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優質教育入學概率權」
還有兩天就該換日曆了,本以為不會有什麼像樣的大事發生。也真是沒有什么正經大事,還是通過「北京學區房一夜暴漲40萬」說說教育吧。
在這幾年北京市考試中,海澱高分段學生在全市的佔比較高,家長都信任海澱教育。因此,北京海澱區房產中介發現,一般來說冬季是一個成交淡季,但今年卻不一樣。大概從11月底開始,海澱學區房的帶看量、成交量有明顯增加,幾百萬上千萬元的房子,掛出一套賣一套,就跟搶一樣。
有個小區出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掛出來當天就有十幾個客戶想看房,確定想買的客戶有8組,看房都要排隊預約。因為還不知道門牌號,有個客戶有些等不及,還讓經紀人按照同戶型房源挨家挨戶地去找。
最終這套房源加價10萬元,迅速成交。
24日某小區一套61平方米的兩居室掛牌價為680萬元,單價約為11.15萬元/平方米。到了25日,這套房的掛牌價已經漲到720萬元,一夜之間上漲40萬元,單價約為11.80萬元/平方米。
該房源最早於今年6月30日首次掛牌時,報價為635萬元。
不過,北京西城區今年出臺政策:自2020年7月31日後,在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
此前,海澱區、東城區已經推行多校劃片政策。對於家長來說,買入學區房多少帶了一點「賭」的成分在裡面。網上看到有家長抱怨:現在多校(劃片)了,孩子被調劑到一所教育質量一般的學校。
況且,各區每年的招生入學政策都有變化,未來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本有確定性。
呵呵,雖然說「學區房」這玩意不是中國獨有,但是別人都是「確定性」。咱家長們幾百上千萬真金白銀,也就是交易個「優質教育入學概率權」。
美國教育,公立靠「房價」,私立靠學費
美國也有學區房的概念,然而這個「學區房」是「確定性」的。就是說家長買房的錢,一定會轉化為優質教育提供給孩子。
在美國,每個區域的稅收都會投入到自己區域的建設,那些富裕的家庭就傾向於買那些稅收高、教育好的學區房。
一般來說,學區房比非學區房要貴出20萬美金,而房產稅又是根據房價定的。各地稅率不同,大多為房價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左右。
美國基礎教育公立學校的經費來源中,房產稅佔了47%左右,其餘45%左右由州政府承擔,而剩餘的約8%左右是聯邦政府承擔。
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公布房地產稅的詳細去向,學區的資金跟房地產稅的數額是成正比的,通常各地的房地產稅總額的一半以上都用於公立中小學,如修繕校舍、添置設備、聘請老師、開展活動、校車接送等。
房產價格高,那物業稅就高,學校的資金就充足;而那邊呢,房子不值錢,所以學校就得不到很多錢,教育自然就差。
至於私立教育,全世界都一樣「價高者得」。
根據美國弗裡德曼教育選擇基金會的調查,家長選擇私立學校的首要原因還是因為頂尖的私立學校資源更為豐富。它們獨立運行,不受官僚制度的影響,能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教育。
在私立學校的市場中,家長就是消費者,學校好不好,家長會用鈔票投票,「如果不好,我就不付學費了」。
然而,公立也好、私立也罷,國內也好、國外也罷,歸根到底我們評價一所學校的標準只有一個,還是「成績」。
所以學校教育的目標只不過是把人選出來決個勝負、比個高低、排個順序。這種教育不重視知識的樂趣,不重視知識之間的機理和聯繫,甚至不重視知識到底有用沒用,能把學生排出個順序來就可以了。
所有這些,都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為了得到一套約束辦法,讓你不能或者不捨得輕易放棄。
這就要說到學習的本質了,學習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所謂「快樂學習」、「輕鬆學習」是自欺欺人之論。
學校制度的核心要素不在於提供知識,而是在於:為學習者提供了來自外界的約束和強制。
至少到目前為止,學校的這種功能,還沒有成熟的替代品。如果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樣的,區別僅限於「價格」,那就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量力而為就是了。
這篇文章的主旨肯定不是這個,筆者想討論的是「學校被替代的可能性」。
替代
電視時代初期,很多人就說:在電視時代「廣播」沒有必要存在了會消失。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廣播還在。廣播學科專家說:電視沒有消滅廣播,這是廣播的勝利。
這個觀點對嗎?
筆者認為「不對」。廣播沒有被電視徹底消滅,並不是電視不夠強勢,更不是廣播有多麼強大。核心原因是:汽車的普及。
你自己說,上一次聽廣播是什麼時候?很多人會說「今天早上送孩子的時候」。
如果我再問:上一次用收音機在家裡,用收音機聽廣播是什麼時候?
身邊年齡差不多的朋友表示:上次在家裡用收音機聽廣播…幾十年前吧。
那麼,隨著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廣播」這玩意一定會消失的乾乾淨淨。
今年疫情,所有學校都改為線上授課,然後就有人開始提出問題:
學校的教學形式為什麼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圍坐在下面聽?這種形式,從小學到大學,從古至今,從中國的孔夫子到古希臘雅典的學園,都是這樣。那這種形態的學校,為什麼到今天還沒有消失呢?既然網際網路這麼發達,乾脆就在線授課不就好了?
在網際網路上,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充分交流和互動,且不受時空的阻隔。現在,世界上最優秀大學的教學視頻也可以在網上找到,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最優秀教師的指點。
大量各行業的專家,在網上孜孜不倦地講授他們的畢生所學,不管視頻還是音頻,應有盡有。如果你想獲得知識,完全沒有必要辛辛苦苦報名去學校,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
那麼,那種面對面的課堂教育真的過時了嗎?
可事實是,「古典式」學校教育不僅沒有消失的危險,甚至連衰落的跡象都沒有,還反而越來越重要了,從中國學區房的高價還一路上漲就可以看出來。
知識傳播的手段越來越高效多元,但是大家對於學習知識的地方卻越來越認死理,越來越單一。
對這件事的解釋恐怕只能是:人們在學校裡尋求和得到的,其實不只是知識,而是其他東西。這個其他是什麼呢?
你要是在網際網路上獲得知識,非常簡單,點擊幾下鍵盤、滑鼠或者屏幕就可以了。不過,你放棄和中斷學習,也是同樣簡單的。
所以,「古典式」學校還將長期存在,它能幫助人們克服人性中的好逸惡勞,這才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網際網路教育要想取得突破,也要在這方面多想辦法。
以上觀點是應試教育專家的觀點。
應試教育專家據說意識到了「照本宣科灌輸知識跟不上時代要求」。尤其2020年疫情的爆發將這個挑戰凸顯了出來,加速了應試教育專家「改變現狀的決心」。
北京有一所公辦學校「北京未來城學校」,完全採用學習任務設計來改變傳統教學徹底了告別了分科教學。
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習任務是這樣設計的 ——
請給附近的動物園園長寫一封信,希望增加一種動物園裡沒有的動物,並讓園長相信,引進這種動物後,遊客會大量增加。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孩子們要調研動物園已有的動物品種,要了解新動物是否適宜北京的生存環境,要討論怎麼才能說服園長引進這個品種,要用證據證明引進這個品種能增加遊客,等等。
解決了這些挑戰,那動物的生活習性、書信的格式、成本核算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也都掌握了。原本要通過語文、數學、科學、社會等課程實現的教學目標也都達到了。(只是不知道如果動物園沒因此賺錢,扣不扣分呢?)
還有,2020年北京高考語文微寫作題:學校舉辦「生活技能大賽」,同學們可展示烹飪、插花、手工製作、修理器具等技能,請介紹一項你擅長的生活技能。
應試教育專家開心地表示:如果學生平時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學習任務,寫起來可能就會很蒼白,很難拿到好分數。(注意這句「拿到好分數」)
無論把饅頭做出多少花樣,最終還是饅頭而已。如果「活潑創新」最終目的還是「分數」,只會有兩個可能:
1,對於「什麼是好」定性、定量考核。如:《春曉》中最美的一句(此題2分)
2,閱卷者手中擁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權,然後……
網際網路不能取代學校,錯在知識投放者
網際網路時代,討論「學校教育是否有必要」時,很多學者表示「有」,但他們是「應試教育領域學者」。
你要是問一匹馬:火車汽車輪船飛機時代,馬車運輸還有必要存在嗎?
馬群中的思想家,一定會用各種論證方式證明「有」。但是這個結論的論證過程無論多麼嚴謹,也屬於「系統內自洽」,是那種「越看自己越順眼」的邏輯。
筆者最喜歡的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講過一個「後視鏡原理」,意思是說:我們必須「向後看」舊媒介的弊端,才能理解新媒介的好處。
比如手機有了視頻通話功能之後,你再回頭看傳呼機,才能理解傳呼機的弊端在哪裡。
根據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理論,網際網路教育的bug在於「改變了媒介,但是沒有改變內容」。知識投放者們還是按照課堂上的那種「從序言到結語」的順序播放。
這種表述方式的好處是「邏輯連貫性強」,書籍的作者在提出自己思想時的心路歷程清晰可見。
弊端是「增加了查閱難度」。
我們想像有個想學政治學的「小白」,這個小白想知道「道德觀念的起源」。那麼,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資料,看看古今中外的大牛們關於「道德」這個話題,都說了些啥。
要是放在以前,就只能把盧梭、叔本華、休謨的書都找來,一頁一頁地讀,尋找和「道德」相關的內容。但是這些書都被搬到網上去之後就輕鬆了。不用每一頁都讀了,而是在書中以「道德」作為主題詞去搜索,這樣效率就提高了
此時該有人質疑了:那樣學東西「不系統」。
恭喜你答對了,要的就是「不系統」。按部就班的學習一種新知識,是最無聊的。大家都有過學外語的經驗,都是從字母表開始學,請問:背字母表有意思嗎?
人類學習母語的過程都是從「先會說,再系統學」。為什麼所有語言中都有「baba、mama」?因為這兩個詞發音最方便剛學會控制嘴唇的嬰兒。等六七歲上學開始接觸拼音、語法什麼的時,孩子們早就掌握了流利的「頂嘴能力」。
也就是說「先不系統,再系統」本來就是可行的,卻被「必須從體統開始才對」的慣性思維所困。
這才是網際網路教育不能取代課堂教育的根本原因。這樣說理解嗎?就如同:你不能把馬蹄鐵釘在法拉利輪胎上,再和馬兒比速度。
現在網際網路教育極其缺乏的不是「優秀講師」,而是有能力將自己「已經系統化的知識拆散,並留出接口」的優秀講師。
對於想了解一下的人,這些「拆散的知識」可以滿足他們暫時的好奇。「留出接口」是為了方便擴展學習。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這個碎片是否足夠簡潔,能讓求知者一眼看上去就能知道是否對自己胃口。
注意,不是「吸引人」。「人」的偏好千奇百怪,碎片知識提供者只需要提供「簡潔」就好。至於能不能吸引人,不是提供者的事。
搜索碎片,以後再說
先接觸,再看是否對自己胃口,然後開始學。這是拓展自己知識新邊疆的最有效方式。這麼說不明顯是吧,咱舉個例子,比如我想知道「歷史上的饑荒」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好,找個靠譜點的引擎,搜一下這個關鍵詞。
然後搜到的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
1,封建地主階級壓迫農民,使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所以造成糧食減產,導致饑荒;
2,定期出現的冰河期使氣候出現巨大波動,造成糧食減產,導致饑荒。進而造成世界各國都出現過周邊少數民族,頻繁侵略中心主體民族的「地緣大錘現象」;
3,大饑荒往往出現在王朝末世,後面就是天下大亂,盜賊橫行,進而改朝換代。這是因為末代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左右相伴皆是閹豎之輩,故而難以奉天承運。
加之王朝歷時百年,導致龍脈中龍氣散發殆盡。饑荒為上天示警,昭示人間五德終始;
4,人類歷史上的大饑荒,並不是伴隨全球性糧食減產。那麼,當一個地方糧食出現絕收,其他地方為什麼不將糧食買到那裡呢?這裡既然急需糧食,價格肯定高啊?商人呢?
答案應該是一定有「某種力量」阻止了貿易的出現,導致了糧食的強制集體化分配和浪費。糧食不夠時,農民已經失去糧食生產交易的自由。自由的生產交易與分配,都是權利的體現。當交換權利受到侵害,饑荒自然也擴大了。
(只是舉個例子,別拿這個「搜索結果」當真)
這些都是結果,無對無錯隨你信哪一個,或者搭配著信。假如好奇心一般,找到了自己覺得有理的結果就安心了,那也好。假如勾起了更強的好奇心,開始進一步學習研究下去,那更是善莫大焉。
比如你相信「第二個」答案,並開始順便研究「氣候」、「地質」、「歷史」,你會驚喜的發現:歷史上屢次出現的遊牧民族叩關南下剛好和「間冰期」結束有關。
從匈奴致於秦漢、汪達爾人致於羅馬盡皆如此。學通中外,善莫大焉。
再比如你相信「龍氣」那個結果,可以啊,去研究董仲舒吧。然後通過「五德終始論」發現:難怪女真人的後金政權一直不能打敗大明朝。
因為大明朝五行屬「火」,女真叫「大金」,火克金。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國「大金」。
而這個時候大明的皇帝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鈞」是「金字旁」屬性還是「金」。兩個金相遇,自然是女真那個「金氣弱」,所以後金政權打不贏大明。
下一個皇帝是「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本來「金生水」女真人應該失敗才對。但是這個皇帝在位才一個月,所以雙方保持原狀。
最後的「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又都是五行屬「木」,這樣一來「金克木」了。又加上皇太極「崇德改制」將國號改為「大清」,「水克火」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你會發現很好玩的東西。
比如契丹人建立的「大遼」, 「遼」是根據發跡地的特產定的國號,遼意為鑌鐵,因契丹人的發跡地產鐵。
後來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那個「大金」就是從「五行」上克制契丹人。但根據《金史太祖紀》中的記載,完顏阿骨打即皇帝之位時曾說:
遼以鑌鐵為國號,取名之義是因為鑌鐵堅硬。鑌鐵雖然堅硬,但它終會腐蝕朽壞,只有金不會變易不會朽壞,最為珍貴。
金滅遼之後又被「元」所滅,因為「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是「精鋼」的意思。「精鋼」可比鑌鐵或者金子更適合做武器。
然後你就會發現歷朝歷代,在「五德終始」這個問題上有多糾結,出現過多少故事。由此更深一步學習中國歷史,善莫大焉。
關於饑荒,又比如你相信「當交換權利受到侵害,饑荒自然也擴大了」這個觀點,就勢必要知道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森。
然後是他所屬的「福利經濟學派」,那就會了解到這一派的祖師爺阿瑟·塞西爾·庇古。而後就是著名的「庇古稅」:企業對社會公眾福利的破壞,對公眾效益的減損,用稅收的方法收回來,然後再還補到社會當中。
如果還能發現和庇古老先生抬槓的羅納德·哈裡·科斯,從他順帶著了解到朝聖山經濟學派」,是如何用僅3年時間就使二戰後德國恢復經濟。
再然後,朝聖山學派後來又孵化出「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
從此打開了你的「經濟學視角」,絕對是善莫大焉。
當然,如果有誰覺得「封建壓迫」那個更能解釋「饑荒問題」,找個地方當教書匠去吧。別出來害人,善莫大焉。
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學習是個需要用腦子的東西。另外想不起來聽誰說過:學習就像吹氣球,已知知識就是氣球裡的氣,未知知識就是氣球外面的氣。當你知識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更多。
不停的學習太浪費時間,哪裡有背幾個老師在課堂上畫的重點,然後躺沙發上刷短視頻有意思,對吧。
好的,快去背課堂筆記吧,拜拜。
又剩下自己人了吧。好的,咱接著聊。
上面說的那種「先搜索碎片,再展開」的方式,是任何學校課堂不能提供的。除非到了研究生以上,跟著導師耳提面命地學。
那就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在這過程中,發現自己和師傅的觀點相反咋辦?
能融合的就融合,不能融合的就改弦更張唄。真正的學者都懂得「觀點無對錯,只要有效就可以」的道理。整天把「必須和我保持一致,否則就是欺師滅祖」都是教書匠。
這是什麼?這就叫「多元性」或者叫「多樣性」。單一世界都是騙小孩的東西,只有心智不全的孩子才會相信「長大了就都好了」、「考上大學就成功了」、「找到穩定工作就完美了」之類的東西。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終身學習才是王道。什麼學區房,什麼好大學,都只是「妄念」。
曾經有一位專欄作家「蓮月」對妄念下過一個定義,什麼是妄念?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完成的願望,就叫妄念。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裡克·博克曾說過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 try ignorance!"——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在筆者看來,終身學習並且終身思考是「巨大成本」,因為佔用了寶貴的「懶散時間」。
而「妄念」就是無知。我買了上千萬的學區房,你們就會給我的孩子一個絕好的未來。同時,我的孩子不用再付出任何多餘地努力。
這就是無知。而這種無知的代價,充滿妄念的家長們可就未必看得見了。
哈佛大學另一個前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說過:大學的多樣性和陌生元素非常重要。
2017年8月29日,哈佛大學官網上發表了對新生的致辭:
在大學校園裡,「你將會遇到的許多最重要的想法,不會來自教授、實驗室、書本,而是來自坐在你旁邊的人。
你提出的許多問題,你學會迴避的困難,你接受的新觀點,都將源於你和他人的互動。這就是為什麼你的班級有必要代表最廣泛的背景、經驗和興趣,覆蓋最廣泛的地理來源、社會環境、民族、種族、宗教、性別認同、性取向和政治立場。
大學的另一個意義,那就是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哈佛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意味著它的教員們正致力於在各個廣泛的領域裡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
我們相信,追求真理的過程需要經過持續不斷的測試和評估,要經過無數次的論證、挑戰和辯論。
我們從不盛氣凌人,相信一切萬無一失。我們不僅要培養智力能力,還要培養判斷力,評估力,以及在新的事實面前,虛心學習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同時也要學會明辨是非,在面對各種分歧和異議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
這也就是馬雲在創辦「雲谷學校」時,就表達過他對教育終極目的憧憬:培養具有仁愛精神、獨立意志、社會擔當、終身學習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
讓別人買天價學區房吧。「地球公民」的家長們,把手機,把電腦卸載掉短視頻APP,然後還給孩子。「屏讀」就是他們的命,陪孩子一起在網際網路上搜索碎片,然後各自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