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條子泥的最美驛站演播室裡,上演了一出特別的「大戲」,一場涵蓋了科普研學活動、現場採訪、專家解讀和觀鳥紀錄片的東臺條子泥直播首秀,拉開了全方位展現條子泥風光與資源的系列直播序幕。
世界自然遺產的全新展現
這次系列直播活動由東臺沿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辦,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策劃執行,以「潮漲潮落條子泥,生生不息期棲地」為主題,意為每期一會在這人與自然共享的棲息美地。候鳥一年一度跨海而來,用空間丈量時間,人們一次又一次旅居到此,住進風景裡。而直播,會一期一期地,將東臺條子泥的多樣魅力依次展現給世人。
東臺條子泥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同時也是東臺市東部重要的旅遊經濟圈,結合條子泥自身的「鳥類天堂」特性,以及「觀鳥」這一相對專業的旅行方式,系列直播活動策劃而生。受制於候鳥停留的時間性和鳥類需要遠觀的特殊性,即使無法在合適的時機來到條子泥,即使無法使用專業的設備拍攝和欣賞,也可以從「雲旅行」的直播裡得到滿足。
直播首秀的擇日有著特別的意義,9月27日是世界旅遊日,在這個屬於全球旅遊者和旅遊業者的節日裡,「世界遺產地」條子泥也進入了它最美的季節,迎來遊客和候鳥。
東臺沿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汙染的海濱聖地。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條子泥溼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核心區,順利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是多種珍稀瀕危候鳥保護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棲息地。黃海輻射沙脊群造就了這裡獨特的地質,是中國首個海洋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海保存最完好的生態灘涂、高級觀鳥天堂。
專家助力直播好故事
在兩個小時的直播裡,觀看量超過271萬。外景主持人帶領觀眾「乘上」觀光車,遊走在條子泥最精華的近20公裡長的堤壩路,通過高倍望遠鏡遠程觀鳥,又體驗了條子泥獨一無二的「灘玩」,尋找到條子泥難得的寶藏。
在直播中,沿海經濟區溼地管理中心海域管理員朱先友老師做客演播室,講述了條子泥的成因和得名,並為觀眾科普了獨特的兩分水和一線潮景觀。優越的環境必定造就優質的物產,包括最有代表的條子泥五鮮:文蛤、蘿蔔大蟶、紅燒鯧魚、醬爆泥螺和爆炒梭子蟹。在外景主持人的鏡頭引領下,條子泥漁民撒網捕魚,收穫歸來,漁號晚歌的場景精彩地呈現在直播裡。
直播裡最具魅力的環節是採訪「人與自然的記錄者」——生態攝影師李東明。李東明是世界鳥類保護組織和「勺嘴鷸在中國」機構的志願者,他多年來追隨鳥兒的路徑,深入條子泥鹼蒿地或是高潮區拍攝,一年365天,幾乎日日如此,為條子泥創作了豐富的鳥類和自然照片,包括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珍稀勺嘴鷸。這一次直播,攝製組跟隨李東明進入鳥的世界,記錄下了「追鳥人」的辛苦與幸福。
建立生態平衡典範
幾百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茫茫大海,後來海岸線東移才形成了如今這般美妙的場景,有了這片滋養生態的溼地。這是大自然對世界和條子泥的饋贈。
無論是生態攝影師、環保志願者、當地政府,以及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都在做著呈現美好資源結果和維護優良生態發展的平衡。對當地政府來說,一邊要發展經濟,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這裡的獨特資源,一邊又要保護好環境,給鳥類一個不被打擾的棲息地。所以遊客只能在條子泥景區一部分區域活動,只有鳥類研究機構、攝影家這些專業人士,可以通過提前預約進入到核心保護區觀測或拍攝鳥。而禁飛無人機和禁入灘涂地等禁令的制定,都是為了還給鳥們一個安靜舒適的家園。不但如此,東臺沿海經濟開發區還從「嚴控」自我做起,設置遠程監控,巡查人員儘量減少進入鳥的棲息地。
作為本次系列直播的策劃和執行者,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在每一次策劃活動中都會提出相應的公益倡導,倡導參與者在旅行中隨時隨地隨手做公益,例如「多背一公斤」帶走旅行垃圾,例如「無殘留城市節慶活動」,例如「守護海岸線,共創生態家園」。
而對於遊客和熱愛自然熱愛鳥類的直播觀眾來說,關注而不碰觸,欣賞而不打擾,是對條子泥的最大貢獻。正如條子泥景區裡的宣傳欄所傳遞的理念:「聽鳥愛鳥上善若水,賞鳥護鳥大愛無疆」。
本文來源:東方資訊 作者: 責任編輯:幽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