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自主研發可控降解鎂合金骨釘和骨板系統 解決了鎂合金骨內植物體內產氣的臨床實際問題

2021-02-23 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牽頭承擔的863計劃課題「新型可控降解骨修復用鎂合金材料研發(2015AA033603)」通過技術驗收。該課題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降解骨修復用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實現了體內「均勻可控降解」,並實現了規模化的高質量穩定製備生產,開始為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實現醫用鎂合金材料供貨。

醫用鎂合金材料及其骨植入器械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強韌性和體內可降解性,被譽為「革命性的金屬生物材料」,廣泛應用於骨折內固定骨釘、骨板、骨組織工程支架等骨內植物材料,具有促進成骨,同時骨癒合後可自行降解消失,但是鎂合金材料能否實現均勻可控降解是其能否廣泛臨床應用的關鍵。

我國自主研發的可控降解鎂合金骨釘和骨板系統

我國自主研發的可控降解鎂合金骨釘體內降解過程

該課題突破了高強韌可控降解鎂合金材料設計、工業規模的均質潔淨化熔鑄、高性能鎂合金型材擠壓加工、鎂合金骨折內固定骨釘、骨板設計及精密加工、高粘結力的可降解鈣磷塗層等核心技術,攻克了鎂合金體內均勻降解的難題,解決了鎂合金骨內植物體內產氣的臨床實際問題,獲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控降解鎂合金材料及其骨折內固定骨釘、骨板的批量化製備技術並實現了量產。目前骨釘已經完成臨床前的動物實驗,正在報批臨床試驗。

可控降解骨修復用鎂合金材料及其植入器械是我國未來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具有較大的臨床需求。該研究成果為我國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控降解鎂合金骨內植物器械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相關焦點

  • 生物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應用於骨缺損修復中的研究展望
    生物可吸收性膜主要包括聚酯膜和動物性膠原膜兩種類型。目前膠原膜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其具有組織親和力好,操作簡單,不需二次取出,降低患者的痛苦和併發症風險等優點。但在臨床應用中,有的生物膜存在著機械性能欠佳,不能維持足夠的成骨空間[7],以及降解速率過快等問題。因此,可吸收性膜的機械性能、降解速率、隔膜作用的持續時間成為有待研究和改善的熱點問題。
  • 材料科學家潛心"煉"鎂 記交大教授、工程院院士丁文江
    1987年底回國,他參與了上海大眾桑塔納轎車鎂合金變速箱的國產化,努力扶起「中國鎂」。  易燃燒、易腐蝕、強度低,丁文江心裡清楚,我國鎂合金技術和產品正是受困於鎂的三大「劣根性」。中國鎂合金技術想要「挑大梁」,必須讓「易燃」的鎂不再易燃,「軟質」的鎂不再軟質,「不穩定」的鎂合金不再「活躍」。
  • 丁文江:帶領團隊在稀土鎂合金等領域實現應用突破
    市科技功臣獎獲得者丁文江(資料)  東方網4月19日消息:鎂有易燃燒、易腐蝕、強度低等瓶頸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在鎂材料領域研究了整整31年,帶領團隊在稀土鎂合金、醫用生物鎂、鎂基能源材料等三個領域取得成果,實現了應用突破。昨天,丁文江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鑄造老師上課讀海涅詩句  63歲的丁文江,讀書時其實更喜歡文科。「我當年最大的理想是當記者。」丁文江笑著說。然而造化弄人。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團隊採用簡單的浸漬和煅燒法合成了MgO納米粒子改性的蛋殼微晶體(CaCO3/MgO),並通過化學交聯將CaCO3/MgO和BMP2複合到CMC基體中製備了仿生支架;隨後測定了複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礦化能力,並從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動物水平對複合支架的骨誘導性進行了系統評價和機制分析。
  • 上海交大毛軍發與吳林晟團隊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中國射頻領域自主發展
    上海交大供圖工博會現場。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張凌峰 江倩倩 許婧)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和教授吳林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整套射頻EDA仿真軟體亮相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備受關注。
  • 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稀土鎂合金等三個產業化項目投產
    生意社09月15日訊 近日,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中試產業化項目正式開工投產,本次開工投產項目分別是稀土鎂合金、稀土鈦合金製品、稀土氧化物塗層等三個產業化項目,項目選址於內蒙古中天宏遠再製造股份公司內,總投資額達3億元,廠房佔地面積約4.5畝。
  • 宜安科技:具備鋁合金壓鑄行業的技術研發水平
    東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設立以來就專注於鋁、鎂合金等輕合金精密壓鑄件的研發、製造服務,不僅在為下遊高端客戶持續服務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而且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應用方面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和創造,具備了壓鑄行業的技術研發水平。
  • ...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 骨折補塊「陶瓷」:中國院士研發人工骨生物材料可誘導骨再生
    傳統觀念認為,無生命的生物材料不可能誘導組織器官再生或形成,因此治療骨缺損時,醫生通常向斷骨處植入金屬、高分子等材料,這些材料的腐蝕、排異特性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張興棟和他的團隊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生物活性陶瓷及塗層等。上世紀90年代,他又首創迄今國際唯一的骨誘導人工骨並應用於臨床。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助力實現科研及臨床大設施自主可控
    與此同時,這也是國產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及技術第一次應用於腦科學研究這樣前沿重大科研領域,對於推動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實現這一戰略領域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建設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
  • <醫工論壇>鎖定式骨板(locking plate)的惡夢 – 冷焊(cold welding)現象!
    然而,這樣的現象若出現在完成治療後的骨科植入物上,則會是臨床醫師的惡夢[1-3],如圖一。在移除植入物過程中如果發生了骨釘與骨板間的冷焊接合情形,則會大幅提高移除的困難度,甚至可能產生因不當移除而造成對骨結構更大的損傷。圖一、臨床醫師的惡夢:在移除植入物過程中如果發生了骨釘與骨板間的冷焊接合情形。
  • 上海交大超臨界水氧化設備研發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6月4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哲民教授團隊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單愛黨教授團隊強強聯合
  • 聚焦可降解支架研發的最前沿 這些企業的進展如何?
    文|趙成龍可降解支架是目前全球支架研發的主要方向,它可以在體內被逐漸吸收,顯著減少支架血栓以及再狹窄的形成,同時對MRI和CT掃描不會產生影響,也方便了再介入過程。2013年,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了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並且率先完成了國內首例完全可降解支架(BVS)植入手術,該產品也已開始了「Xinsorb生物全降解冠脈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系統確診性臨床試驗」。目前,國內也有多家企業正在加緊完全可降解支架的研發。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董傑教授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所Dierk Raabe教授團隊合作在鎂合金孿生與第二相交互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On theinteraction of precipitates and tensile twins in magnesium alloys
  • 一套新技術讓稀土鎂合金改頭換面
    晶粒細化劑技術獲新突破目前,我國工業領域普遍採用鎂鋯中間合金作為晶粒細化劑,市場現有產品存在鋯元素細化效率低(低於40%)、鋯顆粒大量沉積、細化劑成本高、雜質含量高以及細化工藝操作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對實際工業應用帶來不小困難。
  • 高潤霖院士:中國可吸收支架研發進展和展望
    眾所周知,BRS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或可降解金屬構成,在植入半年內避免血管彈性回縮,釋放預防再狹窄藥物,其後逐漸降解並被完全吸收,使血管恢復正常功能,這是金屬支架不具備的功能。第一代的BRS由於聚合物材料特性的限制,支架徑向支撐力較弱,必須增加支架厚度。
  • 稀土突傳大好消息,我國成功研究出稀土鎂合金!
    包頭稀土研究院鎂合金項目組主任胡文鑫說道。據介紹,目前工業上普遍採用鎂鋯中間合金作為晶粒細化劑,市場現有產品存在鋯元素細化效率低(低於40%)、鋯顆粒大量沉積、細化劑成本高、雜質含量高以及細化工藝操作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對實際工業應用帶來極大困難。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首批成立三大研究中心,同步聚焦臨床轉化在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首批成立的三大研究中心中,精密機電系統研究中心致力於建成具有精密手術器械和智能裝備完整製造和檢驗能力的綜合性服務型實驗室,促進精密手術器械和智能裝備新興設計的快速產業轉化,服務於學校和研究院的醫療機器人科技成果的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