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及其在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2020-11-26 生物谷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是生物工程中的一項新興技術,其利用物理或化學手段將微生物限制或定位於限定的空間區域,使之成為水不溶性,但仍能保留生物活性且在適宜的條件下還可以增殖。微生物被固定化後具有密度高、反應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強、產物分離容易、能實現連續操作、可以大大提高生產能力等優勢,因此近幾年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1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的分類方法

一般將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分為載體結合法、交聯法、載體分離法、系統截留法和聯合固定化技術。

1.1 載體結合法

載體結合法是基於微生物與載體之間通過物理吸附、離子結合、共價結合及生物特異性吸附等作用將微生物固定在非水溶性載體上的方法。

1.2 交聯法

交聯法又稱為無載體固定化法,可分為化學交聯法和物理交聯法。其中物理交聯法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作用進行微生物固定化的方法,即所謂的自身固定化。此法一般不需使用人工載體或包埋劑,但所需固定化時間長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大。

1.3 載體分隔法

載體分隔法是指依靠載體對生物催化劑的物理阻擋來實現生物催化劑的固定化。載體分隔法又可分為包埋法和微膠囊法。將生物催化劑限制在聚合網絡中的方法稱為包埋法;微膠囊固定化法是指通過乳化作用將生物催化劑包埋在各種多聚物製成的半透性微膠囊內的方法。

1.4 系統截留法

系統截留法是利用各種半透膜(如滲析膜、超濾膜等)將生物催化劑以可溶形式限定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或將過濾、離心、沉澱後的生物催化劑返回到生物反應器中循環使用的方法。

1.5 聯合固定化技術

聯合固定化最初是指把外來酶結合於固定化完整細胞上。後來,又發展到將兩種酶、兩種微生物細胞或生物催化劑(酶、細胞)與底物或其他物質聯合固定在一起。與普通的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相比,聯合固定化生物催化劑可以充分利用酶和細胞各自的特點,把不同來源的酶和整個細胞的生物催化性質結合到一起。

2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研究與應用

2.1 處理氨氮廢水

微生物去除氨氮需經過好氧硝化、厭氧(缺氧)反硝化兩個階段。硝化菌、脫氮菌的增殖速度慢,要想提高去除率,必須有較長的停留時間和較高的細菌濃度,而用固定化細胞技術就可解決這個問題。Nilsson 用海藻酸鈣固定假單細胞反硝化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用填充床對含20 mg/L 硝酸鹽的地下水進行兩個月的連續脫氮試驗,脫氮效果良好,反硝化速度為66 mg/(h·kg),容積負荷(以N 計)達到3.6 kg/(m3·d)。中村裕紀用聚丙烯酸胺包埋法固定硝化菌和脫氮菌,用好氧硝化與厭氧反硝化兩段工藝進行合成廢水的脫氮試驗,其結果表明:與懸浮生物法相比,低溫下硝化速度(以N計)加快了6~7 倍,約為0.5 kg/(m3·d);脫氮速率提高了3 倍,約為l.5 kg/(m3·d);停留時間由原來的7 h(硝化4 h,反硝化3 h)縮短為4 h(硝化2 h,反硝化2 h),即處理裝置容積可減少約50%左右。周定等將脫氮細胞包埋於PVA(聚乙烯醇)中,結果表明在低溫、低pH 的條件下,固定化細胞能夠保留比未包埋細胞更高的脫氮活性,減輕溶解氧對脫氮的抑制作用,脫氮微生物在固定化載體中可以增殖。

筆者用包埋有硝化細菌的微生物載體投入某生活汙水廠的好氧池中,控制溫度在20~38 ℃,pH6.0~9.0,溶解氧在0.5 mg/L 以下,汙泥沉降比SV30為15%~30%,停留時間3~6 h,進水COD 為400~650 mg/L,出水COD 為60~100 mg/L,汙泥回流比控制在1∶1~1∶4,進水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質量濃度為150~400 mg/L。在添加硝化細菌載體工程中,氨氮去除率達到90%以上,明顯高於不添加的處理工程,這說明在添加硝化細菌載體的工程中,載體有利於硝化細菌從外界汙水中吸收氨氮轉化成硝基氮,使最終出水氨氮達到國家一級A 標準。且在運行中,硝化細菌載體的投加較方便、抗衝擊負荷能力較強,運行管理方便,成本較低。

2.2 處理難降解的有機廢水

2.2.1含重金屬廢水的處理

M. Iqbal 等用一種新型經濟的多孔載體絲瓜瓤固定黃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hrysosporium),製成吸附劑用以吸附溶液中的Pb2+、Cu2+和Zn2+,並與懸浮液做了對比研究。在pH 為6.0 時,吸附1 h達平衡,Pb2+、Cu2+和Zn2+ 3 種金屬離子的去除率分別是88.2%、68.7%和39.6%,相對於懸浮液,去除率分別提高了14.6%、12.8%和16.1%。M.Y. Arica 等將黃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固定在海藻酸鈣中,用於吸附人工靜態模擬廢水中30~600 mg/L 的Pb2+和Zn2+,對其吸附容量做了細緻的研究。結果表明,在pH 5.0~6.0、吸附60 min 後,加熱滅活菌對Pb2+和Zn2+的吸附容量為355、48 mg/g,大於活菌球的282、37 mg/g。2 種形態菌對離子的吸附也是隨初始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符合Langmuir等溫式。

2.2.2含氮廢水的處理

黃正等富集、培養硝化細菌汙泥,選用PVA 作為載體,添加適量粉末活性炭包埋固定硝化細菌汙泥,處理養殖廢水(NH4+-N 質量濃度45 mg/L),處理24 h 後, NH4+-N 去除率達82.5%。屈計寧等用提高基質濃度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硝化細菌的含量,當溫度為30 ℃、pH 為6.5~8.0、DO>2 mg/L 時,經過12~13 周的富集培養1 g汙泥中硝化菌數量是未經富集處理的12~20 倍。安立超等混合固定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在體積為1.0 L流化床中使用模擬廢水進行研究。試驗表明:當COD 處於500~1 000 mg/L 內, pH 在8.0~8.5 之間,氣體體積流量為24~42 L/h 時脫氮速率最高。此時,NH4+-N 去除率達90%以上。

2.2.3印染、造紙等廢水的處理

染料、造紙廢水色度高、成分複雜、有毒有害有機物多,用常規的物化方法處理成本高。利用微生物對染料脫色和降解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王增長等利用篩選的高效優勢脫色菌種固定在活性汙泥上處理印染廢水。試驗結果表明,固定化脫色菌活性汙泥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出水CODCr<50 mg/L,出水色度0.005~0. 05 倍。處理後的水可回收利用。洪衛等採用還原鐵床與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相結合的工藝深度處理造紙中段廢水,結果發現該工藝是可行的,在進水色度平均251 倍、CODCr平均319.9 mg/L的情況下,出水色度平均18.3 倍、CODCr平均31.9mg/L,色度去除率為92.7% 、CODCr去除率為90.0%。J. S. Chang分別用聚丙烯醯胺、海藻酸鈣做載體固定假單胞菌(Pseudomonm luteola),對自配製含氮染料廢水進行脫色處理,降解其中的活性豔紅。結果表明,固定化細胞生物系統雖然脫色速度較慢,但受溶解氧和pH 影響較小,長時間運行也能保持較高的反應效率,且重複使用性好,更適合實際工業應用。

2.2.4含醇類廢水的處理

王裡奧等利用固定化包埋技術對高濃度甲醇廢水進行了處理試驗,確定了海藻酸鈉和聚乙烯醇的最佳包埋條件,並對在最佳包埋條件下製成的固定化小球進行了性能的改進。同時,通過對固定化顆粒小球的比表面積、傳質性能的測定以及電鏡掃描分析了固定化小球的性能。試驗表明,交聯時間是固定化顆粒活性的主要影響因素;2 種材料均有適合微生物附著生長的網狀結構;加入添加劑後,PVA 固定化小球的機械性能進一步得到改善,對甲醇5 h 的去除率達到了93.78%。

2.2.5含雜環芳烴類廢水的處理

張波等採用大孔樹脂白球固定化微生物強化SBR 工藝處理含對甲苯胺廢水,結果表明,在進水TOC 為434.8 mg/L,對甲苯胺為326.9 mg/L 的條件下,強化組可在180 min 內將TOC 和對甲苯胺基本去除完全,去除率在98%以上,對照組則需要300 min才能達到相同的去除效果。Jianlong Wang 等用PVA 和紗布混合載體以及單獨用PVA 凝膠固定皮氏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picketti)降解廢水中的喹啉,當初始喹啉質量濃度在50~500 mg/L 時,喹啉降解過程符合零級反應速率方程。用海藻酸鈣固定該菌處理含喹啉廢水,固定化菌體的活性可保持100 h。

3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在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趨勢

固定化細胞技術在廢水處理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但要實現處理廢水的規模化,還需解決幾個問題:(1)研究開發性能穩定、強度高、壽命長、費用低、傳質阻力小的新型固定化載體;(2)開發多種微生物共生的固定化體系,篩選、構建高效、抗逆性強的高性能微生物;(3)開發高效的廢水處理工藝、固定化生物反應器和固定化細胞批量生產裝置。相信固定化細胞技術將在廢水處理領域中會發揮越來越廣泛、重要的作用。(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焦化廢水是在煤制焦炭、煤氣淨化和化工產品精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其成分複雜多變,除氨氮、氰及硫氰根等無機汙染物外,還含有酚類、萘、吡啶、喹啉等雜環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1]。
  • 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我國每年大約需處理10億m3油田採出汙水,其中大慶油田採油汙水年總產量為2.3億m3。油田含油汙水處理是油田礦場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重要課題。鑑於此,本文對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關鍵詞: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引言我國水資源緊缺。同時伴隨工業發展,近些年我國的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為此國家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綠色化學。
  • 固定化細胞技術在廢水處理中應用
    固定化細胞技術是指通過化學的或物理的手段,將游離細胞定位於限定的空間區域,使之成為不懸浮於水但仍保持生物活性,並反覆利用的方法。該方法有利於提高生物反應器內微生物細胞的濃度和純度,保持高效菌種,利於反應器的固液分離,也利於除氮和除去高濃度有機物或某些難降解物質。本文主要介紹近年來固定化細胞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
  • 生物膜除臭技術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近年來,各種除臭技術也都相繼在研發、應用、進展當中,而生物除臭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環保技術以其經濟,實效,操作性強的優點而得到大力推廣。文章簡要介紹利用生物膜技術脫除汙水處理廠等臭氣的研究進展。一、汙水處理廠氣味的特徵與危害惡臭物質是指能引起嗅覺器官多種多樣臭感的物質。在汙水處理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氣味物質主要由碳、氮和硫元素組成。
  • 高效微生物+功能化載體在農村汙水中的應用探討
    在農村汙水治理領域,如何運用最少的人力、能耗來處理分散式生活汙水,始終是業內關心的重要問題。在5月27日在宜興召開的2016(第二屆)環境施治論壇現場,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正芳教授介紹了其團隊研發的固定化高效微生物技術,他表示,將其用於農村汙水治理中,能夠實現少管理、少維護。
  • 微藻汙水處理研究進展
    指出微藻汙水處理的優點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並對微藻汙水處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1本文分析了微藻汙水處理的關鍵環節和研究進展,包括微藻藻種的選擇、微藻汙水處理體系、微藻對各類汙水的處理能力及微藻回收等。2總結了微藻汙水處理技術的優缺點,並對微藻汙水處理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該文根據以上分類,以涉重危廢、工業固體廢棄物這er種具有代表性的固體廢棄物為例,重點對這三種固體廢棄物的微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涉重危廢涉重危廢是固體廢棄物中有害固廢的一類,也是固體廢棄物處置管理中需要重視的一類廢棄物。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如今,隨著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應用廣泛,AgNPs以其出色的抗菌作用被應用在洗衣機、食品包裝等生活用品中,ZnONPs在塑料添加劑和塗料中被大量使用,而CeO2NPs則因其良好的儲氧釋氧性能被廣泛應用於抗氧化劑、燃油燃料等領域。
  • 16srDNA測序在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
    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汙水處理工藝的發展,其中生物汙水處理系統,利用微生物特性降解有機質、去除營養物質,把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在汙水處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然微生物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如此重要,那微生物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又該如何研究呢?
  • 國內外有哪些典型的農村汙水處理技術?
    目前,高效藻池已經在以色列、摩洛哥、法國、美國、南非、巴西、比利時、德國、紐西蘭等國家進行了研究和應用。 生物膜法處理生活汙水 生物膜法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的人工處理技術,包括厭氧生物膜法和好氧生物膜法。
  • 汙水處理主流技術發展史
    生物處理技術對這種類型的汙水處理是否有效?一些BOD、COD濃度很高,甚至高達數萬mg/L的汙水,生物處理技術能否有效?這些新的問題和要求,推動了汙水生物處理技術和工藝的發展。按照微生物的生長方式,生物法可分為以活性汙泥法為代表的懸浮生長法和以生物膜法為代表的附著生長法。目前,城市汙水處理以活性汙泥法的應用最廣。
  • 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垃圾滲濾液是垃圾填埋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有機廢水,由於含有的汙染物質濃度高、成分複雜、水質水量變化大,一直是汙水處理領域的世界性難題本文介紹了垃圾滲濾液現有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 汙水微生物處理技術大全
    1. 1 傳統汙水處理技術水的汙染通常指人為原因造成的水質惡化,降低水的使用價值,主要汙染物是固體廢棄物和化學物質(需氧有機物、難降解有機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物質、酸、鹼和石油類物質) 。我國目前常用的汙水處理技術有:(1) 物理法,即不溶態汙染物的分離技術: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浮力浮上、離心力分離、磁力分離等。
  • 雙良商達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牽手院士,以微生物技術處理農村汙水
    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說,雙良商達成立於2000年,公司率先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汙水治理,以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依託,提供從投資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第三方智慧治水綜合服務。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國農村汙水治理解決方案專家。
  •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nbsp&nbsp&nbsp&nbsp但是,由於海水鹽度較高,常規生物法處理海水汙染效率較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該科研團隊經過潛心鑽研,研發了新型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 化工汙水,常用處理工藝與技術
    2.3物理化學法及其應用進展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通過活性炭吸附法,能夠實現對煤化工廢水的有效處理,在具體應用中應將活性炭使用量控制在60g/L,而相應的吸附飽和時間一般在2.9小時。 2.4生物法及其應用進展 生物法指的充分發揮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實現對化工廢水內包含的有機汙染物的有效分解,並順利將其去除的一種處理方法。
  • 廣東汙水處理設備-22個汙水處理技術大全
    本文介紹了22個農村汙水處理技術大全,詳情如下:  1、活性汙泥技術:  活性汙泥技術是一種生物法,向廢水中通入空氣,使好氧性微生物繁殖培養形成具很強吸附能力的活性汙泥,生物法逐漸成為汙水處理技術的主流方法。這一方法自1914年由E.Arden和W.T.Lokett在英國曼徹斯特開創。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高鹽廢水通常採用生化、蒸發和膜處理3 種方法處理,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高鹽廢水處理均存在難度大和成本高等問題。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是一種基於產電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機物獲得電能的裝置,應用MFC 處理廢水可實現在處理廢水的同時回收廢水中能量,從而降低廢水處理成本。近年來,應用MFC 處理高鹽廢水來降低處理成本的研究逐漸開展並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 一體化汙水處理技術-廣東汙水處理設備
    面對快速發展的經濟,廢水的排放也不斷增加,其水質及排放的特殊性給現有處理工藝帶來嚴峻的考驗,提高和改進現有處理工藝,同時研究和開發針對新型特有中小型汙水處理器已經迫在眉睫。汙水處理有哪些技術?1、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技術人工溼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汙水、汙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溼地上,汙水與汙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植物、人工介質、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汙水、汙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銻及其化合物是全球性汙染物和優先控制汙染物,其在水環境中呈現的環境危害已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憂慮。微生物吸附除銻是目前最安全、經濟、環境友好、選擇強、避免二次汙染的除銻方法與技術。對主要藻類、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除銻的特性、機理、等溫吸附模型與吸附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與分析,旨在為水體中銻汙染控制與治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