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剽竊:一場沒有硝煙的殖民戰爭

2020-11-26 生物谷

1492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啟動大航海殖民時代的開端。五百年後,新的殖民統治方式有如「哥倫布再臨」,其本質仍是掠奪和野蠻。

財團和政客取代了君王和殖民者,他們通過所謂文明的立法和協商,形成了新的霸權機制WTO,繼而推行專利權、智慧財產權等,以進行新的生命掠奪與佔有。這就是沒有硝煙的新型殖民主義——生物剽竊。

慕尼黑,歐洲專利局門前,綠色和平志願者的反生物剽竊抗議

什麼是生物剽竊?

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科技進步,但是遺傳資源較為貧乏;相對的,科技較為落伍的地區,因為生態環境保護較為完整,則有著較豐富的遺傳資源。因此不論是農業或者醫藥部門,許多生物探勘大都是發達國家前往第三世界國家或地區進行的。然而當這些遺傳資源被發達國家取得並進一步研發之後,經常經由智慧財產權的申請,成為財團的私有財產從而牟取暴利;有時候遺傳資源甚至直接被拿去申請專利。這些行為,就被稱為生物剽竊(Biopiracy)。

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原本是自然界無償奉獻給所有地球居民的珍寶。但是,20世紀後半葉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使人類把原本神聖的生命看成是一種功能特定的各種基因之間的組合,生物技術可以隨意地對這些基因進行識別、阻斷、重組,並由此獲得經濟價值。生物技術產業的特點之一是資源依賴性與資源信息化。這就決定了在生物技術時代,誰掌握了地球上的有限遺傳資源,誰就能在生物經濟的發展中取得主動,從而成為新的財富擁有者。

生物剽竊的愈演愈烈,已經在第三世界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的原住民團體中引起了強烈的不滿。著名的印度學者Vandana Shiva(印度九種基金會創始人)就曾出版了一本專著「Biopiracy,The Plunder of Natureand Knowledge」(已在臺灣翻譯為繁體中文版《生物剽竊:自然及知識的掠奪》),本書對「生物剽竊」行為從經濟、政治、環境和法律等諸多角度加以論述,從而使「生物剽竊」(biopiracy)這一概念正式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由於出發點和專業領域的不同,對「biopiracy」有著不同側重的描述,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定義。在漢語中,也將「生物剽竊」翻譯做生物掠奪、生物盜版等不同的術語。

Vandana Shiva和她的著作Biopiracy

生物剽竊對我國的影響

中國是全球12個「高度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豐富的遺傳資源是中國非常顯著的優勢。中國少數民族多樣化程度很高,一些地方居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生活習慣也為遺傳資源的採集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一些相對邊遠的地區,至今還保存著小國寡民、不相往來的習俗,當地居民世代生活在一個村子裡,遷徙較少,這就保持了當地基因資源的純正性,較少受到外來基因的幹擾。這些都使我國處於基因資源爭奪目標陣地的前沿,中國遭受生物剽竊的案例不勝枚舉。

比如雲南的獼猴桃,到了紐西蘭稍加改進,變成奇異果(kiwifruit)。目前,紐西蘭奇異果出口量佔國際市場70%的份額,而原產地中國卻分文未獲。不僅如此,甚至連我們自己都開始使用「奇異果」這個稱謂,全然不知這種水果的真正起源。

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國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種,不僅解決了毀滅性的線蟲病,還壟斷了國際市場,而中國每年反倒要從美國進口2000多萬噸大豆。

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國公布從中國引進植物資源932種20140份,其中大豆4452份(含野生大豆168份),而中國官方同意提供的僅2177份。

一份由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所作的調查報告發現,在我國雲南省和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總是有形形色色的研究隊進行生物勘探。而這些生物勘探往往不經當地居民同意,更不會在研究獲利後返回任何報答給當地人。遺傳資源領域,如水稻種植、畜牧業、醫藥開發、植物調查等,都涉及眾多利益群體,可是,各個利益群體對公平獲利的意識很薄弱。特別是有許多利益群體與村民沒有直接的接觸,甚至調查方案中都沒有包括任何能夠保證村民知情同意權的措施。研究人員大多從自己單位的利益出發來考慮保護措施和研究方案,對祖祖輩輩保護地方遺傳資源的少數民族村民的權益和利益考慮得不多。

生物剽竊在國際上的案例

在世界範圍內,生物剽竊的行為也是層出不窮,有名的例子如:

Banisteriopsiscaapi

Banisteriopsiscaapi是一種植物,亞馬遜流域原住民至少72族常用來製作祭祀或藥用的的原料Ayahuasca。美國專利商標局1986通過LorenS.Miller對於植物品種Banisteriopsiscaapi『DaVine』的植物申請專利(PP5,751),而在1994年被亞馬遜盆地原住民協調團體(Coordinating Body of Indigenous Organizations of the Amazon Basin)這個組織發現。因此該機構委託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在1999年3月提出異議。經過專利商標局的檢討,確認LorenS.Miller所提出申請的植物品種,與芝加哥田野博物館(FieldMuseuminChicago)所保存的標本並沒有區別,未經過改良,因此在同年11月裁決撤銷該專利。

花豆「Enola」

美國育種家Proctor將南美洲的一種花豆進行改良,育成黃色種皮的品種Enola,在1991年得到美國專利,專利的範圍包括種皮顏色和種臍特徵與Enola接近的花豆。在1994年Proctor告Tutuli公司侵權,因為該公司由墨西哥進口花豆,雖然產品來自另外的品種Mayocoba以及Peruano,但因為同是黃色種皮而有侵權之虞,該公司以及農民因此遭受到損失。

此外,根據非政府組織國際鄉村發展基金會(RAFI)以及澳洲的「澳大利亞遺傳種子管理者」(HeritageSeedCuratorsAustralia)在1998年聯合出版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至少有140個案例顯示,種原庫的材料被某些種苗公司剽竊,沒有經過改良,直接當作自己所育出的品種,拿去申請植物品種權利,而獲得各國主管機構的授與權利;其中以澳洲的案件最多,高達111件,其餘美國11件、紐西蘭9件、南非7件、以色列2件、義大利2件。

根據分析,這些不實的申請,包括沒有人為育種的證據、沒有與來源國的材料進行新品種比對、臨時性保護條款的濫用、未經批准保護即欺瞞消費者,謊報已經授權等。

一種可以提取抗癌藥物的蔓長春花,來自馬達加斯加

生物剽竊也同樣發生在傳統知識上,有名的例子如:

薑黃

美國專利商標局在1993通過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所申請的,利用薑黃作為藥用的專利;該項專利的內容只是宣稱薑黃粉可以作為治療病人傷口的藥劑。然而因為薑黃在印度為傳統的藥用植物,用來治療創傷已數千年之久,因此被提出異議。美國終於在1997裁決撤銷,可說是第三世界國家對抗生物剽竊打勝仗的第一回。

印度楝樹

印度人把印度楝樹的葉片放在穀倉中用以驅蟲,是相當古老的傳統,因此引起各界對此植物的成分以及其利用加以研究開發。在1985~1998年之間,得到美國專利的案件約40件,全世界的專利更高達134件。其中美國公司W.R.Grace在1994年以印度楝樹籽油作為殺蟲劑得到美國專利。同年,歐洲專利局也通過相同的專利。由於在印度,用楝樹驅蟲是相當古老的傳統,因此以之作為專利的申請,不但對印度不公平,根本上是違反專利申請的「新穎性」的要求,因而引起印度人以及35個國家200個團體的不滿。印度認為這是剽竊印度的傳統知識,因之向歐洲專利局提出異議,而歐洲專利局終于于2000年五月撤銷該項專利。

與生物剽竊有關的國際公約

長期以來,科學家或明或暗地參與了發達國家尋找自然遺傳資源並從中獲利的行動。這是19世紀許多探尋和測繪非洲中部的「科學」考察背後的動機。最近,研究地方傳統藥物又成為了一種開發現代藥物的划算的方式。隨著商業和經濟動機在這樣的「科學」事業背後湧現,人們不可避免地對於這種單向的利益流向越來越感到氣憤。為此,國際社會制訂了措詞強硬的協議,用於促進社會正義。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協議就是1993年生效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該公約賦予了各國對其境內的動植物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曾期望能減少生物剽竊,以確保各國、土著居民以及相關的當地團體之間能夠平等公平使用遺傳資源。但是該公約自1993年生效以來就是不完善的,一些發達國家則一直採取不合作態度,阻礙了協議的實施。經過多年的協商談判後,於2010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體系下形成了有關獲取和惠益共享的《名古屋議定書》。然而,在國際範圍內,生物剽竊並沒有減弱。(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生物防治: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由此也掀開了一場長達萬年的「戰爭」——人類與農作物害蟲之間的戰爭。&nbsp&nbsp&nbsp&nbsp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害蟲不斷繁衍進化,人類也通過科技進步,發明了越來越多的手段去消滅害蟲。
  • 【市中醫|微訊】一場沒有硝煙的多部門協作運動戰—PCR實驗室擴建...
    【市中醫|微訊】一場沒有硝煙的多部門協作運動戰—PCR實驗室擴建16小時側記 2020-11-29 2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防治 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國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生物防治 沒有硝煙的「戰爭」(資料圖片)隨著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健康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人類與害蟲鬥爭的「武器」早已由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轉向綠色無汙染的生物防治手段——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悄然打響生物防治究竟有怎樣的好處?它是否代表了未來農業發展的需求?
  • 《沒有硝煙的戰爭》披露未公開過的故事
    東方網6月12日消息: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衛生廳和廣東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八集電視報告劇《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廣州緊鑼密鼓地拍攝。該劇真實披露抗非鬥爭中許多從未公開過的精彩故事。《沒有硝煙的戰爭》以時間為線索,最早追溯到2002年11月16日全國首例非典病例;以事件為板塊,將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分為「遭遇戰」、「陣地戰」、「攻堅戰」和「持久戰」;通過尊重科學、堅持真理的醫學專家宗浩(原型鍾南山),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捨生忘死、救治病人的醫務工作者鄭仕賢(原型鄧練賢)、聶欣(原型葉欣)、廖衛德(原型範信德),病毒強力傳播者關福全(原型周作芳),全國首例非典患者王志強
  • 一場沒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早在世界範圍內悄悄打響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一場無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悄然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所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在嚴重威脅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生態安全。那外來物種是什麼呢?
  • 怎麼防止剽竊研究思路?
    聊點科技【怎麼防止剽竊研究思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怎麼能防止剽竊思路呢?很難。想法看不見摸不著,很難憑制度設計來約束和阻止剽竊想法。但我要說的是,科學探索本來就是一個建立在榮譽之上的系統。能夠保護想法的,不是具體的規章制度,而是科學家天然帶有的榮譽感。
  • 抄襲文章是剽竊,而學習書法強調臨摹卻跟剽竊無關,究竟為何?
    欣賞書法的意義具體體現在:感受書法家寫出的筆畫線條是否好看,是否耐看,塑造出來的字體造型是否美觀和諧,章法布局有沒有給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說,評判一幅書法作品好不好的直接標準,就是審視作品裡有多少傳統的東西,在傳統的基礎上,書法家又創造了多少新東西。理解了以上問題,就基本上能弄清「抄襲文章被看作是剽竊,而學習書法強調臨摹,卻不算剽竊」的問題。
  • 古生物學家被指博士身份造假 涉嫌剽竊插畫作品
    本報訊(記者雷軍)前天,北大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唐振庭發微博稱,科普作家邢立達冒中科院研究員等身份接受採訪,剽竊他人插畫作品。邢立達否認此事,稱其不實身份信息是媒體粗心未與其核實所致。因邢立達在國內科普界知名度較高,此事迅速引起網友關注。
  •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日
    特別感謝本文科學審稿人:  周海超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功能研究與生態修復的應用領域專家  本篇字數為3060,閱讀時長約8分鐘  低調的入侵者  生物入侵
  • 反剽竊軟體向論文欺詐者宣戰
    論文剽竊究竟到了什麼程度現在還無法估計,但是,有疑問的投稿論文數量卻在日益上升,迫使期刊的編輯們採取措施向欺詐者宣戰。    對付論文剽竊者的戰鬥到了一個決定性的時刻。    自我剽竊是指作者將自己已發表的文章內容又冒充成新的內容,這是一種特別的剽竊方式。因為發表論文的記錄對職務任命、晉升和經費申請的影響非常之大,所以研究人員有巨大的壓力需要發表文章,而這時少數人選擇用不誠實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履歷。    剽竊的程度究竟有多嚴重還很難估計。對剽竊進行定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對情況很清楚的案例發生率進行統計也是很困難的。
  • 隨意切換造型的動物,剽竊3000多技能,幾十個成串交配是常態
    在地球上的生物,每一個種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有的靠寄居在其他生物身上生存,有的靠獵殺其他生物生存,能生存下來的,都有自己的法寶。其中,有種生物是靠剽竊別人的技能生存了幾億年,如果放到人類社會,僅侵犯別人智慧財產權這項罪名足以讓它無法立足,因為它它已經剽竊了別人3000多項技能,而且還能將這項技能運用自如並發揚光大。
  • 恐龍專家邢立達被曝製造虛擬身份剽竊他人作品
    堪稱科學界災難……」記者通過該微博連結的視頻看到,「唐振庭_Tangent」對於邢立達的質疑視頻主要集中在兩點——即「身份造假」和「作品剽竊」。在微博上,「唐振庭_Tangent」對於「邢立達到底是不是博士研究生和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以及部分媒體報導中提到的「博士邢立達」等提出了質疑,認為邢立達「利用假冒身份大肆剽竊,眾多學術機構和大量知名媒體上當受害」。
  • 預印本文檔研究生成剽竊地圖
    原標題:預印本文檔研究生成剽竊地圖   一項針對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數十萬研究的新分析,提供了有關科學剽竊的影響和地理分布的有趣信息。在一些國家,從其他論文上複製文字更普遍,但這些存在大量抄襲行為的作者幾乎面對同樣的結果:他們論文的引用率不高。
  • 數學家陳景潤也曾遭遇國際剽竊
    原標題:陳景潤遭遇國際剽竊 這種改頭換面的東西,蒙外行可以,內行面前可是走不通的。當然,在已經收到陳景潤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的數學大家們看來,這個剽竊就太明顯了。 1977年,國際數學聯合會給中國方面發來一份邀請函,邀請「陳景潤教授」前去作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
  • 「剽竊他人文章」用英語怎麼說?
    「剽竊他人文章」用英語怎麼說?雖然都是「剽竊他人」的意思,如果要你開口就說出下面的英語一定「難死你」:1.He is a plagiarist.2. He plagiarizes.3. He is a man of plagiarism.
  • 作家自我「剽竊」是多大的問題?
    雖然吳克敬說這麼做並不是剽竊,筆者也覺得並不算剽竊,但這種做法實在並不光彩,況且編輯還專程詢問過吳,身為堂堂作協主席,卻撒謊騙人,就顯得有些無恥了。  舊稿新發,筆者知道在寫報紙副刊及評論等領域倒是較為普遍,作者可能前兩年寫的文章,放在現在也應景,於是舊稿新發,這種現象也為一些媒體所詬病,但也有評論作者說,如同是政協委員的提案,一次沒產生效果,就再次提交。
  • 我的世界:MC抄襲論與被剽竊論,其中的陰謀論,可看穿是非曲直!
    《我的世界》明明是在2009年發行的首個公開版本,你《迷你世界》2017年才出,而且你們剽竊咱們的遊戲元素,此話怎講?部分迷你玩家:不對!我們擁有如此多遊戲元素,都是獨立創造出來的!我們有汽車,你們有嗎?我們有火箭,你們有嗎?更何況,我們的蜜蜂比你們出得快!部分MC玩家:啥?我們MC有如此多MOD,要比迷你的遊戲更新更新得快!
  • 知網檢測疑似剽竊觀點是什麼意思
    同學們在知網論文查重的時候都是會得到一份查重檢測報告單,這個報告單裡會有詳細的數據這其中還包括了論文總文字複製比、去除引用文獻的複製比等,那麼知網檢測疑似剽竊觀點是什麼意思?學術家論文查重,論文免費檢測剽竊的觀點指的是重複類似的查重率,重複類似的並不一定是剽竊的觀點有可能是類似或者是抄襲,換句話說就是同學們只需要將被標註為紅色字體的內容修改掉那麼剽竊觀點就不會再存在了。
  • 蘇州大學教授被舉報剽竊學生論文
    兩天內,戈鋆一共發布了4篇日誌,將其與惲教授的往來郵件與「剽竊」的證據公開。    學生稱指導教師剽竊其成果    戈鋆曾是蘇大數院基地班2006級的本科生。惲自求教授的指導並不是沒有意義,他畢竟給出了一個方案,雖然是不現實的。而我的想法是,我只要適當地移掉山的一小部分就能達到目的了。」  惲自求承認此事確實存在欠缺之處,「即使不把你列為作者,畢竟多少應用了你畢業論文中你自己作出貢獻的部分,至少應該與你打個招呼,我卻沒有這樣做,這裡我對你道歉。」
  • 中國期刊編輯致信《自然》討論論文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