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編輯致信《自然》討論論文剽竊 |
稱《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31%投稿存在剽竊 |
9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通信」欄目刊登《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編輯部主任張月紅的來信,標題為《一本中國期刊發現31%的投稿存在剽竊》(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
信中說,從2008年10月至今,《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收到的2233份稿件中,大約有692份被檢測出有抄襲嫌疑,所佔比率高達31%,令人驚訝。
信中表示,我們舉行相關講座,在
科學網上發表文章(
透過幾種現象看學術不端)闡述看法,就是希望論文作者、科研人員和編輯都對論文剽竊保持應有的警惕,並且抵制文化上的某些錯誤觀念——比如以前,學生模仿老師文章的行為一般會受到鼓勵。
在《自然》刊登的這封信件之後,有網友進行了評論,摘選如下:
網友David Gillespie:我不覺得有啥吃驚的。最近我評審一篇文章,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一個課題組的投稿,他們把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替換成HGF(造血生長因子),其他部分和一篇已發表的文章一模一樣,就連論文裡的圖表都沒改動!我搜了一下,發現這個課題組發表的6篇文章都是這麼個做法,就把數據名稱給改成其他的名,其他都原封不動地照抄。我把問題反饋給相關期刊編輯,一個回復都沒有,就跟沒這回事一樣。(科學網 張笑/編譯)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