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行情
創業板仍然是人氣現狀的反映,上周跌四天,漲一天,連上以前打了六連跌,雖然周五和本周前兩天有所反彈,但這幾天的反彈,一方面是超跌反彈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迎接下周一創業板註冊制正式落地,但弱勢格局依舊沒變,二次回踩考驗箱底的預期仍在。
大盤最近護盤較多,雖然又拉回了3450前高附近,但新高將高反而縮量,資金怯戰心理明顯,再加上只拉指數不賺錢,反而分流了其他板塊的資金,結合當前的量能與賺錢效應,真正突破的難度較大。
量能方面,周五創7月以來的新低8500億,更多選擇離場觀望,好在近幾天跟隨指數的上行又重新回到萬億水平,但量能放大不足,而且快速縮量,並未改變資金的謹慎情緒。
後市展望
目前外圍擾動持續不斷,半年報也在加速披露,最關鍵的是下周一創業板註冊制首批新股正式掛盤。
對此本周前半段反彈要看價量配合,後半周要注意分歧回落,註冊制落地前後儘量以穩為主,雖然大盤接近新高,但一量能尚不足連續打新高,二無法帶動中小創大力反彈,三未打出賺錢效應,不宜放飛自我亂追,多依託消費等半年報預期陣地求穩為上。
你問我答
1、數字貨幣怎麼看?
最近炒數字貨幣,是因為海外和國內的央行開始正式推進數字貨幣,從目前行情的炒力度來看不是很大,大多數都是偏短線,驅動邏輯上一般有4個特徵。
A.比特幣現在演化到了一種類似於黃金避險資產的屬性,比特幣是24小時交易,包括周六周末,一旦有全球有什麼突發事件或者局勢緊張,價格就會大漲,尤其是周末的時候反應會比較明顯。
一旦炒作上去,我們這邊就會有影響,但是題材概念的炒作力度,基本上跟著海外比特幣的價格,到底能炒多高,炒多久,和黃金股跟著黃金的炒作邏輯是差不多的,所以更多是按偏題材的屬性運作。
B.區塊鏈以前也是偏題材為主,一連續炒就容易被打壓,但從去年開始,一些主流的軟體裡,尤其是官方指數公司把區塊鏈正式編入板塊指數,官方的認可度提升了。但從目前來看,很多區塊鏈沒有太多的業績爆發。
因為目前還停留在記帳層次,區塊鏈如何防範造假,比如前段時間,騰訊因為老乾媽公章造假被騙,如果有區塊鏈介入,以後公章造假會少得多。
C.去年開始,谷歌計劃推出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去年美國政府是打壓的,因為擔心會衝擊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後來同意是因為推出來還是美國人發的,類似又多了一種美元,也是因為數字貨幣基本上沒有國界,比美元流通更廣。
因為美元和其他國家兌換中間有匯率差,但比特幣是網上一個價格海內海外大家都直接用,所以美國今年開始把比特幣給予貨幣地位,以後各國發數字貨幣的積極性也會更高一些,也是搶佔貨幣國際化的一個手段。
D.從監管角度來講,我們國家畢竟還沒正式推數字貨幣,監管層不想看到還沒落地二級市場就雞犬升天,所以監管的口徑也比較嚴一些,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個消息出來,二級市場就跟著炒一下。
從目前的例子來看,每次炒的時間都不長,力度也不大,因為本身還是消息驅動型,未來很多上市公司能不能分一杯羹,或者數字貨幣會不會進步,會不會放開讓很多公司自由的發數字貨幣,還要打個問號,所以每一波炒的時候都比較偏題材,到現在都沒有成為比較大的主流熱點,
2、 晶片和光刻機怎麼看?
晶片本身還是看產業鏈,材料、設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整個產業鏈很長,尤其目前是國際化的產業鏈分工,所以看晶片的時候,儘量把產業鏈拆分一下,每個公司屬於哪一個環節,主營業務是什麼,上下遊的業務對業績有什麼影響,因為上遊是成本,下遊是需求,上下遊的情況就決定了某一個環節的營收情況。
光刻膠和光刻機還是有點區別,光刻膠屬於材料端,光刻機屬於設備端,我們國家目前量比較多的是設計和封裝測試,設計比較強的主要是華為海思,材料端日本壟斷的比較多,設備端在歐洲和日韓,製造基本臺積電、三星和美國企業為主。
從最近海外方面也能看到,華為遭受層層禁令,從去年到現在大邏輯國產替代都有驅動,別人卡我們脖子,我們不管花多少時間,以後一定要打出來。
包括成立科創板上的最多的是晶片半導體,先在資金上解決行業發展的困境,但從目前整個行業上的落差看,要追趕的時間還比較長。
如果趕上了,那現在的落差就是提升的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國產替代的邏輯未來5到10年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於很多上市公司估值、整個公司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支撐,疊加國家支持、政策激勵,會有更多的人去介入這個領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幾年很多人都擁到金融房地產這兩個行業,主要還是行業的待遇溢價把大家吸引進來了,而現在就相當於把晶片半導體的行業溢價打出來,阿里、騰訊、華為等整個行業待遇樣板打出來之後對人才的正向激勵是一個好的作用,行業未來的發展贏來了黃金期。
以投資來講,這個大行業,資金的熱度和關注度會一直在,但一直在不代表會一直炒,一直漲,因為行業短期的溢價比較高,大家的關注度比較高,所以估值比較高。
但漲高了總要調整,呈現波段特徵,另一方面走勢和消息的互動程度要看位置,高位的時候,好消息壞消息都會跌,好消息說利好兌現了,壞消息說利空來了,而低位的時候,好消息來了反彈一波,壞消息來了,說海外打壓我們要加大國產替代也能反彈一波,所以板塊的波段屬性非常濃厚,參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節奏。
另外這個產業鏈比較長,每個階段重點炒的分支不一樣,這點和我們之前說醫藥類似,炒的具體的分支受當下消息面影響,當下他們打壓我們不給我們光刻機的時候,可能炒一段光刻機,涉及到材料的時候,炒一段上遊的矽片、光刻膠這一類的,直接打壓海思的時候,炒一段製造,如果行業需求比較好,可能也炒一段封裝測試,所以板塊每個階段炒的重點一定要結合當下的消息的側重點。
A股以後亂炒會越來越沒空間,如果真的選股上遇到麻煩,可以關注ETF,去年到今年是一個ETF大發展的時候,每個行業都有ETF。因為資金的輪動快,對於做短線的朋友操作難度比較大,更折中的方式是買ETF,不會像龍頭漲那麼多,但只要板塊有行情,ETF就能分一杯羹,所以如果真的研究做得少或者更求穩,可以把注意力更多放在ETF上面。
3、環保有機會嗎?
環保在2018年之前也有過大牛股,但是2018年之後,暴雷的重災區就是環保,對他們業務的影響最大的就是有營收但沒有現金流。
比如每年籤很多合同,但沒有進帳,因為合作方更強勢,大多是先幹事,但收不進來錢,應收帳款多,主動權並不大,再加上前幾年政府對環保提的比較多,很多上市公司擴張比較厲害,結果搞了太多商譽,導致2018年暴雷多。
這個板塊現在相當不討喜,至於以後整個大行業什麼時候能在恢復元氣,還得結合基本面,看上市公司具體的業務模式能不能把營收轉化為利潤,或者對於以往的商業模式的消化能不能吸取教訓以後走得更好。
以往給資金留下的印象是,環保的股性比較差,類似的還有電力和鋼鐵等,市場有主流熱點的時候資金一般都不會去炒,等這幾個板塊蹦出來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這波可能快炒完了,這種印象目前還沒有打破。
所以最近炒作的最主要動力是位置低,超跌反彈大家更容易接,但是稍微炒高或者市場其他的熱點有起色,資金就容易放棄,持續性不是很好,所以這個板塊可以短期做過渡,高位股炒高了開始補跌,可以在裡面當作避風港,等到外面風平浪靜有主流熱點再出去做主流熱點,或者短期做個小波段,主流資金配置少的,還不宜作為重心。
4、電影、航空股怎麼看?
電影、航空、餐飲都是受今年疫情影響比較大的,目前炒作的邏輯是基於可能的困境反轉,有疫情的時候人不能聚集,凡是上市公司涉及到人要扎堆屬性的,股價都要殺一波,現在的預期是防控慢慢放鬆,人又可以扎堆了。
電影的上座率由30%放開到50%,餐飲的開放,民航出差的商務活動的增加,大邏輯是疫情減弱之後對業績預期的改善情況,每個階段的炒作和政策的疊加有關,有的時候是鼓勵電影,有的時候是鼓勵餐飲發展,還有的時候鼓勵旅遊,疫情封閉措施放寬,導致上市公司業績有改善的預期。
但目前國內疫情北京、大連、新疆先後出現反覆,導致上市公司也會調一段,等疫情壓住之後再接著反彈,從投資上來講介入之後比較被動,完全看疫情和政策的臉色,上市公司也沒有主動權,把握不了疫情與政策。
內部來看還得看大盤的臉色,大盤弱的時候他們也弱,大盤強的時候其他主流熱點更強,他們最近的表現是其他板塊都炒的差不多,疫情一時半會兒沒事了,再加上最近電影單開始提高上座率等消息多了,所以大家又去裡面做輪動,
這些板塊必須所有的利好都一起具備表現才好,要是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被拖累,因為現在是夏天控制的比較好,但是秋冬季還會有不確定性,海外疫情的爆發導致輸入性不可避免。
到時候國內會不會延續目前這種控制良性走勢有不確定性、下半年疫情到底怎麼樣、海外情況會怎麼樣、疫苗研究出來之後接種情況能不能控制的力度等都不確定,對於可能出現的壞的不確定性,主流資金會傾向於規避。
所以一定要看有沒有需求支撐,供給又能否正常釋放,有需求,能供給,才有業績。
另外要看需求是否穩定,尤其是內需,因為外部么蛾子多,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所以多關注以內需為主的,穩定的,能增長的,增長可持續的,關注這些,不管內外擾動有多少,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太差。
核心乾貨,點個「在看」+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