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利用新興技術改變情報分析

2020-10-16 國防科技要聞

導語

10月8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文章分析情報機構如何將新興技術整合到全源分析中。文章研究了將新興技術集成到分析過程的優勢,評估了採納新興技術的障礙和限制,探討了技術和分析人員將在哪些領域為決策者提供最大價值,以及構建未來情報機構的意義。

背景

數據和顛覆性技術的爆炸,新興全球威脅的快速演變和出現,以及政策制定者決策周期的加快,很可能會顛覆情報分析流程。情報機構如何將先進技術集成到全源分析中,利用新興技術改變情報分析將對其產生及時、準確的戰略觀點和決策優勢至關重要。

情報分析應用新興技術的優勢

情報機構的工作是分析數據、連結不同的數據集、從數據中推斷意義,最終基於所有可用的數據做出分析判斷。然而,對於當今的分析人員來說,數據產生的速度以指數級增長,超過理解數據或找到最相關數據以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如果分析人員不能及時處理、吸收和整合正確的數據,就不能將其轉化為連貫的、有見解的分析。

人工智慧和相關技術無法簡化戰略分析的所有複雜性,但可以自動化、完善分析過程的關鍵部分,並形成新的見解,為分析判斷提供基礎信息。這些技術可以幫助優化並自動化情報處理過程,增強分析人員的感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新興技術簡化數據處理流程,讓分析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運用專業知識,為決策者提供高水平、快速、有價值的附加分析。

優化情報流量:人工智慧和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優化信息流,同時對其進行增強和豐富,從而在短時間內從較少的數據中獲得更多的結論。

更智能的搜索和組織:人工智慧工具可以幫助分析人員搜索、組織並開始理解相關數據;幫助分析人員提出最佳問題,查詢正確的數據集,以及自動整理和編目數據;通過自動化分析任務,更好地篩選「噪音中的信號」,使分析人員更快地從構建數據轉向理解數據。

增強感知和檢測:通過智能篩選和精簡,人工智慧和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分析人員理解數據,增強實時識別和可視化目標環境中模式、關係以及變化的能力。分析人員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和雲來維護增強的、持久的和已處理過的目標的態勢感知。同時,人工智慧工具還可以檢測異常和增量變化。

利用開源情報(OSINT):人工智慧工具不僅可以自動化和完善數據處理過程並理解任務,還可以執行某些特定類型的分析。分析人員利用人工智慧工具、機器建模和計算能力在開源信息和媒體報導中篩選關於地緣政治和戰場升級的相關信息;監控和預測破壞性事件,對潛在的危機和不穩定進行早期預警;預測分析長期地緣政治和經濟預測等。分析人員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以及開源情報的可用性、質量和相關性,對機器生成的見解進行深度分析。

完善分析流程:隨著分析流程的形成,收集關鍵證據並形成初步判斷,利用雲計算、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根據機器生成的觀點來改進和測試分析人員的判斷和分析。人工智慧雖然無法完全復刻分析人員的認知、背景知識和批判性思維,但可以通過羅列相反的數據、測量歷史準確性或提出替代假設來測試和加強分析人員的分析。

支持分析學科和任務:人工智慧和分析可直接應用和集成到核心分析學科和任務中。這些技術可以為反恐、軍事分析(近實時戰場跟蹤,洞察對手戰略能力和當前行動、兵棋推演和戰爭模擬、戰爭演習)和政治分析以及科學、技術和信息戰分析提供信息並增強其重要性。

採用的限制和障礙

推廣利用先進技術,必須克服一系列挑戰、障礙和限制,挑戰將來自基礎數據、算法,以及分析人員本身等多方面。

捕獲和集成數據:精確且提供見解的人工智慧應用需要捕獲、清理和管理正確的數據。然後,用於分析的潛在數據量將超過分析人員處理、過濾和吸收的能力。最後還有使數據標準化併集成最佳數據集的挑戰。

算法限制:將新興技術納入分析流程時,戰略分析的複雜性、透明度和情報工作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及建模分析過程和性能的內在挑戰,將擴大理論與實踐間的差距。具體表現為,分析人員必須評估情報的質量、準確性和相關性,同時衡量真實性和安全性,避免「反人工智慧」帶來威脅。

人的因素:儘管存在客觀的技術障礙,但或許人工智慧應用的最大障礙將來自於人的影響,以及機構、官僚和文化偏好上的根深蒂固。

科技與情報界的戰略分析價值

隨著美國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地採用非常規的、間接的、秘密的手段來獲得戰略優勢,分析人員必須能夠及時發現政治、準軍事、信息和經濟領域中「灰色地帶」活動。分析人員本身掌握對對手戰略戰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上具有人工智慧信號探測、查詢模式和可視化的工具,將能夠發現新的作戰行動,識別作戰環境中有意義的變化,為美國決策者提供早期預警,並降低戰略突發事件的風險。

其他國家虛假信息和影響力活動的推行,情報機構將幫助決策者區分「真實與虛構」,評估對手的信息戰戰略和潛在的未來作戰行動。

預期戰略情報不是預測具體的威脅,而是預測和正確評估潛在事件和敵對行動的可能性。基於人工智慧的建模、兵棋推演和場景分析可以幫助分析人員辨別和發現潛在的行動方案,預測對手的決策點。

分析人員可快速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秘密情報和歷史背景,分析其中原因,對全球威脅、未來場景和對美國政策的影響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展望

情報機構在戰略分析中整合利用創新技術的能力,對於產生和維持決策者的決策優勢至關重要,以對抗日益複雜競爭對手。為保持情報分析的重要優勢,情報機構必須開始構想、計劃和分配未來的分析任務,同時迅速採納並吸收新興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等。情報機構領導人和決策者、國會、技術和研究部門等利益相關者,必須為分析人員提供技術培訓,以使其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發展,同時為未來的成功奠定數字基礎、制定優先事項和文化規範。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劉偉雪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製造

相關焦點

  • 美智庫發布:美歐跨大西洋合作路線圖
    近日,新美國國家安全中心(CNAS)發布了《應對中國崛起的跨大西洋路線圖》,提出對華政策不僅應遵循六項原則,而且要在技術、投資、貿易和國家治理等多個領域聯合跨大西洋夥伴展開與中國的競爭。 CNAS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核心智庫,是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主要參考來源之一。新美國安全中心在入選「美國頂級智庫」的97家美國智庫中排名第12。其創辦人之一的Kurt M.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以合成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生物技術極具潛力,引發全球學術機構和智庫的高度重視。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技術評論》評出的「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新興技術」中,合成生物學被列為第二位。2010年,美國《科學》雜誌將合成生物學列入「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 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認為 可利用大數據定量分析提升情報分析能力
    朝鮮、俄羅斯、中國、伊朗以及大部分恐怖組織被認為是最難搜集到情報的對象,對於這些目標,使用傳統的信息搜集方法無法搜集到可用於情報分析的有價值信息。以朝鮮為例,其情報部門熟練採取反情報技術措施,嚴格控制信息輸出,要了解其軍事能力、計劃和意圖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 FortiGuard實驗室預測:智能邊緣被利用將顯著改變未來網絡攻擊的...
    這一轉變不僅與遠程聯網的最終用戶和設備有關,如果黑客也盯上這些新興邊緣,則除了會產生新的攻擊向量外,受損設備還會齊齊『叛變』,利用 5G 速度之便反攻受害者。為了防患未然,我們必須將所有邊緣整合到一個規模更大的集成式、自動化安全架構平臺中,且該平臺可跨核心網絡、多雲環境、分支機構和遠程辦公環境無縫運行。」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1期)、《論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新特點與新要求》(《圖書情報工作》2016年第6期)、《再論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網絡空間安全》(《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年第5期)等。
  • 東方智庫丨2020,全球十大科技創新有哪些?
    他們可以允許在家中進行血液檢查,然後送到實驗室或在現場進行分析。而且由於不需要使用昂貴的設備或進行大量培訓,因此可以在服務不足的地區進行測試和治療,從而使護理更加容易獲得。2、太陽能化學:這種新的方法有望通過利用陽光將廢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化學物質,從而減少汙染物的排放。
  • 美智庫發布報告分析如何有選擇性的披露軍事能力 以誘導有利反應
    導語 11月初,美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報告《長期競爭的戰略方法-有選擇性的披露能力信息》。報告認為, 儘管美國防部一直在口頭上強調 「大國競爭」,但並未調整其思維和流程,預算和採購優先事項等行為,來反映戰略環境的需求和變化。
  • 《科學美國人》評出 2020十大新興技術
    科技·教育·文化  世界經濟論壇和《科學美國人》雜誌11月10日共同發布了一份最新報告——《2020十大新興技術》。   從電動飛機到可以「看見」拐角處物體的量子傳感器,專家從75項技術提名中篩選這十大新興技術時稱,這次獲得認可的技術必須有推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潛力,還需要有新意且可能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產生重大影響。   以下是報告選出的2020年十大新興技術。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從全球來看,2019年TTCSP全球智庫資料庫中列出了8248家智庫,其中,歐洲2219家,北美2058家,亞洲、中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智庫數量分別為1829家、1023家、612家和507家。從國別看,美國智庫數量居首,1871家,印度為509家,中國智庫數507家,居全球第三位。
  • 「智庫研究」新型高校智庫:成長階段、資源投入與影響力
    組織資源一般包括人、財、物、技術4個方面,本文從研究人員數、行政人員數、網絡資源、年度預算 4 個維度對高校智庫的資源投入進行測量。資源投入得分對應MRPA 測評中的 R 值。因變量。「智庫影響力」( E)。
  • 神神秘秘 美海軍情報頭子訪臺隱藏哪些臺下交易?
    周一上午,蔡當局發言人證實,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率團訪臺。島內媒體報導稱,史達曼一行有8人。他是今年8月以來的第三位訪臺的美國高級官員,也是第四位軍方官員,更是迄今為止美國軍方訪臺的最高層級。但島內智庫機構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指出,史達曼此行算不上是突破。
  • 美陸軍加快技術攻關 將新建電子戰分隊
    由於對這些新系統的高度重視,美陸軍還編組了新型部隊來操作這些新興的電子戰系統。「我們確實要確保我們的軍事力量與正在建設的部隊結構保持一致,」 美國陸軍情報、電子戰和傳感器項目執行辦公室分管電子戰和網絡作戰項目的負責人的凱文·芬奇上校解釋說。
  • 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或將改變我們的世界
    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上,IUPAC首次公布了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名單:納米農藥、對映選擇性有機催化、固態電池、流動化學、反應擠出、用於集水的MOFs和多孔材料、選擇性酶的定向進化、從塑料到單體、自由基聚合反應的可逆失活和3D生物列印。
  • 2020年全球十大有望改變世界的新興技術|二氧化碳|基因組|微針|...
    《科學美國人》聯合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了2020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這些獲得認可的技術必須具備超越現有技術的潛力:它們必須能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同時,這些技術必須是新興的,但可能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對該行業產生重大的影響。在今年的榜單中,有哪些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 2020十大新興技術揭曉!
    但在未來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的情況下,技術能幫助我們更快地實現目標嗎?世界經濟論壇和《科學美國人》雜誌本月10日共同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2020十大新興技術》表明,答案是肯定的。這份報告揭示了2020年十大新興技術——由世界經濟論壇和《科學美國人》雜誌召集的國際專家指導小組從75項技術提名中選出。
  • 2019年科技領域的新興技術信號
    該報告利用定量的文本挖掘算法,從大量科學出版物中得到了257個新興技術的早期活躍信號,涉及能源、環境、衛生、生物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對新興技術信號進行的早期識別有助於為歐盟的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新興技術的預測是一門學科,它通過一系列成熟的工具和方法將相關的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匯聚在一起,以收集其對未來的前瞻洞見,從而形成新興技術發展的預測。
  • 【智庫聲音】系統戰:美智庫推出面向2040年的新聯合作戰概念!
    前言 2020年12月17日,美著名智庫新國家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原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發表文章,介紹該中心正在研究的一種新聯合作戰概念—系統戰。這是一個面向智能時代,強調算法、網絡、人機協作、智能作戰、體系破擊的全新概念,該中心將在2021年發布更詳細的研究報告。
  • 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年會暨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
    2020年12月25-26日,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共同舉辦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濤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中高級人才部主任湯忠傑,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務委員、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所長王書華和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等應邀出席會議,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省情報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會員和各地市科技情報(信息)研究所所長、負責人等我省科技情報(信息)工作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 江蘇新型智庫體系建設中的平臺載體研究
    特別是在大數據背景下,「『大數據』已經成為當前和未來最重要的資源與工具,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新型智庫由『應急導向』向『前瞻導向』的轉變」。一般來說輔助平臺包括:文獻信息平臺,主要是基礎理論文獻信息庫、政策信息庫;資料資料庫,具備地方特色或專業特色,通過常年累月積累而形成的基礎數據資料庫;科研技術分析平臺,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輔助系統,使用現代分析方法,輔助實現對某一領域的預測和判斷。
  • 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來自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和智庫等40餘家機構的60多名專家學者代表出席交流。本屆論壇由環境與發展智庫聯盟、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機構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