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耳形範特西蟲近乎完整背殼標本(標本產地:山東臨朐) 圖片來源:Sun ZhiXin等,2020
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由於該三葉蟲具有特殊的頭部輪廓,酷似一對兔耳朵,因此被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生命演化史已證明,許多高度特化的類群在環境變化面前抗逆性較弱,耳形範特西蟲的頭部長成這個樣子,或許是三葉蟲在演化中走出的『勇敢一步』,但也有可能是不太成功的一步。」孫智新說,他們總共發現了50枚耳形範特西蟲化石,與同地層其它三葉蟲相比,數量很少,而且該地層屬於快速沉積地層,說明耳形範特西蟲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此之後,再也沒有其它三葉蟲長出這樣的「兔耳朵」來,特立獨行成為生命的絕唱。
——《科技日報》
2
嫦娥五號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 距地球約16萬公裡
▲圖片來源: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
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1月24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2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本次任務發射入軌精度較高,修正量很小。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會產生軌道偏差,需要根據地面測定的探測器實際飛行軌道與設計軌道之間的偏差,完成對應的探測器軌道控制,確保探測器始終飛行在適當的軌道上。
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已在軌飛行約17個小時,距離地球約16萬公裡。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中國新聞網
3
近室溫下具有巨大電熱強度的軟鈣鈦礦型反鐵電體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孫志華團隊開發了一種在接近室溫下仍具有巨大電熱強度的軟鈣鈦礦型反鐵電體。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反鐵電材料具有與相鄰偶極子的反平行排列特徵,由於其電致熱效應,在固體製冷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儘管無機氧化物和一些有機軟質聚合物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它們的電致熱(EC)效應是在較高的電場下實現的,這導致其在實際應用中的EC強度太低。目前,開發具有較強EC強度的軟反鐵電體是一個挑戰。
——科學網
4
DNA修復缺陷破壞人類皮膚結構和功能
▲圖片來源:花瓣網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Susanne I. Wells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發現遺傳性的DNA修復缺陷破壞了人類皮膚的結構和功能。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為了研究表皮脆弱性,將以條件性範可尼貧血(FA)途徑患者來源的多能幹細胞(PSC)分化為表皮幹細胞和祖細胞(ESPC)和PSC來源的表皮器官型筏(PSC-EOR)。FA PSC-EORs減少了細胞間連接,並增加了基底細胞區室的增殖。此外,在FA患者的皮膚中發現了橋粒和半橋粒的缺陷,這些缺陷在機械誘導的應力作用下轉化為加速水皰。
——科學網
5
新回收工藝有望大量減少塑料廢料
多層塑料材料在食品和醫療用品包裝中無處不在,這是因為多層聚合物可賦予塑料薄膜特殊的性能,如耐熱性或水分控制等,但常規方法很難回收這些多層塑料材料。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報導,美國科學家開創了一種使用溶劑回收多層塑料中聚合物的新方法,該技術有望大幅減少塑料廢料對地球環境的汙染。
研究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一種計算系統,使研究人員能夠找到溶劑組合以循環利用各種多層塑料。研究團隊還希望了解所用溶劑對環境的影響,並建立綠色溶劑資料庫,使其能更好地平衡各種溶劑系統的功效、成本和環境影響。
——《科技日報》
6
平行進化論再添證據 牙形刺遠隔千裡卻發育模式相同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德國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和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為平行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他們利用在不同地理位置發現的二疊紀早期脊椎動物牙形刺化石發現,儘管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區域,這些脊椎動物仍以幾乎相同的方式適應各自棲息地。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生物科學》。
作為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牙形刺是大約5億至2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有機體,它們的錐形牙齒仍然可以作為微化石在全球各地的沉積巖中找到。科學家估計,生活在二疊紀早期的牙形刺大約有3000種,這些亞種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相似的適應性。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