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夜空中將出現「火星衝日」(Mars Opposition),即火星、地球與太陽將會成一直線。不管你在什麼地方,火星將徹夜可見,是觀測火星的最好時機。
「火星衝日」有大衝和小衝之分,這主要是因為彼此運行軌道,雖然都是橢圓,但形狀卻不太一樣,地球軌道近似圓形,而火星軌道是明顯扁長的橢圓,長軸的朝向也各不相同。
若發生衝日時,火星若是剛好跑到離太陽較近的點,那麼發生的就將是「大衝」,大衝每隔15到17年發生一次,2018年曾有過一次大衝,那時火星距地球只有5700萬千米,下一次火星大衝則要等到2035年9月了。
今晚的火星衝日只比大衝遠了一點點——最近距離6200萬千米。而往後直到2035年的一次大衝時,火星距我們的距離才會比現在更近一點。所以說,最近是觀測火星的難得機會,錯過的話,這樣的機會就要再等15年了。
在邊等著天黑的同時,我們來看看長期以來地球人對與火星的那份特殊的情節。我們準備了David Bowie的經典歌曲《Life on Mars》的MV,一位作品中充滿各種宇宙元素的太空藝術家,一片在地球上最像火星表面的美麗荒漠,一本神秘而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集。
1971 年大衛·鮑伊發布的一首華麗搖滾歌曲。在 MV 裡,他用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櫻桃色頭髮、藍色眼影,「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來自火星的中性人。作為電視劇《火星上的生命》的主題曲,這首歌戲劇性的主題和歌詞與劇集完美匹配。在2018 年特斯拉跑車的首次發射時,電臺裡也播放了這首歌。
湯姆·薩克斯(Tom Sachs),美國當代藝術家,1966 年出生在紐約。
時尚愛好者們應該都聽說過這位藝術家設計的「火星鞋」和「火星包」,但其實,這並不是Tom Sachs關於火星和宇宙的唯一創作。出生在美蘇太空競賽時期的他,很早就對包括NASA 在內的太空文化充滿興趣。曾經師從建築大師 Frank Gehry 的經歷,也讓他成為了Knolling(排列藝術)的在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Tom Sachs的裝置作品幾乎都以拆解、排列為特色,擺放齊整、秩序井然,充滿理工科趣味,和他對太空的興趣相得益彰。
©️Tom Sachs
對太空和NASA 的喜愛滲透在 Tom Sachs 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將工作室改裝成類似宇航局的樣子,自己也經常穿著類似 NASA 風格的制服。他在 2007 年和 2012 年的展覽「SPACE PROGRAM」和「SPACE PROGRAM:MARS」,更是直接等比例模擬出了人類登月和火星探索的各種場景,從部件圖到說明書一應俱全,堪稱最關心航空航天事業的藝術家。
©️Tom Sachs
Credits to: Sam Horine
如果你看過《火星救援》這部電影,那對這片玫瑰沙漠一定不陌生。電影中的紅色沙子,不是來自後期合成,而是來自約旦一個叫做瓦迪拉姆地方。血紅色的沙子和不同尋常的沙巖山脈,營造出了火星般的景觀和環境。
《火星救援》
瓦迪拉姆的沙色和山脈看起來和紅色、乾燥的火星表面十分相似,也因此一直是科幻電影最愛的取景地之一,除了《火星救援》,電影《普羅米修斯》《變形金剛》《火星任務》《紅色星球》都曾在這裡取景。
《火星任務》
不過,瓦迪拉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叫「月亮谷」。地理學家曾研究過這片乾旱的地區,它砂層突出的砂巖和玄武巖山脈其實和月球更像——不管是像火星還是像月亮,這片瑰麗的沙漠,都是地球給我們的美好饋贈。
Source: archae-heart
「他們之所以到來是因為他們害怕或者不怕,因為他們快樂或不快樂,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像朝聖者,或者不像朝聖者。每個人都有他的理由,他們或許離開了糟糕的妻子、糟糕的工作或糟糕的城市。他們來到火星,來探尋、留下或得到什麼,來挖掘、埋葬或丟棄什麼,他們帶著不同的夢想而來,小的、大的或者根本沒有。」
《火星編年史》,1950
「科幻詩人」雷·布拉德伯裡在上個世紀的成名作,書的內容由十幾個發生在火星上、看似毫無聯繫的短篇小故事組成,從哥特到童話,每篇的風格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跟火星有關——這個位於太陽系的第四個行星,就像地球文明的一面鏡子,映出人類的未來困境。
Source: NASA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評價道:「這本書讓你體會到科幻可以擁有怎樣的詩意和美。」2012 年,美國航天局為了向雷·布拉德伯裡致敬,將「好奇號」在火星的著陸點命名為「布拉德伯裡著陸點」。
Source: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