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進展與挑戰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2020-12-05 中國發展門戶網

 

基因編輯技術:進展與挑戰

發布時間:2018-11-16 17:15:5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盧俊南 褚鑫 潘燕平 陳映羲 溫欒 戴俊彪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基因編輯,重組核酸酶,CRISPR/Cas9,DNA介導的基因編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們從生物遺傳信息的「讀取」階段進入到後基因組時代,基因組的「改寫」乃至「全新設計」正逐漸成為現實。以設計創造新生命體為目標的合成生物學在此背景下迅速發展,並在醫藥、製造、能源等領域顯現了巨大的應用前景。基因組的從頭合成和針對天然基因組的規模改造分屬合成基因組學和基因編輯領域,均為當前合成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合成基因組學涉及基因組的從頭設計、構建和功能表徵等,屬於自下而上的生物學研究策略;而基因編輯側重於通過對現有基因組進行刪除、替換、插入等分子操作,進而改寫遺傳信息,屬於自上而下的生物學研究策略。以上兩者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推動生物製造、疾病治療等領域的革新;同時二者也將為後基因組時代,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手段。新生命體系的從頭設計與合成不僅需要基因組序列的合成、拼接及轉移等技術,也需要高效率、低脫靶率的編輯技術以實現在基因組上進行大規模的編輯改造。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從最初依賴細胞自然發生的同源重組,發展到幾乎可在任意位點進行的靶向切割,其操作的簡易和高效極大地推動了物種遺傳改造的發展。基因編輯可為合成生命的進一步改造提供手段,為新物種的創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基因編輯的原理

基因編輯技術是對生物體 DNA 斷裂的現象及其修復機制的應用。作為一種常見的分子生物學事件,在分裂活躍的哺乳動物細胞中,DNA 雙鏈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每天會發生。DSBs 發生後細胞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修復,包括經典的非同源末端修復(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選擇性末端修復(alternative end joining,a-EJ),單鏈退火修復(single-strand annealing,SSA)和同源重組修復(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HR 可以進行精確無誤的修復,但是需要同源模板的存在;NHEJ 則是將很大程度上沒有同源性的兩個 DNA 末端直接連接實現修復[7],此過程中,兩個末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發生若干核苷酸的缺失,是一種不精確的修復機制。而作為輔助性的修復機制,a-EJ 和 SSA 均需要更大幅度的末端單鏈切除,這也會導致遺傳信息的丟失。基於 DNA 斷裂修復的原理,如果在細胞中人為提供特定的同源重組模板,待目標 DNA 自然發生或者人為誘導產生 DSBs,觸發同源重組修復,就有機會把特定 DNA 序列進行刪除或者插入外源基因。在不提供同源模板的情況下,利用 NHEJ、a-EJ 及 SSA 的不精確修復機制可以實現基因的突變和敲除。傳統的基因編輯藉助細胞內自然發生的 DSBs 實現靶向整合,達到基因敲除、替換等目的。然而,在真核生物細胞裡面,通過自發雙鏈斷裂實現目的基因編輯的概率通常低至百萬分之一。人為使用化學誘導劑或者輻射處理等方法,或者使用轉座子技術也可以實現基因的突變,但是這些突變是隨機的,需要後續進行大量的篩選工作來獲得所需的基因型。定點基因編輯技術是進行基因功能研究和物種定向改造的優選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頂部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本文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技術發展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對我國在基因編輯機制研究及技術發展、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構建、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基因技術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展望。2 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的研究進展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在基因編輯系統發展、機制研究、構建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和基因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基因編輯技術及應用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近期,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組織召開了基因編輯技術及應用發展戰略研討會。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梳理國內外基因編輯技術及主要研究的最新進展,認真分析對比,並結合我國實際,提出相應的發展戰略建議。
  • 世界現代化總體水平及排名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孔令瑤)《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世界現代化指數反映世界131個國家、不同組國家和世界平均的現代化水平,包括世界第一次現代化指數(實現程度)、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氣候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科學界打破了傳統冰凍圈科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揭示出冰凍圈與大氣圈等圈層之間能量、質量(如水量)和動量交換的相互作用過程機理。冰凍圈是氣候的產物,對溫度和降水非常敏感,氣候條件決定著冰凍圈及其各要素的生存壽命。
  • ...塑料汙染治理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生態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劉兵,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兵,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張德元,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委會秘書長翁雲宣,中國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李祥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交流與外企委員會副秘書長滿娟,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專家委員會博士張黎等嘉賓蒞臨會議
  • 2018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四個著力」「三個推進」,堅持一手抓推進遼寧振興發展,一手抓修復淨化政治生態,上下同心,砥礪奮進,全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新成就。振興發展紮實推進。
  • 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植物能合成微量次生代謝物,進而發揮機體生物防禦和信號傳導作用。由於這些植物天然產物對人體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已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健康等領域。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醫藥藍皮書《中國藥品市場報告(2012)》稱,中國藥品市場 2012 年總規模為 9 261 億元人民幣;預計到 2020 年,中國藥品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2.3 萬億元人民幣。
  • 國家衛健委、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回應「基因編輯嬰兒」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科學技術部關於「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有關信息的回應我們高度關注11月28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有關「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信息,相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核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科學技術部2018年11月28日中國工程院關於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事件的聲明在今日於香港召開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此前媒體廣泛報導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一事的涉事研究者作了該項「研究」的技術報告。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表示。
  • 2013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挪威居首 中國第101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方晉博士,結合報告主題,闡釋了個人對發展中國家崛起特別是中國崛起的看法。(中國發展門戶網 焦夢 攝)中國發展門戶網3月15日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發布了《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在187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最新排名中,挪威、澳大利亞和美國名列前三甲,而飽受衝突煎熬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和遭受乾旱影響的尼日在健康、教育和收入方面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分最低。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對衡量性別平等、極端貧困和人類發展指數不平等的指標進行了更新。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技術的源頭可追溯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它帶動了遺傳學家摩爾根對遺傳因子的研究並賦予基因以物質的含義。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確定了基因的化學本質,進一步推進了生物醫學家對基因的研究。隨著科學家對基因不斷深入地探索,生物科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興起。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導讀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一種能比較精確地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新興基因工程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始,基因編輯技術開始不斷發展。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基因編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Science和Nat Biotechnol上有關鹼基編輯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介紹,並展望了鹼基編輯領域未來可能的發展新方向。最後,文章也指出基於低活性胞嘧啶脫氨酶所構建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可能無法有效介導在組織器官或者體細胞(如原代血細胞)中的基因組靶向鹼基編輯。因此,如何發展新策略構建低脫靶率的高效鹼基編輯系統將成為鹼基編輯領域未來發展的難點和突破點。  楊力長期從事多組學生物信息分析研究。
  • 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專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明研究員
    生物谷:王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參加生物谷主辦的2017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 並接受生物谷的專訪。您主要從事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可以請您談一下CRISPR/Cas9的現狀嗎?距離建 立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還有哪些路要走?
  • JAMA:美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基因編輯原則
    科學的進步也引發了對於人類基因組編輯的擔憂,例如如何平衡潛在利益與意外傷害風險、如何規範基因組編輯的使用、如何尊重個人、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視角,這些是否影響技術使用。一項新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回答了這些問題,並提出對與人類基因組相關的專業設置、編輯監督與應用的建議:包括基礎實驗室研究、體細胞的臨床應用、未來潛在的生殖細胞臨床應用共3個方面。
  • 打造基因編輯技術高地,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奠基
    該項目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物提質增量和生命大健康領域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基因編輯是一種能夠對生物體的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工程技術,曾四次被評選為「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又取得了哪些爆發式進展?
    原標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又取得了哪些爆發式進展?但這項技術的發展非但沒有減速,反而似乎是加快了!從2015年11月中旬到2016年1月中旬,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有十個重大的CRISPR進展(包括專利大戰)衝上新聞頭條。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每個進展都在引導遺傳學研究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