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確定性強,產品稀缺、擁有市場定價權、品牌高溢價等為「消費牛」股的主要護城河,但不同行業因發展階段和行業特殊性,會稍有差異。
「消費牛」股有業績確定性強等四大特徵
從二級市場細分板塊數據來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12日收盤,以申萬二級子行業來看,食品飲料以69.42%的累計漲幅高居28家子行業榜首,家用電器累計上漲43.39%,而在2014-2015年的消費股行情中領跑的商業貿易和紡織服裝行業,累計漲幅分別僅為13.55%和9.4%,跑輸上證指數。進一步細分來看,白酒、空調、調味發酵品板塊漲幅居前,同期累計漲幅分別為92.63%、61.1%和58.48%。
黃弢在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2014-2015年本質上還是一個以成長股為主要投資方向的行情,消費股的整體表現並不突出。歷史上消費股大多是偏防禦性的配置,在震蕩下行期,受到市場追捧,而在大牛市中往往表現得並不突出。今年以來投資者普遍還是在延續去年深度調整的心態,加上宏觀環境和國際形勢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消費抱團、尋求業績的確定性和安全性成為投資者的首選。
黃弢表示,受益於市場份額的提升,以及業績增速的確定性,一線龍頭個股的漲幅遠超同行業的小市值個股,未來投資機會將繼續聚焦在盈利與估值匹配度高的龍頭個股上,龍頭股溢價會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如果拉長周期至滬股通開通後的2015年初,則部分消費龍頭股已經出現數倍增長。如以今年表現搶眼的白酒、調味品、家電三大板塊龍頭公司為例,截至9月12日收盤,貴州茅臺、五糧液累計漲幅均在5倍以上,分別為592.5%和575.88%。海天味業同期累計漲幅為440.2%、格力電器同期漲幅為301%。上述消費「牛」股的商業模式可以發現,基本符合前文所述消費升級背景下,高端化或品牌化的趨勢。
分板塊看,白酒板塊整體大漲的邏輯在於業績增長的確定性最為明確,以剛披露的2019年中報數據來看,白酒板塊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9.04%和25.88%,繼續大幅跑贏全行業。
總結來看,業績確定性強,產品稀缺、擁有市場定價權、品牌高溢價等為「消費牛」股的主要護城河,但不同行業因發展階段和行業特殊性,會稍有差異。
貴州茅臺依然「向上」 大眾消費品龍頭分化中
對照以上「消費牛」股標準,貴州茅臺可稱是「典範」。從業績確定性來看,從2001年上市起算,茅臺的歸母淨利潤年複合增長31.66%,遠高於總營收和總成本的年複合增長。從淨利潤率來看,茅臺的淨利潤率十年來長期維持在50%左右,盈利能力強。淨資產收益率方面,茅臺長期高於20%,2017年、2018年大幅升到30%以上。而從毛利率數據來看,茅臺的毛利率從2003年的80%以上漲到90%之後,近十年基本維持在90%以上的水平,這意味著茅臺在競爭力、品牌力、定價力方面均具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同時,茅臺手中現金流極為充裕,2018年貨幣資金佔總資產比例高達70%。
從產品的稀缺性和市場話語權來看,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一年合計銷售高端白酒5.61萬噸,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規模以上白酒企業2018年銷售量為871萬噸,以此計算,高端白酒市場佔比僅為0.6%,具有明顯的稀缺性。從貴州茅臺財報數據來看,2012年開始,茅臺的存貨增長率就開始大幅下降,到了2017和2018年,茅臺的存貨增長率更是跌至個位數。與市場上茅臺「一瓶難求」、貨源緊張相契合。而且從「茅五瀘」三大高端品牌來看,茅臺酒已經是超高端品牌,五糧液和瀘州老窖淪為了跟隨者。
不過,因為A股有著「牛短熊長」的特點,龍頭持續大漲就會引發「恐高」擔憂。最近因為市場傳言影響,貴州茅臺出現連續4個交易日回調,且回調幅度較大。只不過,到了周五貴州茅臺止跌企穩。
針對貴州茅臺近期的詭異「波動」, 「茅粉會」CEO皮茂帥在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貴州茅臺北京地區流通價在2450元/瓶附近,較8月21日的2500元/瓶有所回落,「其間批發價曾一度到2600-2700元/瓶。但個人認為,此次茅臺批發價格回落只是暫時性的。」據皮茂帥介紹,當前茅臺終端價如果走批量團購,最低每瓶加價200元,如果個人消費者少量購買,則可能仍存在一瓶難求的狀況。
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白酒行業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終端價格從泡沫向合理回歸,對茅臺來說是好事情。通常來說,茅臺終端價如果超過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2200元)即被認為存在泡沫,當前茅臺批發和終端價是存在泡沫的。但969元/瓶的出廠價相較於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半(1100元),仍有上漲空間,這也是茅臺擁躉們始終看好茅臺的一個重要依據。
職業投資人楊國營也對《記者》表示,短期看,茅臺近年來的景氣周期尚未結束,營收和利潤增速仍在平均增速附近。從投資角度講,對於擁有接近1200億現金+22萬噸以上基酒+5萬噸以上產能且銷售嚴重供不應求的茅臺來說,不必過分在意財務指標的短期波動,長期持有是上策。他推算,在維持35-40倍PE不變的情況下,茅臺的淨利潤複合增長是31.88%,兩年半利潤翻一倍,從而有望帶來股價翻倍的空間。
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分析師董廣陽對《紅周刊》記者表示,茅臺當前處於合理區間偏上沿,長期來看還有很高的空間,因為有量、有價。「但是短期內(6個月到1年),我們認為就達到1250元/股差不多了,對應的是30倍估值。」
相較於貴州茅臺的稀缺性和高端定位,作為大眾消費品的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崛起之路則在銷售渠道和品類擴張。數據顯示,目前海天有將近2000名銷售員,經銷商在3500家左右,分銷商大概16000-17000家,50多萬個網點,渠道下沉到鄉鎮一級。海天味業河南省區域代理商靖開誠對《紅周刊》記者表示:「我們如果把渠道網絡看做一個『停機坪』,不同品類看做一架飛機的話,那海天就是搭載一批飛機的航母戰鬥群。」在靖開誠看來,一旦渠道搭建完,新增一個單品或品類就會增厚總體利潤,從而形成滾雪球效應。
對於海天的估值空間,靖開誠仍看多至5000億元甚至以上,他建議投資者用未來5年甚至10年的長期視角來審視個股,而非一直盯著過去的業績來推演當前的估值是否合理。
也有投資人認為海天當前的估值已經不低,而和海天同樣邏輯的涪陵榨菜,其爆出的業績雷令市場難以忘卻。李策認為涪陵榨菜業績下滑主要是提價的步子太大,透支了一段時間的增長潛力。「隨著提價暫停和蘿蔔泡菜產能放量,公司的利潤情況會趨於穩定。而且涪陵榨菜本身,品牌和口味優勢還在,還會有持續的看點,只是短期看大概率需要一些時間來休息和養傷。」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責任編輯: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