而非中國建成的。
  • 俄媒:把盧布託付給中國取款機 中國成俄第二ATM供應國
    參考消息網3月10日報導 俄媒稱,根據俄羅斯聯邦海關局的統計,中國首度躋身俄銀行業自動取款機(ATM)三大供應國。此外,俄採購外國ATM的總量自2013年後首次出現增長。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3月9日報導,俄聯邦海關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俄羅斯的銀行從中國採購了價值2340萬美元的ATM,由此中國成為俄市場第二大ATM供應國。佔據首位的是德國,俄共採購4390萬美元的德國ATM。第三名是韓國,對俄供應價值1950萬美元的ATM。這是俄市場三大進口ATM供應國的名單自2013年起首次發生變化。匈牙利曾是俄最大供應國。
  • 中國衛星將服務「一帶一路」 俄媒:東半球天氣預報主要靠它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俄媒稱,中國向軌道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它能對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氣象監測及其數據搜集。風雲二號H星將位於印度洋上空,取代在那裡超期服役的歐洲氣象衛星。俄羅斯記者兼中國問題專家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為衛星通訊社撰寫此文就此加以評論。
  • 關於享受生活的句子
    1、生活的真諦就是懂得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心情達到一種舒暢或平靜的狀態,做事完全是自覺、自願而且帶著興趣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指金錢的方向和改變,而是指心靈的自由。2、我相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你就會遇到什麼樣的男人。我總是為以後的優秀而努力,大家都不明白,我已經優秀了,為何還那麼努力。
  • 俄媒:金正恩宣布朝鮮已有氫彈 將用於維護主權
    俄媒報導截圖  原標題:俄媒:金正恩宣布朝鮮已有氫彈 將用於維護主權  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10日報導,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宣布該國已有氫彈,並準備好將該武器用於維護國家主權。
  • 俄媒關注:中國構建最長量子通信線路
    原標題:俄媒關注:中國構建最長量子通信線路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據塔斯社1月6日報導,在「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光纖網絡的幫助下,中國物理學家構建了迄今為止最長的量子通信線路,可以防止入侵。它全長4600公裡。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介紹這項工作的文章。
  • 俄媒披露美人體病毒實驗內幕:周邊多個秘密基地,人畜意外死亡
    俄媒認為,雖然美國是名義上的契約國家,並且總是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在世界各地進行掠奪,但是美國的本身就是野蠻和掠奪。美國的地盤是從印第安人手中搶來的,美國的財富多數也是搶來的。美國正是利用兩次世界大戰才從世界攫取了巨額財富及大量人力資源,從而確保了其二戰之後快速發展,登上了霸權寶座。美國所謂的契約,其實是在掠奪者內部制定的契約,這些契約與普通民眾是毫無關係的。
  • 俄豪華VIP水翼艇亮相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 近期,俄羅斯軍工企業密集推出一批新型艦船概念和樣品,顯示出俄船舶工業在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其中,在聖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亮相的一款新型豪華水翼艇,引起俄媒的關注。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網站7月17日報導稱,這款新型豪華水翼艇名為「戰斧」,是一種專為政要乘用設計的豪華交通艇。
  • 俄媒:打破「歷史終結論」
    但是從建國以來,中國人最不害怕的就是技術封鎖,以往的歷史證明了,西方越是封鎖,越能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最終使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被封鎖領域闖出一片天空,從原子武器到航空航天都是如此,半導體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