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剽竊和榮譽:何謂科學研究 | 巡山報告

2020-07-06 知識分子
造假、剽竊和榮譽:何謂科學研究 | 巡山報告

你好,我是「智識前沿學者」、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2020年7月6日,生命科學·巡山報告和你見面了。以後每個月的6日,我都會和你在這裡見面,討論過去的這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看清它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

這次巡山,我們集中討論一個生命科學領域剛剛發生的重大學術爭端,並且從這個問題出發,討論下科學探索的本質。


撰文 | 王立銘


1

先說幾句題外話吧。

你可能還記得,2019年12月份,中國學術界出過一個大新聞——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控學術論文造假。短時間內,他實驗室發表的數十篇論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圖片拼接、一圖多用等問題。這個話題,我在巡山報告裡也有所涉及。

引用一段:

「我仔細閱讀了圍繞這64篇論文的指控和討論。我的看法是—— 有相當一部分指控看起來比較隨意,不足以說明數據確實存在問題;但是至少有十幾篇論文的圖片確實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展示的是完全一樣的細胞顯微圖片。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幾篇論文的問題看起來是相當明確的故意造假,比如一張圖片經過旋轉、剪切之後在另一個地方當成新圖繼續使用,或者本應是完整的圖片卻存在明確的拼接痕跡等等。

在我看來,即便曹雪濤本人並未直接參與造假行為,但同一個研究組如此頻繁地出現學術誠信問題,曹雪濤作為實驗室負責人,當然無法逃避責任。」

在此之後,中國工程院、教育部等機構公開表態將進行調查。現在半年時間過去了,官方調查結果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2020年6月26日,一個新進展出現了——

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公開發布了對12篇學術論文的正式關注,警告讀者這些論文中的數據和結論可能存在問題,雜誌社正在進一步調查。請注意,所有這12篇論文都來自曹雪濤實驗室,其中相當部分在去年底已經被人指出可能存在造假問題 [1]。

一本學術期刊,一次性對同一個實驗室的12篇論文提出關注,這件事就算不是前所未有,也是非常稀罕,至少我沒有聽說過先例。

當然,咱們要提醒一句,這件事本身並不能說明曹雪濤實驗室的論文確實存在造假行為。要知道,造假在科學研究領域是一個異常嚴厲的指控,一旦坐實,當事者幾乎不會再有混跡學術界的機會,甚至會被追究刑事或民事責任。因此,要證明這些論文存在偽造、歪曲、改變真實實驗數據的行為,需要非常紮實的證據。

在官方調查還沒有進展的時候,來自學術期刊的調查,有希望推動這個過程,幫我們釐清真相、追究責任。這件事後續的進展,我也會繼續為你追蹤。


2

為什麼在科學研究領域,造假行為是不能被容忍和接受的,這你肯定明白。在以追求客觀真相為唯一使命的事業當中,任何假的成分,都是對這項事業的一種玷汙,對追求真相的同行的一種侮辱。

造假當然不能容忍,但是另外一種行為——剽竊研究思路,可能黑白就不那麼容易分辨了。本期巡山,我們就聊聊這個。我們從剛發生沒多久的兩條學術新聞說起——

2020年4月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所的科學家楊輝研究員,在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操縱老鼠體內一個名為PTB,也叫 PTBP1 的基因的活性,就能夠將神經系統內主要起支持作用的膠質細胞,轉變為能夠起神經信號傳遞作用的神經細胞。

我們知道,人類不少疾病都和神經細胞的大量異常死亡有關。比如,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大量死亡,會引起失明;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大量死亡,會引起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把膠質細胞變成神經細胞,就等於是人為製造出了大量全新的神經細胞,那理論上,就有可能補充死掉的神經細胞,治療這些危險的疾病 [2]。

在這篇論文裡,楊輝實驗室就在小鼠模型裡做了這樣的嘗試。他們發現,操縱 PTBP1 基因確實能夠在小鼠視網膜上、在小鼠大腦一個叫 「紋狀體」 的區域裡,人為製造出大量新的神經細胞,至少是部分恢復患病小鼠的視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這項研究一發表,就吸引了國內外媒體和科學同行的關注。

而到了2020年6月2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華人科學家付向東教授,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他同樣證明,在小鼠大腦中操縱 PTBP1 基因能夠製造大量神經細胞,恢復帕金森氏症小鼠的運動機能 [3]。

在動物體內,只需要操縱一個基因就可以人為製造大量神經細胞,並且恢復神經系統的功能,這兩項研究在科學概念和應用價值上當然都非常重要。已經有不少學術界同行圍繞兩篇論文裡的技術細節展開了討論,相信也會有很多人開始著手驗證和繼續深入研究了。

但我想說的,主要還不是這個。

在付向東教授的論文發表後不久,他就直接向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提交舉報信,實名舉報楊輝實驗室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和造假。


造假的指控我們這裡不詳細展開了。我仔細讀了兩篇論文,也確實覺得楊輝的論文有些數據讓人有點匪夷所思,比如為什麼膠質細胞轉化而來的神經細胞能夠在短短幾周內準確地將神經軸突投向特殊的大腦區域,比如為什麼在大腦紋狀體區域製造神經細胞也能治療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模型中,大量死亡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本身並不在紋狀體區域),等等等等。但是就像上面所說的,學術造假的討論需要更紮實的調查和數據,更也不能說一個數據看起來不合常理就一定是錯的(科學史上有大量的反例)。所以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

這裡咱們主要說剽竊的問題。在舉報信裡,付向東教授聲稱,自己實驗室早在9年前就發現,操縱 PTBP1 基因能夠將膠質細胞人工轉化為神經細胞,在2013年也已經正式發表了這項結果 [4]。當時他們發現,PTBP1 這個基因在許多動物組織裡都很活躍,偏偏在神經細胞裡活性很低。根據這個發現,他們最終證明,如果人為把 PTBP1 基因的活性降低,就能強行改變細胞的命運,把很多其他種類的細胞轉變成神經細胞。從那時候起,付向東實驗室就開始探索這項研究發現的應用價值,歷經波折後,終於在2020年6月正式發表研究成果,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結果。


而這封舉報信裡最重要的信息是,付向東教授說,在成果正式發表之前,他本人已經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上,多次分享這一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特別,在2018年6月,他受邀在楊輝所在的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做了學術報告,並且和楊輝深入分享了很多實驗細節 [5]。

因此他相信,楊輝剽竊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在此後快速重複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並且在自己之前搶先發表,涉嫌對自己研究思路的剽竊。

而楊輝研究員本人也很快發布公開聲明,否認了付向東教授的指控。他在聲明中說,付向東實驗室早在2013年就發表了 PTBP1 基因的初步研究,自己的論文其實借鑑的是付向東實驗室早年公開發表的成果,和2018年付向東教授來訪以及他作的學術報告無關。而且,兩項研究技術路線完全不同,根本談不上剽竊。至於付向東教授向自己分享技術細節的說法,更是毫無證據 [6]。

目前,雙方各執一詞,真相可能尚未浮出水面。我個人認為,要得到真相也並非難事。畢竟楊輝研究員聲稱自己的研究思路是獨立提出的,那他只需要出示一些簡單的試驗記錄,證明自己在2018年6月付向東教授來訪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研究,就足以澄清一切剽竊研究思路的指控。但是在他的公開回應裡,卻對此避而不談。


請注意,剛剛發表的這兩項研究,要是讓外行來看,可能覺得相似的地方並不多。兩個實驗室的技術路線和觀察指標都有不小的差別;操縱PTBP1 基因的方法更是幾乎可以說完全不同—— 付向東教授用的是 RNA幹擾和反義核苷酸的方法,而楊輝研究員用的是基於基因編輯的方法;同樣是試圖治療帕金森氏症小鼠,兩篇論文裡製造神經細胞的大腦區域也不一樣。但是請注意,兩項研究最核心的概念—— 通過操縱 PTBP1 基因,在小鼠體內製造神經細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這個東西卻是完全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楊輝研究員的公開回應有點避重就輕,技術路線的差別無法用來證明研究思路的獨立性。

當然,這裡要強調一句,這些都是基於當前公開信息的分析,最終結果如何,還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正式調查才能最後下結論。


3

請注意,同樣是被人詬病的學術不端行為,造假和剽竊研究思路的行為,性質還真不太一樣,很多人也會在這個問題上有點迷惑,覺得剽竊研究思路不算什麼大事,甚至值得鼓勵和支持。

而這裡頭的區別,正是我們這期巡山的關鍵。

造假的危害我們已經說過了,科學研究的目標是客觀真相,要是往裡頭摻假,或者故意歪曲實驗數據讓它看起來更合理,就是在動搖科學這項事業的根基。更有甚者,摻假的數據還會誤導科學同行甚至是公眾,讓我們距離真相越來越遠。

而剽竊研究思路的危害,很多人會覺得,好像就沒有那麼明顯了吧?

這一方面是因為實驗科學的特性。實驗科學的研究者很喜歡說一句話,「idea is cheap, show me the data」,想法不值錢,數據才值錢。平心而論,這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面對一個未知難題,誰都能想出不知道多少個天馬行空的解釋,真正難的是設計嚴格的實驗去驗證或者推翻這些想法。既然如此,我聽一個學術報告,收穫一個研究思路,然後趕緊動手驗證,這不是挺好的嗎?難道一個人提出一個思路,別人就永遠不能碰了嗎?所以,楊輝研究員也在公開回應裡提到,「難道已經公開發表的基因就可以霸佔,不允許其他人用新的技術來嘗試嗎?這和大佬圈地有何區別呢?」

科學史上這樣的公案還挺多。在生命科學領域,最著名的案例大概就是 DNA 雙螺旋的發現。學術界今天基本有了共識,女科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首先通過X射線衍射的方法研究了 DNA 分子的結構,而她的研究數據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分享給了兩位競爭對手——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沃森和克裡克正是根據這些數據,很快提出了著名的 DNA 雙螺旋模型,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成為現代生物學的領軍人物。

另一方面,從法律規則上說,一個單純的想法,如果沒有正式申請專利或者變成具體的產品,又或者是明確的文字記錄,比如正式發表的論文,是很難被有效保護的。畢竟,想法本身看不見摸不著,要是不需要客觀證據,那誰都可以說自己曾經某年某月想過一個什麼東西,然後藉此要求什麼利益。這豈不就亂了套了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在這裡討論付向東和楊輝的爭議?既然研究發現基本一致,兩個實驗室也都發表了論文,具體是誰提出的想法、有沒有剽竊研究思路,這事兒有那麼重要嗎?說得更赤裸裸一點,讓不同實驗室圍繞一個研究思路開展競爭,看看鹿死誰手,豈不是還能促進競爭、提高效率嗎?

但是我想提醒你的是,如果你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剽竊研究思路的危害好像沒有造假那麼明確,但是我認為,這種行為對科學探索的破壞力,一點也不亞於造假。

因為在人類諸多事業當中,科學探索是一種極端依賴交流、合作和分享的事業。在人類科學史上,除了極少數天才能夠完全獨立地做出一番成就之外,絕大多數時候,新的科學進展都離不開科學家之間密切的互動。

很多時候,一個科學家的工作會建立在同行已經完成的工作的基礎上,也會成為其他同行繼續工作的基礎;很多時候,一個科學家的工作要持續接受同行的建議和評價,幫助他持續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而在更多時候,科學家們在咖啡廳、酒吧甚至是海灘上的閒聊,會直接催生很多新鮮的甚至是革命性的研究思路。

比如說,天才如牛頓,他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也建立在著名的克卜勒三定律的基礎上;而克卜勒的發現,也離不開第谷·布拉赫幾十年精確觀測和記錄下的行星運動軌跡。再比如說,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技術發明之一—— 重組 DNA 技術,是兩位美國科學家赫伯特·博爾和斯坦利·科恩,在1972年夏威夷的一次學術會議中,邊啃三明治邊構思出來的。

而對研究思路,對研究想法的剽竊,是對這種交流、合作和分享的重大打擊。


4

想要說清楚這背後的道理,我們先要看看,科學家們之間到底是怎麼保持密切互動,彼此分享、交流和合作的。

在古代,交通和通訊不便,科學家主要依靠信件傳遞信息。比如,達爾文就是收到了阿爾弗萊德·華萊士從遙遠的馬來群島寄來的信件,才知道這位年輕同行居然和自己一樣,獨立提出了物種進化的理論。這才把在柜子裡鎖了十幾年的書稿拿了出來,和華萊士的論文一同發表。

到了今天這個時代,科學界通行的交流媒介,其實就是學術論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會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自己的論文,也會廣泛閱讀別人發表的論文。論文中記錄的研究思路、實驗數據、分析方法,都會成為人類科學探索事業的共同基礎。

但是你肯定也能想到,學術論文這種方式太嚴肅、太正式、效率太低了。從一個模糊的研究思路到具體的實驗數據,從初步的實驗數據到一個完整的研究項目,從一個研究項目到一篇深思熟慮的論文,整個過程動輒需要好幾年。換句話說,要是僅僅依靠論文作為交流媒介,那科學家獲得一輪反饋的周期就得好幾年。這個節奏,未免也太讓人著急了。

那怎麼辦呢?

一個思路是改革科學出版這個行業,加快科研成果的發表速度。這個事情一直有不少科學家在呼籲和推動,這裡我們暫且不提。

另一個辦法,就是各種非正式的交流活動。

比如,很多學術會議會鼓勵科學家們分享尚未發表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會經常訪問不同的研究機構,並且在小規模的學術講座上分享成果;再比如,科學家們經常會在學術會議期間一起喝喝酒、釣釣魚,同時討論研究思路…… 在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都是科學家們非正式討論的好工具。可想而知,這樣的學術交流相比論文而言,效率提升有多大。

但是,效率是高了,麻煩也來了,那就是,科學家的研究思路很容易被別人拿走、佔用、借鑑、甚至是剽竊。

剛才咱們說過,實驗科學普遍有一種輕視想法、重視數據的傾向;一個非正式場合裡拋出的想法又不太可能受到嚴格的保護,甚至就算被人剽竊,也很難找到實錘證據去指控。

而反過來看,如果一個研究思路確實非常有價值,那別人偷偷拿去快速模仿,收益又非常誘人。畢竟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時候,充滿了失敗和意外,哪怕有人說一句 「xxx這邊走機會更大」,甚至是光說一句 「xxx此路不通」,都是價值千金的。

最近,晶片工業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就看到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在過去二三十年時間裡,韓國三星和臺積電在晶片技術上鬥得難解難分。2009年,臺積電一位核心科學家梁孟松辭職轉投三星,讓三星的晶片技術突飛猛進。對於梁孟松的貢獻,臺積電是這麼說的,「不用直接透露技術細節,只要暗示三星哪些線路是行不通的,就可以為其省下大筆時間和經費」。這句話真實地道出了前沿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稀缺。

就拿付向東和楊輝的爭議來說,甚至不需要大量具體的數據,只需要當事人一句簡單的 「操縱 PTBP1 基因能夠治療帕金森氏症」,可能背後就是先行者好多年的辛苦測試,而後來者根據這句話也許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重現類似的實驗發現。

約束薄弱,誘惑驚人,這種事情當然就會有人做。

實際上在生命科學領域,類似的事情多到我們都見怪不怪了。經常有人提到,自己的研究思路寫在論文裡,被負責審稿的同行悄悄拿去;或者自己的研究計劃寫在經費申請裡,被負責評審經費的同行剽竊等等。在絕大多數時候,類似的指控基本不太可能找到證據,當事人也只好吐槽幾句完事。

很難避免,也很難處理,但是類似行為的破壞力是很大的。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這樣的行為越來越頻繁,甚至是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默許和鼓勵,那科學家們就越來越不敢在非正式場合分享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進展了。

在世界各地,我都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即便在各種非正式場合,科學家們仍然會小心謹慎地幾乎只討論和分享已經發表或者即將發表的研究。就在這次付向東教授和楊輝研究員的爭議事件中,我就看到不少人表態,責任在付向東教授一方,誰讓他在非正式場合討論自己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呢?

這種變化是讓人不安的。因為科學家們實際上是在主動或者被動的放棄高效率的非正式互動,將學術交流限制在正式學術論文發表這一種方式之下。我們已經說過,這種變化將會對科學探索的效率,帶來破壞性的打擊。就像我們無法想像放棄學術期刊,依靠私人信件交流學問;無法想像扔掉手機,使用電報互問平安一樣;我們也無法接受一個科學家彼此緘口不言,把所有的想法和發現都藏到論文發表那一刻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剽竊想法和學術造假一樣,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

5

當然你可能會說,即便如此又能怎麼辦呢?你都說了,想法看不見摸不著,任憑你設計什麼制度,也很難約束不會有人剽竊想法吧?

沒錯,想要保護看不見摸不著的想法,當然是很困難的。但是我要說的是,科學探索本來就是一個建立在榮譽之上的系統。能夠保護想法的,不是具體的規章制度,而是科學家天然帶有的榮譽感和貴族氣質。

別誤會,我並不是說只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應該做科學。儘管中古時代的科學家,確實有不少是貴族出身或者被貴族包養,但是貧苦人家出身的科學家也多的是。數學家高斯、物理學家法拉第、化學家道爾頓、生物學家林奈,都是窮人家孩子。

但是,科學家的榮譽感和貴族氣質還是在的。歸根結底,成為科學家,探索宇宙裡的未知問題,為人類拓展認知邊界,是一項相當寂寞的工作。只有那些出於純粹的好奇心,孜孜不倦地探索,成敗利鈍在所不計的人,才會從中獲得樂趣。儘管科學家們也會因為這些工作收穫各種現實好處,比如頭銜、獎勵、歷史地位,但是鑑於科學探索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大量的失敗,如果以收穫這些現實好處為目標,一個科學家大概率會過得非常沮喪。

到了現代社會,科學已經職業化和平民化。我這樣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探索生物學難題,並且還能靠它養家餬口。這當然是大好事,它讓更多人進入科學探索的事業,大大加速了科學發展的速度。但是我想,在科學平民化的時代裡,榮譽感仍然是這個特殊職業的根基和命脈。作為科學家,我們堅持做真實和正確的研究,我們也首先相信同行的研究也同樣真實和正確。你肯定可以想到,如果失去了這種榮譽感的加持,如果我們看到同行的研究首先要完全重複一遍才知道真假,那科學探索的效率得低到什麼程度。

不得不說,在科學平民化、職業化的時代裡,這種榮譽感在世界各國都有消退的跡象,層出不窮的學術不端、造假、抄襲、剽竊、互相打擊和排擠就是證明。但是我覺得,當下的中國可能特別需要強調這種榮譽感。

一方面,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特別缺乏科學傳統的國家。現代科學進入中國也就短短一百多年,而且一進來就被賦予了包括社會進步和國家崛起的現實責任,客觀來說,對於科學家榮譽感的建設一直就比較弱。

另一方面,說得俗一點,哪怕僅僅是考慮怎麼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我們也需要維護科學家群體的榮譽感。

要知道,咱們中國的科學研究正在快速崛起,從追趕到領先,在可見的未來,中國科學家就要承擔起引領世界科學發展方向的責任。在追趕世界先進科學的時代,也許我們可以鼓勵拼搏、競爭、狼性的科研文化;但是在引領世界科學創新的時代,在未知世界中摸索的先行者尤其需要保護。如果這部分先行者的科研想法很容易被拿走和佔領,我們又依靠誰去完成從0到1的原始創新呢?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我會花一整期的《巡山報告》來討論學術造假,討論一個尚未看到結局的學術爭端。對於正在聽《巡山報告》的你而言,對於中國生命科學的發展而言,一次爭端中誰勝誰負其實沒有那麼要緊。但是為了科學探索事業本身,我們需要科學家群體內部持續的交流、合作和分享,而這依賴於科學家之間高效率的非正式學術互動。這種非正式的互動不太可能被什麼具體制度所保護,只能建立在科學家榮譽感的基礎上。而如何建立和維護這種榮譽感,是中國科學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從學術造假問題上,從付向東和楊輝的這次爭端上,特別是有關機構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上,希望我們能夠收穫信心,而不是打擊。說到底,想要創造中國科學的輝煌,我們至少需要保證,造假者不能堂而皇之繼續享受造假的紅利,剽竊研究思路的人不能堂而皇之繼續享受剽竊來的名聲。

好了,這期《巡山報告》就到這裡。下個月,我繼續為你巡山。


參考資料

[1]https://www.jbc.org/site/misc/expression_of_concern/cao.xhtml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867420302865?dgcid=rss_sd_allsecd15722706e851

[5]https://tech.sina.cn/2020-07-03/detail-iircuyvk1768127.d.html

[6]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497439

相關焦點

  • 怎麼防止剽竊研究思路?
    聊點科技【怎麼防止剽竊研究思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怎麼能防止剽竊思路呢?很難。想法看不見摸不著,很難憑制度設計來約束和阻止剽竊想法。但我要說的是,科學探索本來就是一個建立在榮譽之上的系統。能夠保護想法的,不是具體的規章制度,而是科學家天然帶有的榮譽感。
  • 外國如何打擊學術造假?引進偵測軟體 教師承擔責任
    愛沙尼亞:全面引進偵測軟體防學術剽竊愛沙尼亞全國高校系統自2013年起,在全國高校和學術界全面引進了軟體「剽竊偵測系統」,以偵測教育及學術界的剽竊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據介紹,這個偵測軟體可以對高校教育和學術資料庫內的各類考試論文和學術研究論文進行單一或群體的智能化偵測,並得出是否剽竊的結論。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今年11月,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被實名舉報涉嫌學術造假;2019年,博士畢業的演員翟天臨在直播互動中稱不知知網為何物,隨後被爆出學術不端;再往前幾年,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爆剽竊論文;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專業研究生袁新的碩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等等一系列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等被一一揭露。
  • 代寫論文、數據造假!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多起學術不端處理結果
    代寫論文、數據造假!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 又是論文造假?美國大學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明星教授學術不端
    在此寫信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 同時希望借這一事件懇請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 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
  • 「考試作弊」「論文造假」發改委也發話了!後果……
    今天,關於「考試作弊」「論文造假」問題,發改委也發話了!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就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了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情況。她表示對論文造假、考試作弊問題治理「零容忍」,在晉升使用、表彰激勵、參與項目等方面「一票否決」。
  • 「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2011-07-26 16:15 來源:北京新東方 作者: 科學來不得半點兒虛假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據澎湃新聞報導,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2007屆畢業生賈桂林2007年11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和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2007屆畢業生付勝波2007年4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基於CAN總線的汽車組合儀表研究》,兩篇論文高度雷同,相關高校已啟動調查
  • | 巡山報告
    - 編者按 -從7月6日開始,「智識前沿學者」、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將在每個月6日通過《知識分子》發布生命科學·巡山報告,聚焦於每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今天,王立銘分享了生命科學領域的三個重要研究:與衰老相關的蛋白因子、基因編輯最新進展、新冠疫情與抗疫步調關係的研究。
  • Nature發文:一天被撤稿6篇,他堪稱世界一流的學術造假「鬼才」
    被撤稿的例子聽得多了,其實根本記不住都是誰,但是這位營養心理學家可不一般,他的研究內容,從通靈預知、擺能量姿勢對氣管移植的益處,到小鼠腸道微生物群和自閉症的關係、砷基生命形式……簡直無所不能。這,這麼厲害,一個營養心理學家還能研究通靈?於是出於一點點的好奇心,去查了一下這個人,果然好奇害死貓——這人的造假手段簡直顛覆三觀...這個人是誰?
  • 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
    在此寫信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 同時希望借這一事件懇請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 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隨著人們對這些經驗事實認識的深化,「學術不端」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損害學術形象的負面效應,應當引發全社會的警思。心理學教授 成為學術騙子現實中,部分研究者不去分析原因及糾偏之策,而是想方設法對現有數據和資料進行「加工處理」,或拼湊數據和資料,或改變、省略某些數據和資料,以使改變後的數據和資料儘可能支持所謂的假設。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舉報   國內學術界一直存在弄虛作假、行為不良的風氣,前幾年學術不端風氣愈加猖狂,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
  • |巡山報告
    ·巡山報告」,該報告聚焦於每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今天是2020年10月6日,生命科學·巡山報告又和大家見面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月,有三件大事我覺得值得你關注。
  • 預印本文檔研究生成剽竊地圖
    原標題:預印本文檔研究生成剽竊地圖   一項針對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數十萬研究的新分析,提供了有關科學剽竊的影響和地理分布的有趣信息。在一些國家,從其他論文上複製文字更普遍,但這些存在大量抄襲行為的作者幾乎面對同樣的結果:他們論文的引用率不高。
  • 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
    (原標題:一波三折的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誌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 小學生獲得癌症項目全國大獎,學術造假行為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近日,雲南昆明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因為研究癌症基因課題獲得全國大獎的消息引爆了各大網絡。全國大部分網友都表示這種癌症基因的項目讓一個小學生拿了獎,真的是把全國研究生、博士生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據了解該小學生所獲獎的項目是研究結直腸癌的突變基因,而這種項目就算是一些博士生來了也沒有說十足的把握就能做好。之前的時候我國也出現了一些中學生能夠在知網上發表論文的情況,但那好歹是中學生,現在研究癌症基因的這種高端項目,獎項竟然被一個小學生拿去了,真是像部分網友所言:中國科研主力原來是小學生。
  • 王立銘:靈魂出竅,科學上終於有了新解釋?
    ·巡山報告,聚焦於每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 在本期生命科學·巡山報告中,王立銘討論了新冠病毒真實的病死率到底是多少,以及關於靈魂出竅的新解釋。 讓別人替你運動,也能延緩衰老?
  • 方舟子瞄準樂嘉 稱其學術剽竊學歷造假
    方舟子立刻在微博上回應說:「性格色彩學騙不騙人且不說,那是剽竊Taylor Hartman性格色彩密碼。樂嘉的母校美國阿姆斯壯大學則是西太平洋大學一樣的加州野雞學校,曾在國內合作辦學,已關閉。」樂嘉在他的書《色眼識人》中這樣自我介紹:「樂嘉:香港福克思培訓與演講公司創辦人、FPA性格色彩密碼訓練課程和工具的研發者,是目前國內性格分析研究領域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