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稱,男性新冠患者出現重症可能性為女性3倍

2020-12-09 光明網

【國際最新研究稱,男性新冠患者出現重症可能性為女性3倍】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最新研究還發現,在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風險更高的同時,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中國新聞網,LS)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男性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更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日在線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
  • 研究:男性新冠患者需要ICU治療可能性高出女性3倍
    來源:海外網圖源:Getty根據一項新的全球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需要重症監護(ICU)治療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三倍,而且死亡風險也更高。據《紐約郵報》10日報導,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刊發的一篇對全球超300萬新冠病例的分析報告顯示,男女雙方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沒有差別」。但一旦確診,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治療的機率幾乎是女性的三倍,死亡機率也高於女性。」據估計,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和開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來自46個國家和美國44個州的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
  • 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逾300萬病例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逾300萬病例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此前有一些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的疾病嚴重度偏高,但是這一點未經大規模全局數據分析的證實。
  • 77932 例患者大數據研究!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
    結果顯示,在所有病例的 39 項總體研究中,新冠病毒的男性發病率要顯著高於女性(OR = 1.12),其中來自中國人群的 34 項研究更是支持這一結論(OR=1.13)。由上述亞組分析可見,隨著患者年齡越大,男性的重症比例要越高於女性,從而提示醫護人員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過程中應當更多的關注中老年男性人群。總體來看,文章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男性群體中的發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均要高於女性群體。 "男女有別" 的生物學原因那麼,新冠肺炎為什麼會出現 「男女有別」 的情況呢?
  •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多項研究顯示,更好地理解IL-6在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型患者)發病機制中的確切作用,可能有助於控制該疾病。新冠肺炎特點之一是臨床過程症狀不均一。雖然大多數患者僅出現輕度症狀,但相當一部分患者隨著缺氧的增加而發展為嚴重的疾病,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大量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已經把重症監護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大多數患者將出現發熱、乾咳或者疲乏等並不致命的症狀。英國一項研究甚至指出,新冠核酸陽性者中有76%是連咳嗽、發熱、味覺喪失等症狀都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即便如此,如今有111萬人因新冠病毒不幸離世,約佔已知感染者的2.8%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症狀差異?哪些人的病情更易發生惡化?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齡、男性、基礎疾病這三大因素或增加重症風險。
  • 新研究提供可能導致新冠併發症的幹擾素問題的細節
    這些研究表明,尋找隱藏的幹擾素失衡將使醫生能夠確定哪些COVID-19患者有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NBC新聞近日報導了兩項更大規模的研究,它們提供了更多關於可能導致併發症的幹擾素問題的細節。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稱在987名住院的COVID-19重症患者中,有10%的患者有禁用幹擾素的抗體。
  • 新冠二次感染「重症患者」首現美國!專家:對疫苗研發是警示信號
    仍是單一發現;提示重複感染風險,嚴重性無法預測 繼中國香港、比利時和荷蘭後,美國最新報告一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並稱之為「世界首例二次感染致重症患者」。
  • 26%上海成年女性體重超重 女性肥胖致癌機率為男性3倍
    「三八」前夕,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上海成人女性總超重率已達26%,總肥胖率為9%,8種類型的癌症與超重和肥胖高度相關,其中女性受超重或肥胖致癌影響的程度是男性的3倍。  事實上,就在去年底,國際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腫瘤分刊上刊發了一篇由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聯合多國開展的研究報導,估計在2012年全球新發的1400萬癌症病例中,約有48.1萬例(佔3.6%)可以認為是由超重或肥胖造成的,其中女性病例佔到72%。
  •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新冠病毒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殺手,患病致死率在不同患病人群中差異很大:年老或患有其他疾病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的致死風險,同時,男性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風險。了解哪些人群最容易受感染/容易出現重症症狀,有助於我們每個人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Nature重磅: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現在全球已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絕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微,由於缺乏特效藥,少數重症患者就很兇險了。之前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這項發表在 Nature 的最新研究則證實了
  • 最新研究!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
    科學家稱,服用阿司匹林的新冠患者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死亡率低47%,接受重症監護或使用呼吸機的機率也要低40%以上。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專家研究了412例新冠患者的住院記錄,他們在巴爾的摩的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以及美國東海岸的其他三家醫院接受了新冠治療。研究顯示,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在入院前或入院後立即服用了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以治療長期以來的心血管疾病,與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他們死於該病毒的機率要低47%。研究還發現,那些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被送入重症監護室的風險降低了43%,需要使用呼吸機的風險降低了44%。
  • 武大首發新冠性別差異研究: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
    作者團隊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科、老年醫學科、重症加強醫療科等多個科室,通訊作者為該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董衛國與該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許昱。   這一研究首次表明,女性在COVID-19的傳播上表現出不同於男性的特徵,女性不僅症狀相對較輕,而且比男性有更長的潛伏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天生具有比男性更強的抗病毒免疫力。
  • 華中科大發表國際頂級期刊Cell,聚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與合作團隊(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及病理變化全景圖
  • 首份新冠影響神經系統研究:有患者在出現新冠症狀前突發偏癱
    在這項研究中,214名患者有超過三成(36.4%)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神經臨床症狀分主要為3類: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暈、頭痛、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外周神經系統症狀(味覺損傷,嗅覺損傷,視覺損傷和神經疼痛);骨骼肌損傷。這是首份詳細揭示新冠病毒影響神經系統的文章。
  • 最新研究:新冠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病毒!或可通過性傳播?JAMA:病毒...
    來源:21新健康據《科創板日報》3月28日報導,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在「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研討會」上透露,在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生精細胞上發現有病毒侵蝕,性傳播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 最新研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這些後遺症「可能很常見」
    5月11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綜述顯示,重症新冠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精神錯亂和躁動等症狀的情況很常見。 該研究稱,儘管仍需進行更多研究,但大多數患者在康復後可能不會出現長期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