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是想移居火星的一天

2020-10-14 舊茶敘梨花


今晚,夜空中將出現「火星衝日」(Mars Opposition),即火星、地球與太陽將會成一直線。不管你在什麼地方,火星將徹夜可見,是觀測火星的最好時機。



「火星衝日」有大衝和小衝之分,這主要是因為彼此運行軌道,雖然都是橢圓,但形狀卻不太一樣,地球軌道近似圓形,而火星軌道是明顯扁長的橢圓,長軸的朝向也各不相同。


若發生衝日時,火星若是剛好跑到離太陽較近的點,那麼發生的就將是「大衝」,大衝每隔15到17年發生一次,2018年曾有過一次大衝,那時火星距地球只有5700萬千米,下一次火星大衝則要等到2035年9月了。



今晚的火星衝日只比大衝遠了一點點——最近距離6200萬千米。而往後直到2035年的一次大衝時,火星距我們的距離才會比現在更近一點。所以說,最近是觀測火星的難得機會,錯過的話,這樣的機會就要再等15年了。


在邊等著天黑的同時,我們來看看長期以來地球人對與火星的那份特殊的情節。我們準備了David Bowie的經典歌曲《Life on Mars》的MV,一位作品中充滿各種宇宙元素的太空藝術家,一片在地球上最像火星表面的美麗荒漠,一本神秘而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集。



1971 年大衛·鮑伊發布的一首華麗搖滾歌曲。在 MV 裡,他用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櫻桃色頭髮、藍色眼影,「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來自火星的中性人。作為電視劇《火星上的生命》的主題曲,這首歌戲劇性的主題和歌詞與劇集完美匹配。在2018 年特斯拉跑車的首次發射時,電臺裡也播放了這首歌。



湯姆·薩克斯(Tom Sachs),美國當代藝術家,1966 年出生在紐約。


時尚愛好者們應該都聽說過這位藝術家設計的「火星鞋」和「火星包」,但其實,這並不是Tom Sachs關於火星和宇宙的唯一創作。出生在美蘇太空競賽時期的他,很早就對包括NASA 在內的太空文化充滿興趣。曾經師從建築大師 Frank Gehry 的經歷,也讓他成為了Knolling(排列藝術)的在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Tom Sachs的裝置作品幾乎都以拆解、排列為特色,擺放齊整、秩序井然,充滿理工科趣味,和他對太空的興趣相得益彰。


©️Tom Sachs


對太空和NASA 的喜愛滲透在 Tom Sachs 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將工作室改裝成類似宇航局的樣子,自己也經常穿著類似 NASA 風格的制服。他在 2007 年和 2012 年的展覽「SPACE PROGRAM」和「SPACE PROGRAM:MARS」,更是直接等比例模擬出了人類登月和火星探索的各種場景,從部件圖到說明書一應俱全,堪稱最關心航空航天事業的藝術家。


©️Tom Sachs


Credits to: Sam Horine


如果你看過《火星救援》這部電影,那對這片玫瑰沙漠一定不陌生。電影中的紅色沙子,不是來自後期合成,而是來自約旦一個叫做瓦迪拉姆地方。血紅色的沙子和不同尋常的沙巖山脈,營造出了火星般的景觀和環境。


《火星救援》


瓦迪拉姆的沙色和山脈看起來和紅色、乾燥的火星表面十分相似,也因此一直是科幻電影最愛的取景地之一,除了《火星救援》,電影《普羅米修斯》《變形金剛》《火星任務》《紅色星球》都曾在這裡取景。


《火星任務》


不過,瓦迪拉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叫「月亮谷」。地理學家曾研究過這片乾旱的地區,它砂層突出的砂巖和玄武巖山脈其實和月球更像——不管是像火星還是像月亮,這片瑰麗的沙漠,都是地球給我們的美好饋贈。


Source: archae-heart


「他們之所以到來是因為他們害怕或者不怕,因為他們快樂或不快樂,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像朝聖者,或者不像朝聖者。每個人都有他的理由,他們或許離開了糟糕的妻子、糟糕的工作或糟糕的城市。他們來到火星,來探尋、留下或得到什麼,來挖掘、埋葬或丟棄什麼,他們帶著不同的夢想而來,小的、大的或者根本沒有。」


《火星編年史》,1950


「科幻詩人」雷·布拉德伯裡在上個世紀的成名作,書的內容由十幾個發生在火星上、看似毫無聯繫的短篇小故事組成,從哥特到童話,每篇的風格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跟火星有關——這個位於太陽系的第四個行星,就像地球文明的一面鏡子,映出人類的未來困境。


Source: NASA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評價道:「這本書讓你體會到科幻可以擁有怎樣的詩意和美。」2012 年,美國航天局為了向雷·布拉德伯裡致敬,將「好奇號」在火星的著陸點命名為「布拉德伯裡著陸點」。


Source: NASA

相關焦點

  • 8月「火星移居」再受熱議!人類有能力將它改造成第二地球?
    作者:文/虞子期「火星移居」在8月再受熱議,這個話題可以說也是老話長談,但是火星移居並非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如今的火星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無氧氣,無水等等,同時受到的極端氣候現象也非常明顯,所以要想火星移居必須要針對火星實施改造才行,而以前我們對「火星移居」可能只是認為是「科幻」,就如我們發現不能需要呼吸的動物一樣,不可能變成了
  • 「火星移居」8月再受熱議!人類能夠將它改造成第二地球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火星移居」在8月再受熱議,這個話題可以說也是老話長談,但是火星移居並非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如今的火星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無氧氣,無水等等,同時受到的極端氣候現象也非常明顯
  • 8月傳火星發現「啤酒瓶」,火星到底有沒有生命?人類能移居嗎?
    上面我們也說了,對於如今的火星來說,火星表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極低。強大的輻射,沒有氧氣,水等物質都不適合生命生存,沒有生命的基礎條件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所以大概率是沒有生命的。而部分科學報告指出,火星生命可能存在地下也是進行的一個猜測。
  •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能移居火星嗎?
    2011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拍到日偏食,發現古河床遺蹟,取得火星有水的有力證據,測定了火星年齡,發現火星有機物……越來越多的探測證據證明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有朝一日,火星將會適合生命的繁衍。人類移居火星,絕對沒問題。  反對派:火星生態環境十分複雜,根本不適合人類移居  火星大氣稀薄,只有地球的1%,主要由二氧化碳、氮氣、氬氣、微量的氧氣和水汽組成。
  • 人類移居太空的首選地是火星?
    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那麼,人類為何如此執著於火星?有人說,我們的生命原本就是來自火星,也有人說,地球的現在就是火星的過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堅稱在火星上發現的人臉和金字塔都是真的,而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成功在火星上種出土豆的片段更是深入人心。
  • 火星存在新生命?科學家發現大量水源和生命物質,移居火星不是夢
    水是生命之源,水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水資源人類就無法誕生,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出生命,主要也是因為有了大量的水源。但是在人類的不斷開發與利用下,地球的水資源也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短缺的資源。如今地球資源已經面臨了枯竭的狀態,人類要想有更長遠的發展,只能去尋找其他能源,科學家很快便對外太空展開了研究,希望在其他星球上能夠尋找到可利用的能源。科學家認為既然地球可以讓人類生存下來,那麼在茫茫的宇宙中想必還存在著其他星球也是可以適宜人類生存的。
  • 人類將移居火星,在改造火星計劃中,它們被定為火星首批「居民」
    人類經過百年探索,最終選定火星為移居目標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古人就有移居外星球的想法,但局於科技的限制,只是想想而已,並沒有付出行動。大家都知道,火星上的大氣十分稀薄,早晚溫差也在50攝氏度以上,想要移居到火星,大氣試需要人類最先解決的問題。
  • 約500米厚,幾乎100%是冰,火星新發現水冰庫,移居會成真?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人類的目光也逐步往地外看齊,金星,火星等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期待能夠在有一天,人類可以居住到它們上面去,很明顯,從短時間的情況來看,火星,金星都不適合人類居住,特別是火星,人類基本已經將其認定為了「第二地球」,正在想辦法上去,並且開啟火星移民之旅。而根據行星科學研究所(PSI)發布新成果顯示,火星又出現了一個重大成果。地球不再完美?
  • 火星和地球那麼多相似之處,人類未來能移居火星嗎?
    火星和地球同屬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而且火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似,地球近距離火星5500萬公裡,遠距離超過4億公裡,火星公轉周期為687地球日,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火星軌道和地球也一樣,火星上也有四季,只是季節長度為地球的兩倍。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峽谷。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科技最前延 今天美國宇航局就曾宣布,準備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向火星運送第一批人類。而火星移民這個議題,也早早就提上日程,並時不時因為各種專業人士拋出的新腦洞一次次引起熱議。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 探測火星 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天問一號已​飛​約1.6億公裡,人類為何要探測火星?移居嗎?
    作者:文/虞子期在2020年,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可以說也是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多個國家同時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在2021年都會著陸在火星表面,展開對火星的探索,當然如今到底有幾個探測器能夠成功著陸到火星表面,一切都是未知數。火星的探測難度不在於發射,而是在著陸的最後階段,所以我們拭目以待吧。而下面我們要說說我國的「天問一號」情況。
  • 科學家發現,火星表面有類似「水波」結構東西,人類文明或要移居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火星作為太陽系一顆與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可以說如今人類也是期待「移居火星」,而這裡面的種種原因大家應該也知道,也許是「沒得選」,隨著地球生態系統變化的加劇,強大的自然災難在不斷影響地球生命的生存,而世界多次提出保護地球的計劃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資料圖: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人類想火星移民的目的能實現嗎?一旦移居,會遇上哪些問題呢?
    人類想火星移民的目的能實現嗎
  • 火星將要變成下一個地球,移居火星沒那麼難,你做好準備了嗎?
    由於人類的能力有限,無法實現光速,所以我們只能把移居外太空的希望寄托在火星上,雖然火星的環境十分複雜,沒有磁場、大氣層、氧氣等,不太適合人類生存,但是火星也是一顆處於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它的環境與地球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人類可以通過後天的技術改造,讓火星變得宜居,成為下一個地球。
  • 未來人類可能移居火星,或許需要100年,才能成功改造火星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於能源的消耗也是逐漸增加,因為物質生活的提高,世界上人口數量急劇增長,有專家預測,在未來地球可能負擔不起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如果到了這個地步,人類將何去何從?因此很多科學家都想到了移居外太空,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對火星進行探索
  • 200年之內我們人類可以移居火星嗎?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移居火星和登陸火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移居必須建立在登陸基礎之上,然後改造或者目的行星的部分區域被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我想,200年之內人類很難移居火星。火星是地球的鄰居,兩者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
  • 中國天眼發現「第二地球」,其實近在咫尺,人類移居有望了
    如今我們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不少領域都有很大的突破,當然在科技方面我們一直都是下苦功的,不僅僅是因為好奇心,更多的是因為這是第一生產力,是發展前進的動力,是至關重要的方面。如今人們利用科技也有不少新發現,打開了新大陸,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如此,中國天眼發現「第二地球」,其實近在咫尺,人類移居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