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質護身符可以抵禦新冠?美國科學家這一研究被罵到撤稿

2020-12-01 環球時報新媒體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的一篇論文暗示,新冠肺炎是由地磁偏移引起的,因此可以用玉質護身符加以防範。這篇論文在科學界引來嘲諷、憤怒和批評,如今已從網上撤下。

科學家們稱,這篇論文的研究不但錯誤理解了它所涉及的概念,而且錯誤百出。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包括人類在內動物磁場感應課題的一名地球生物學家Joe Kirschvink評論說:「像這樣的論文被發表在一些應該是經過同行評議的期刊上,會讓該領域的其他部分看起來很愚蠢。這是一件有害的事情。」

資料圖

據報導,這項研究目前已經無法在網上找到。該論文宣稱,新冠病毒並不是一種新的病毒,而是一種隱藏在DNA中的病毒,並被地球地磁場的變化所激活。

這篇論文聲稱,玉石本身具有地磁特性,可以防止病毒致病。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摩西·比利提(Moses Bility)是匹茲堡大學傳染病和微生物學的助理教授。

據《科學家》網站報導,這篇論文背後的理論來源於一年前,當時比利提實驗室的老鼠因肺部患病而不得不被殺死。他開始相信,在老鼠身上發現的疾病和在人類身上發現的電子菸肺部疾病之間存在聯繫。

當比利提飼養的老鼠在2月和3月死亡時,他指出春分這個時間點與地磁場的變化有關。在這一時間點,美國新冠病例正在增加。因此,布爾和他的論文合著者就因此認為,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由於地磁場的變化而被重新喚醒。

不過,Joe Kirschvink指出,強磁場確實可以影響化學反應,但這篇論文中提到的長波異常並不接近產生這種效應所需要的條件。他說,論文結論部分是各種不同想法的大雜燴,完全是斷章取義。

資料圖

《科學家》報導稱,研究聲稱玉石就可以防止新冠病毒症狀的說法也令人不安。Joe Kirschvink指出,玉石的磁化力非常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論文的作者比利提對美媒《每日野獸》表示,他預計自己的這番理論會遭到一些反對,但從未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以至於有人會要求學校解僱他。比利提還告訴媒體,他的研究是基於「可能性」,而不是絕對的事實。他在那篇文章裡沒有說過「去購買玉石吧」。

據報導,比利提先前已經認可了保持社交距離和其他衛生準則。他說:「即使有人決定佩戴玉器(已經有數百萬人這麼做了),也不會妨礙他們採取公共衛生措施,或在有疫苗時接種疫苗。而且,據我所知,佩帶玉器與任何疾病都沒有關係,人類已經佩帶玉器上千年了。」

相關焦點

  • 羥氯喹療法、口罩無用論等多篇關於新冠肺炎的頂級期刊論文被撤稿
    2020年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一年,許多科學家為此努力奮鬥,爭分奪秒幫助人類戰勝疫情。可是,仍然有一些人,他們被政治所操弄,肆意發聲,不僅招來了較大的爭議,而且引起了極壞的影響。2020年的主題是新冠肺炎,科學家為此發表了很多論文。
  • 神文「軟玉護身符可預防COVID-19」遭到多名科學家反對,已被暫時撤稿
    前幾天醫咖會報導了一篇神奇的論文,該論文聲稱:軟玉護身符(Nephrite-Jade amulets),一種鈣鐵鎂矽酸鹽物質(註:軟玉可用作傳統中藥),或可以預防COVID-19,詳情請查看:影響因子>6.5期刊上的一篇神文:軟玉護身符或可以預防COVID-19「。
  • 美國學者稱,新冠病毒肆虐,乃是天意?戴玉佩,能夠預防新冠?
    因此,通過佩戴可以吸收人體鐵質的軟玉護身符(軟玉為鈣鐵鎂矽酸鹽,和田玉就是一種軟玉,可用做傳統中藥)要說到新冠病毒最神秘的地方,莫過於它的起源。一開始,蝙蝠、穿山甲和蛇等等都成為了懷疑對象。實際上,2019年6月,也就是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研究團隊正在進行著一項大鼠實驗,要說這些大鼠是完全與外界隔絕的,不存在接觸到新冠病毒的可能。但詭異的是,在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後,這些大鼠出現了類似COVID-19的病變。
  • 最奇葩的撤稿理由——我們的數據被新冠大流行吃掉了
    這恐怕是小編見過的最奇葩的撤稿聲明。根據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中的記錄,這篇論文已被引用了16次。Anil Kumar沒有對編輯/出版商關於這一質疑作出任何回應。恐怕無法提供數據這個鍋,新冠病毒真的背不了。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柳葉刀》迅速撤稿一個針對全球多個國家的96000多位新冠疾病(COVID-19)入院患者使用羥氯喹或氯喹治療效果的分析研究,原因為數據提供方不能提供完整數據,接受第三方審查。2. 有評論表示:論文從發表到撤稿僅13天,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誰應該為這一事件負責?3.
  • 科學家發現:哮喘或是抵禦新冠病毒的「防護罩」
    西媒稱,西班牙巴塞隆納巴爾-德埃夫龍大學醫院研究所的一個肺科學家團隊發現,全球主要呼吸系統疾病之一的哮喘,不僅不會導致新冠肺炎病情惡化,反而具備某種抵禦這種疾病的能力研究人員試圖回答一個在韓國和美國等國家發表的多項研究中提出的假設:哮喘不會加重新冠肺炎嗎?最終,這項在巴塞隆納完成的研究基於對所有入住巴爾-德埃夫龍大學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2226例)的分析。研究從這些患者的電子病例入手,裡面記錄了年齡、性別、是否患有哮喘以及是否患有既往疾病等數據。對於其中71例哮喘患者,研究人員搜集了有關表型、嚴重程度和後續治療情況的數據。
  • 美漁船感染事件表明抗體有助於抵禦新冠病毒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21日報導,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驗室都缺乏有關新冠病毒的人體實驗資料。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開始尋找自然實驗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其中一個自然實驗始於5月13日,當時「美國王朝號」號漁船從美國西雅圖起航,船上有122名健康船員。兩個多星期後,該船不得不返回港口,因為其中一人罹患重病,需要住院治療。最後經調查發現,船上85%的船員都感染了新冠病毒。
  • 《旅行青蛙》黃色護身符有什麼用 護身符作用和獲得攻略匯總
    導 讀 旅行青蛙黃色護身符有什麼用?
  • 年度第一奇文:新冠病毒肆虐,乃幾億年前的天意?
    因此,通過佩戴可以吸收人體鐵質的軟玉護身符(軟玉為鈣鐵鎂矽酸鹽,和田玉就是一種軟玉,可用做傳統中藥)要說到新冠病毒最神秘的地方,莫過於它的起源。一開始,蝙蝠、穿山甲和蛇等等都成為了懷疑對象。實際上,2019年6月,也就是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研究團隊正在進行著一項大鼠實驗,要說這些大鼠是完全與外界隔絕的,不存在接觸到新冠病毒的可能。但詭異的是,在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後,這些大鼠出現了類似COVID-19的病變。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科學家需要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基因組分析、宿主(中間宿主和自然宿主)篩查認定、野外取樣、病毒分離株同源性研究以及最終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認證等多個環節,才能追蹤到病毒的源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說,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學問題。從病毒溯源科學研究全過程來看,這是一項科學難題,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從病毒溯源科學研究全過程來看,這是一項科學難題,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武漢暴發的病毒菌株並不是病毒的來源,或者說這一病毒菌株只是眾多病毒來源中的一個。醫學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網站刊登題為《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的論文,研究人員對14個2019年12月2日到2020年1月16日期間因流感疾病入住重症監護室病例的冷藏鼻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發現一名2019年12月27日到醫院就診的男子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一病例與中國沒有關聯,並且在發病前沒有臨近旅行史,這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
  • 香港科學家發現:低價抗潰瘍藥雷尼替丁枸櫞酸鉍可以殺死新冠病毒
    我國的研究人員在治療新冠肺炎的時候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在患有胃潰瘍的新冠患者中經濟條件較差的人,比其他富裕的人治療效果更好,後來研究發現,前者經常服用一種低價的抑制胃酸、抗潰瘍的老藥法莫替丁,而後者經濟條件較好 並未使用過這這類藥。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儲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宋懷兵。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撤稿要求
    研究分析顯示,是否強制佩戴口罩是形成這三個中心地區流行趨勢的決定因素。僅這一保護措施就顯著減少了感染人數,即從4月6日到5月9日,義大利減少78,000例病例,從4月17日到5月9日,紐約市減少66,000例病例。而其他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並不足以有效阻斷傳播。
  • 奇葩研究被批,聲稱新冠來自外太空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相關研究論文也層出不窮,許多科研工作者通過研究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些論文中也不乏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奇葩研究」。例如印度學者在預印本 bioRxiv 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特有基因插入片段跟HIV很像,不太像自然進化而來,該論文一經上線,迅速遭到David Liu等科學家打臉,論文作者很快宣布撤回論文。
  • 研究新冠病毒的華裔科學家在美國遇害,該起殺人案背景複雜
    美國華裔科學家被殺害,單純從犯罪學說中,有關偵破刑事案件的技術層面上來講,這裡面的緣由和可能性,應該是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因素。但是,因為這件兇殺案的被害者,具有華裔和正研究新冠病毒的背景,故而在當下迅速成為熱門事件格外引人關注。
  • 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知名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聯名撤稿要求
    就在上個月,發表在NEJM和柳葉刀上的兩篇COVID-19論文收到了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質疑,最終兩篇論文均被撤回。(詳見醫咖會既往報導:Lancet、NEJM同時撤稿遭受爭議的Covid-19研究,兩項研究的原始數據受到質疑!)
  • 新冠病毒研究進入尾聲,華裔科學家遭遇殺害,研究結果被美國接手
    最近關於新冠病毒的討論聲不斷,關於病毒的來源說法不一,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紛紛抹黑我們,聲稱病毒是從武漢傳出來的!但是科學不能作為政治的犧牲品,政治導向不能夠決定科學研究的成果!我們堅信科學,絕不接受任何抹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把我們變成伊拉克!隨著美國的故意推動,很多人對新冠病毒的來源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當然能夠查到病毒的源頭對於疫情的防控也有很大的好處!
  • COVID-19的撤稿潮,上到新英格蘭下到預印本……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2323天 繼發文潮後,新冠論文出現撤稿潮 持續到今天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無疑是目前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