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考試中,邏輯判斷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在往年考到了不定項選擇。這直接促使考試難度變大,給領導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是其中有一類題目,卻是比較容易拿分,規律性很強,只要我們學會基礎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就可以把題目做對,它就是真假話問題。為此,中公教育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巧解真假話問題。
一.真假話問題題型特徵
題幹條件中給出若干個判斷,而判斷中有一個(或幾個)為真(或為假),問「由此可以推出/誰說了真話(假話)」,這樣一類題目即為真假話問題。
【示例】某家有爸爸、媽媽、哥哥和妹妹四口人。一天,家裡突然出現了一份為奶奶準備的神秘生日禮物,對於生日禮物是誰準備的,四人有如下說法:
爸爸說:「我們四人都沒準備。」
媽媽說:「不是我準備的。」
哥哥說:「媽媽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沒準備。」
妹妹說:「這是我們四人中有人準備的」
已知四人中有兩人說的是真話,兩人說的是假話。 由此可以推出
A.爸爸和媽媽說的是真話 B.媽媽和哥哥說的是真話
C.爸爸和妹妹說的是真話 D.哥哥和妹妹說的是真話
類似上述題目,題中條件給除了四個判斷,並告知有兩句真話,兩句假話,問能推出是誰說了真話。可以初步斷定這是一個真假話問題。
二.解題技巧
核心方法--「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各個判斷中的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確定真假的所在;
第二步:繞開已經找到互為矛盾關係的命題(或反對關係),判定其他命題的真假性;
第三步:回到矛盾命題(或反對命題),判斷矛盾命題誰真誰假。
簡單記為,一找二繞三回。
正如上述例題,爸爸說「我們四人都沒準備」即所有非, 妹妹說「這是我們四人中有人準備的」即有些是,二者互為矛盾關係,必為一真一假;根據題幹已知四人中有兩人真話兩人假話,則此時繞開矛盾,可得到剩下的兩句需滿足一真一假,即媽媽和哥哥的話。 若媽媽的話為真,即「不是媽媽準備的」,則哥哥的話一定為真。這不符合二者一真一假,就說明媽媽的話一定為假,即「媽媽準備了」,那麼哥哥的話就為真。同時可知,由「媽媽準備了」可判斷矛盾關係中,爸爸的話為假,妹妹的話為真。說真話的是哥哥和妹妹,選D。
以上是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接下來運用一下吧。
三.經典例題
一件盜竊刑事案件中,警方抓獲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對他們進行質問,他們是這樣說的:
甲:是乙作的案。 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
丙:丁是案犯。 丁:不是我作的案。
四句話只有一句謊言。如果以上為真,則:
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丙
B.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乙
C.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乙和丁
D.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乙
【中公解析】分析四句判斷可知,丙和丁的話互為矛盾關係,則必為一真一假,根據已知條件只有一句謊言,則甲和乙的話都是真的,是乙和丁一起作的案,回到矛盾,可知丙為真話,丁為假話。所以選C.
以上就是對真假話問題的梳理,一是明確題型,二是以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作為突破口,用好口訣,希望對領導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