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是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擔綱抓總的「殺手鐧」裝備,是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之後,我國新時期國防科技領域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工程。預警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實現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躍升,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先進預警機研製能力的國家行列。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作為帶隊長機,引領龐大機群,以矯健的雄姿,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揚國威,振軍威!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在預警機研製過程中孕育與升華的預警機精神,更是全體中國電科人和軍工戰線同仁們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
事業偉大精神無價
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和國家信息化建設主力軍,在預警機研製過程中,中國電科始終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秉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世界矚目的輝煌和奇蹟。
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軍委一直對預警機的研製事業高度關注,中央軍委領導經常親臨現場視察,目睹了預警機研製過程的感人場面,總結並凝練了預警機精神——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預警機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堅定信念,勇攀高峰、趕超一流的進取精神,攻堅克難、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全局觀念,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
預警機精神集中體現了軍工文化的優秀傳承,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精神的發揚光大,展現了中國電科近十年發展的精神文化成果,彰顯了中國電科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和國家信息化主力軍的重要作用,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預警機精神的核心就是在新時期,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自主創新,奮發圖強,為國家、為民族、為國防事業「爭口氣」!
自力更生勇挑重擔。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我黨一貫的優良作風,也是國防科技工作者始終如一的傳承。在國防尖端領域,一個偉大而自尊的民族決不能幻想別人的恩賜!惟有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將祖國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預警機這樣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只能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在預警機研製工程中,自力更生這個中華民族的優秀特質得到了淋漓盡致彰顯。面對重重技術封鎖,在黨中央、中央軍委英明決策下,中國電科人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艱難曲折而充滿希望的自力更生之路。
擁有預警機是我軍多少年的夢想和期盼。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曾探索研製「空警一號」預警機,卻因技術匱乏和國力限制,這架飛機最終成了一個存放在航空博物館內的展品,但它從此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不滅的火種!
預警機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技術難度超常,而且,當時國內的各方面的配套基礎還很薄弱,要想自主完成預警機研製這樣的浩大工程,是何等艱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信息化產業主力軍,中國電科牢記「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神聖使命,為了國家安全,為了民族尊嚴,開始了自力更生研製預警機的偉大徵程。在集團公司的統一指揮下,中國電科各參研院所向研製徵途上的世界難關發起了全面總攻!
在中國電科人自力更生研製預警機的徵程上,湧現出了無數標杆式的模範人物,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中國人一定能行」的信心始終堅定!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信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早在1992年,他就果敢地站出來,聯合十幾位老專家聯名上書,請求自主研製預警機!這一主動請纓的壯舉,很多人根本不敢想像:預警機研製這樣複雜浩大的工程,國內技術儲備和配套能行嗎?懷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來;壓力、挑戰和艱難,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謨始終堅定地站在風浪的最前沿。他對我們的科研團隊有充分的自信,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堅定地說:「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我們不但要研製出預警機,而且還要研製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中國人自己幹」的錚錚誓言始終堅持!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持要立足於自主研製。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在雷達領域屢建奇勳的他,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預警機對我國防空體系的重要性,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預警機的預先研究之中,並率領軍工電子人逐步突破了預警雷達研製最為關鍵的「兩高一低」技術,並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自主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還結合自身幾十年的雷達研製經驗,意識到我國疆域廣闊,需要裝備不同類型的預警機,很早就提出了中國預警機要走體系化的發展戰略。後來的研製歷程也充分印證了他的遠見卓識。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科研一線數十年如一日的始終堅守!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守在科研最前線。茫茫戈壁緊張的試驗現場,地面40多度的高溫,機上有高分貝的噪聲幹擾,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仍然堅持奮戰在現場,一次上機往往就達4個多小時,晚上經常加班到凌晨,這樣一幹就是整整兩個多月!高強度的工作,超負荷的運轉,他硬是挺了下來,哪怕累病了,也堅決「不下火線」!2006年,預警機研製最為關鍵的時刻,王院士在外場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就在大家憂心忡忡時,又一無情打擊接踵而至,王院士被診斷出身患淋巴癌!這一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令每一個人焦急萬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王院士鎮靜平和的笑容,聽到的,依然是王院士對預警機事業的無盡牽掛。躺在病床上,王院士一邊輸液,一邊和設計師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他又拖著虛弱的身體趕到了熱火朝天的試驗現場。
為了預警機事業的未來,王小謨始終強調要通過工程實踐帶動人才培養,並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把手帶出了一個以年輕專家為核心的領軍人才隊伍,成為國產預警機事業的中流砥柱。
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也不管面臨怎樣的挫折,王小謨始終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信念為支撐,腦海裡跳動的總是預警機事業的脈波,心裡牢記的永遠是黨和人民的重託!歷史應該銘記這位堅定而樸實的老人,正是他的堅信,為自主研製預警機注入了不竭動力;正是他的堅持,燃起了預警機研究的燎原之火;正是他的堅守,繪就了國產預警機譜系的多彩藍圖!
創新圖強勇攀高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中國電科人的不竭動力。面對研製歷程中的重重難關,中國電科人銳意進取、敢於超越,在尖端科技領域披荊斬棘,攻克了眾多世界公認的尖端難題,不僅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方法。最終,我國預警機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一步跨越了國外三代的發展歷程!
中國電科人萬眾一心,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攻克了研製歷程中的一個個險關,幾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十幾年的歷程,將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託上了祖國的藍天!據統計,國產兩型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了100餘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一項項獨特的設計思路和集成創新,使我們的國產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美國政府的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評論:中國採用相控陣雷達的空警2000,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協同作戰凝聚力量。預警機作為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技術領域、多個分系統,其研製工作浩瀚複雜、環環相扣,任何一個微小環節的失誤都可能遲滯研製進度,甚至導致整個研製任務的失敗。因此,特別需要跨技術、跨行業、跨軍兵種在時域和空域上的高度複雜的協同作戰,才能形成合力,攻堅克難。預警機研製過程中,數十個參研單位,數以萬計的參研人員自覺服從大局、保證大局,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堅持統一指揮和調度,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難題共同解決,有風險共同承擔,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凝聚成一股氣勢磅礴的強大合力。
中國電科內部,從集團公司到各個研究所,都將預警機項目作為「天字號」工程,組織精兵強將進行技術攻關,以籤訂軍令狀的方式,將任務層層分解。集團設立了行政指揮系統和技術指揮系統,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職責,確保預警機的研製一路綠燈。
在行政指揮系統的指揮下,總師系統根據多個型號高度平行交叉的特點,搭建起適用於多型號同時研製的技術管理平臺,提出了眾多分系統參與的大型系統的聯試措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單位齊心協力、共同攻關的統籌管理機制,使團隊合力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的同志們為了押運科研物資,不辭辛勞、翻山越嶺趕赴科研基地。他們頂嚴寒、冒酷暑,風餐露宿;坐悶罐車、吃方便麵,忍受蚊蟲叮咬,僅2005年的行程就達5萬多公裡!長達幾年的長途物資押運,竟無一例事故發生!在每個科研基地,總能看到保障人員前後忙碌的身影,參研人員感慨地說:幾乎在每個外場,來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都是後勤保障的人!
頑強拼搏攻堅克難。預警機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凝聚著廣大參研人員的艱辛和風險。長期以來,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名利地位,以苦為樂,無怨無悔,為預警機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奉獻了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書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敬可佩的時代英雄。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預警機事業的英雄篇章!
中國電科的廣大參研人員從系統立項研製開始,就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六、七年間,他們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技術人員戲稱為:「白加黑,5+2」。巨大的工作壓力,超負荷的工作強度,換來的是研製進程的突飛猛進!
夏日驕陽似火,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焦味,風似乎都被烤糊了,封閉的機艙內溫度甚至達到了70oC,在裡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讓你即使裹著羊皮大衣也瑟瑟發抖,幹上二十分鐘,手腳都凍的失去了知覺。機艙內的噪音使面對面的交談都要緊貼在耳邊才能聽的見,每次下機後耳朵都不停轟鳴,2、3個小時聽不清聲音,許多同志相繼患上了航空性中耳炎、習慣性耳鳴、偏頭痛、脊椎痛病症。一次試飛中,飛機的氧氣管道在高空突然發生破裂,飛機迅速下降,危險,突如其來!在這個驚心動魄的時刻,有的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實驗數據,有的耳膜已穿孔還在堅持調試試驗平臺,有的冒著生命危險,跑去給參試設備關電……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們再一次踐行了獻身國防、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
為了祖國的國防安全,科研人員把獻身預警機事業當作了一份難得的幸福。工程立項時,擔任某分系統負責人還不到36歲,他帶領項目組人員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地工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幾年百折不撓的刻苦鑽研,幾千個日日夜夜地心無旁騖,他滿頭的黑髮竟然過早地花白了,「並非歲月催人老,但有重任染白頭」,當預警機的研製取得成功後,他高興地說,人的一生能有幸參加這項國家重點工程,是我最大的榮耀,即使頭髮全都白了,我也心甘情願!
某分系統負責人在工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被查出身患癌症。突發的惡疾,讓她不得不住進了醫院。在化療進行到第六次的時候,她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頭髮全部掉光,但她心裡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請求回到工作崗位。在一次出差的途中,從車站廣場到上火車短短的200米路程,她走走停停,喘息著歇了5次,硬是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完成了出差任務。2005年6月12日,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昏迷後,再也沒有醒來,永遠離開了她無限眷念的預警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