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全球首次從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

2020-11-2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王靜)近日,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李子穎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自然界中金屬鈾的存在。此前,人們在自然界中還從未發現有自然金屬鈾,科學界也形成了自然界中沒有金屬鈾的慣常認識。金屬鈾的發現為揭示熱液鈾成礦作用機理和控礦要素提供了關鍵性依據,進一步佐證了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鈾成礦來源具有深源性,說明我國熱液型鈾礦深部找礦具有較大的前景,為我國鈾資源的更大突破提供了依據。

據該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子穎介紹,自鈾元素發現以來,人們認為鈾元素雖然廣泛分布於地球中,但由於它的不穩定性和變價性,鈾元素總是以化合物狀態存在,並主要由4價和6價鈾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通過分析零價、四價和六價鈾在熱液鈾礦床礦石中所佔的比例,可以反映礦石形成的深度,為鈾成礦深度的定量預測提供依據,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此次研究是以我國南方典型熱液鈾礦床中瀝青鈾礦為研究對象,採用光電子能譜方法,原位精細分析了天然鈾氧化物中元素組成、價態及含量,並開展了與人工金屬鈾和氧化還原鈾礦物的對比分析工作,於自然界瀝青鈾礦中首次發現了零價態金屬鈾的存在。該研究成果是我國鈾礦地質及基礎地質研究領域原創性成果,在人類研究鈾這一「迷人」元素的探索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鈾成礦理論及深部探測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針對熱液鈾礦成因提出了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認識,認為鈾是在巖漿-熱流體演化過程中在晚期的流體中富集,鈾的來源具深源性,成礦流體具還原性,鈾是成礦流體進入近地表時,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而沉澱富集成礦的。在這一理論認識的指導下,該團隊對熱液成礦流體中是否以低價鈾的形式進行遷移富集成礦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索研究。

金屬鈾在地表或富含氧的環境中極易氧化,形成有價態的氧化物,由於鈾的這一特性,用常規的化學價態分析方法是很難分析發現零價態金屬鈾的。此次研究過程中,該研究團隊採用的是光電子能譜方法,該方法是一種重要的表面分析技術,可以微區原位探測物質表面的化學元素組成、元素的化學價態和含量。此外,自然界形成的瀝青鈾礦如果暴露地表或在含氧較多的環境中也很容易氧化,也就是說其中的金屬態鈾也可能被氧化,這也是分析發現自然界中存在金屬鈾的難點之一。

自然界金屬鈾的發現對研究地球熱的產生也具有積極意義。眾所周知,鈾裂變會產生熱,有科學家認為鈾裂變熱或天然核反應產生的熱是地球熱動力作用的重要熱源。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法國科學家在非洲加彭發現了發生在地球早期約20億年前的天然核反應堆,美國科學家基於火山作用中檢測到核裂變產物,認為地核存在核反應,是地球熱的重要來源。

人們認為鈾元素是66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期形成的。地球在形成時,鈾的分布可能是不均勻的,這也可能是今天鈾礦床分布不均勻或集中在某一區域的原因。由於鈾在自然界中是一種非常活潑的元素,也是一种放射性衰變元素,對不同地質作用過程是敏感的且具有時間追溯性。因此,金屬鈾的發現對研究追溯地質作用過程和地球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自然界首次發現金屬鈾 有助研究地球熱的形成
    由於它的不穩定性和變價性,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目前工業上的金屬鈾系也是通過四氟化鈾(UF4)的鈣(鎂)金屬熱還原法來製備的。  幸運的是,中國科研人員打破了這一束縛人類多年的禁錮,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  據科技日報8日報導,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刊載封面文章介紹,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自然界發現金屬鈾。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悉,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 中科院:我國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廖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於近日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深海雷射拉曼探針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我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 中國核燃料產量達世界前列 年產800噸金屬鈾
    我國目前的燃料棒設計有法、俄、美等多國的技術來源。據悉,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棒研製已經成功,將於2017年投入使用。科技日報今日報導,中核集團建中400噸核燃料元件擴建技改工程全線正式投產,實現了年產金屬鈾從400噸到800噸的跨越,產能躋身世界前列,可滿足30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換料需求。
  •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僅僅幾天後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就通過廣播宣布向同盟國投降。時至今日,一段重要的歷史真相卻為人所遺忘:日本在二戰的核野心之所以遭遇失敗,只是因為缺少金屬鈾和鈽。  兩項計劃並列展開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奧託和弗裡茨發現核裂變後,發達國家的物理學家們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發現的軍事用途,日本也如此。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將這一新發現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性。
  • 立方氮化硼首次在自然界中找到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本周,國際礦物學協會正式承認了一種新的礦物——立方氮化硼,其由美國、中國和德國的地質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於2009年在自然界中找到,並被命名為qingsongite。而在此前,該礦物只能在實驗室中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
  • 自然界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舒蘭市全面進入戰時狀態丨科技早新聞
    自然界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舒蘭市全面進入戰時狀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5-12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發現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就值46億!
    不僅能幫助我國生產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價值不菲。其中鈾礦更是非常稀有的存在,能夠作為「核反應堆燃料」。然而在我國廣東就意外發現了全世界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價值46億元!這次我國也是首個發現獨立鈾礦的國家,然而廣東獨立鈾礦恐怖的存儲量高達17萬噸,價值7820000億元!讓國內興奮不已,這下國外肯定是羨慕死了。發現金屬鈾,在理論研究方面,中國的地質學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他表示,地球就像一個大燒杯,金屬鈾只是燒杯裡一個很小的化學反應,在燒杯內,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去發掘和驗證。
  • 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可燃冰」
    新華社青島9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 河南桐柏發現自然界的神秘物質
    迄今發現的礦物種數已達3000餘種,但常見的造巖礦物只有十餘種,如石英、正長石、斜長石、黑雲母、白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其餘稱非造巖礦物。新礦物的發現數量、研究深度及分析技術水平展現了一個國家基礎科技的軟實力與硬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空鋅銀黝銅礦發現於河南省桐柏縣銀洞坡金礦床中, 是黝銅礦族新礦物,與鋅黝銅礦、硫金銀礦和石英等礦物緊密共生。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原標題: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
  • 立方氮化硼首次在自然界中找到—新聞—科學網
    >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本周,國際礦物學協會正式承認了一種新的礦物——立方氮化硼,其由美國、中國和德國的地質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於2009年在自然界中找到
  • 首次!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5月11日,據媒體報導,發表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將為研究生命起源等提供新的啟示。據了解,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共同合作,在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 的一次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史上首次!人造材料重量已經超過自然界所有生物重量
    本周三,科學家們在一項研究中稱,人造材料的重量可能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該研究詳細描述了人類足跡超過自然界足跡的「交叉點」。道路、建築物和其他建造或製造的材料的重量大約每20年翻一番,研究報告的作者稱,這些材料目前的重量為1.1萬億噸。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河南發現自然界的神秘物質,國際礦物種類中河南籍成員達到4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譚勇 通訊員 周強 楊爭明1月11日,從省地礦局傳來喜訊,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曲凱研究團隊在桐柏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新礦物全型標本已館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新華社天津1月11日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Kenoargentotetrahedrite-(Zn)(空鋅銀黝銅礦)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