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版納之行,不過重點沒在吃的上,隨便寫點吧。
羊排果超市旁邊的小攤,擺得整整齊齊的果子,看到的一瞬間傻了眼,典型夾竹桃科的雙生蓇葖果,要知道夾竹桃科可是有名的毒科,這也能吃嗎?
老闆說是羊排果,想試試,被勸說外地人吃不慣,酸得很,要蘸辣椒麵,但我買來也不是為了吃,不顧老闆阻撓買了一個(記得好像是3元)。
種子與種毛切開來看,食用的部分還真不少,舔了一口,巨酸,確實不是我能承受的東西。
羊排果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夾竹桃科本就是個龐大的類群,再加上吞併了蘿藦科,單看果實實在不好猜測具體的種類,甚至連屬都定不出來。放到網上搜尋,有說古鉤藤Cryptolepis buchananii的,有說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的,有說雲南羊角拗Strophanthus wallichii的,又記得前幾年有老師說是酸葉膠藤Urceola rosea。
前段時間看版納園的朱老師發微博,羊排果定的雲南水壺藤(大賽格多)Urceola tournieri,看了下照片,感覺十分接近了,我也姑且將它定為雲南水壺藤吧,如果以後有機會能有當地人帶著去找下植株和花,也許這個問題馬上就能得到解決吧。
苦子果雖然每天都有集市逛,但還是要去超市買肉。大潤發有個少數民族蔬菜臺,專賣各種野菜,看到集市上也經常見到的苦子果,忍不住買了一捆。
出售的是捆在一起的苦子果,它的正式名稱叫水茄Solanum torvum,和茄子親緣關係頗近,花像微縮版的茄子花,果實剖開來像一個小小的茄子(籽多版)。
攝於西雙版納植物園攝於西雙版納植物園苦子果有濃鬱且怪異的臭味,怕有毒,先泡,再焯,最後炒肉。
皮異常堅韌,像在咬橡膠,而且還是苦,苦到失去意識那種。並且做完之後廚房的臭味久久不能散去,康老師評價「嗯,是老傣味兒」。
苦子果(右上)、蛇瓜(左下)蛇瓜樓下集市賣的蛇瓜Trichosanthes anguina,表皮上有綠色扭曲的花紋。老闆叫它蛇豆,也難怪,看起來確實像豆角長長的樣子。
蛇瓜的花有長長的流蘇。攝於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清炒一盤,口感介於絲瓜與黃瓜之間,比絲瓜硬,比黃瓜軟,有點微弱到快嘗不出的苦,屬於如果好買會重複購買的蔬菜,可惜成都沒看見過。
版納真是個神奇的地方,不管去過幾次,還想再去。還有青木瓜餃子、酸木瓜煮牛肉之類的,沒拍照片,就留待以後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