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各個學派之爭,有佳話也有謊話,當年在法國讀書很不容易的

2020-12-06 騰訊網

歌德說:讓我們記住,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我們必須經常去對付那個無法解決的難題。不管對於以何種方式引起我們注意的何種事物進行研究,尤其是發現其中大多數同我們過 去的想法不一致時,我們必須敏銳而誠實。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覺察到問題之所在。這 個問題確實存在於自然之中,尤其存在於人。

科學史上學派林立,猶如中原武林。

光學上有微粒學派和波動學派。

生物學上有突變論派與進化論派。

地學上有漸變派與災變派、水成派與火成派。

天文學上有大爆炸學派與穩恆態學派。

生命起源上有奧巴林學派與福克斯學派。

遺傳學上有摩爾根學派與米丘林學派。

科學史上的佳話,巴羅讓賢

牛頓二十六歲時,在物理學、 數學等領域已做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巴羅是牛頓的導師,他很器重牛頓的才華,為了使牛頓在科學事業上能有更大成績, 巴羅毅然決定辭去當時劍橋大學很有名望的「魯卡斯教學講座」教授的職位,讓年輕的牛頓接替。

反觀國內這幾年屢見新聞,導師與博士生的「孽緣」,不甚唏噓。

科學史上的謊言

倫琴發現X射線後,1903年,法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布朗洛宣布他發現了 N 射線。法國科學院像撿到了大寶貝,各種後續研究和論文喧囂塵上。為了表彰朗洛的研究,法國科學院在1904 年向布朗洛頒發了 5萬法郎的獎。而後因為根本檢測不出所謂的N射線,被啪啪啪打臉。

皮爾唐人 科學騙局從 1908年到 1955年, 持續近半個世紀,。

1911年,英國的陶遜律師聲稱,他在皮爾唐發現了一個猿人頭蓋骨的碎片和半個下頜骨,然後騙造研究成果,「皮爾唐人」被說成是類人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過渡生物。

結果檢測發現只有頭蓋骨是人類的,下顎和牙齒這些是從幾隻猩猩身上來的,還是幾隻,真夠皮的。

1983 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爾教授從 一名患淋巴結病變的同性戀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種病毒,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的 《科學》雜誌上。1984年5月,《科 學〉雜誌上又發表了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員蓋洛的文章。文章稱蓋洛等人首次從48名愛滋病患者體內分離出了大量的病毒,並強調他們是獨立發現的。蒙特尼爾馬上發表聲明,認為蓋洛研究愛滋病病 毒的血樣是他們寄給蓋洛的,並指責蓋洛 剽竊他的科研成果。直到到了 1987年,法美兩國科學家的爭論達到白熱化地步,兩國領導人也親自出馬參加斡旋。經當時 國總統裡根和法國總理席哈克雙邊調停, 達成兩國共享首先發現人體愛滋病毒的榮譽與權利。

後來是《芝加哥論壇報》進行 了 3年的調査,證實蓋洛所發表的論文依據是法國送的血樣,但是美國有關部門就是包庇蓋洛。1991年1月,美國國立衛生院和美國科學院聯合進行了為 期10個月的調査最終,《科學》雜誌不再保持沉默,宣布蓋洛論文中照片是蒙特尼爾所拍的照片。 1991年,法國幾個研究所的聯合調査結果 公布:蓋洛的病毒樣品品種與蒙特尼爾送 給蓋洛的病毒樣品是一模一樣的。蓋洛最終不得不承認自己說謊,並騙取科研成果。

還能不能在法國好好讀書?

十九世紀吉倫派政吋期,提倡、獎勵科學發明,法國成了歐洲的學術中心。法國科學家創立了很多科學理論基礎。

而後雅各賓派取代吉倫派當政後,釆取敵視科學的政策,把巴黎科學院關了。還把多種元素發現者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臺,著名天文學家巴伊被判處死刑,巴黎科學院秘書孔鄉塞被迫自殺。審判拉瓦錫的法官柯芬荷蘭和邁蘭公然宣稱:讀書人太多了,沒啥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拿破崙執政後,又實行獎勵科學創造的政策,科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多種學科的學術骨幹,數學、物理、化學等強大學派都集中在法國。

1814年波旁王朝復闢後,又開始摧殘科學,迫害科學家。多種學院的教師均被停發工資,大批學術骨幹流失。

1830年以 後,法國政府再次變換政策,鼓勵科學發明,還每年拿出一百五十萬法朗為學術經費,學生們又可以好好學習了。

相關焦點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一、科學史「內外史」之爭在討論科學知識社會學對「內外史」劃分的消解之前,我們先且按傳統的標準和劃分方式對「內史論」與「外史論」的含義及「內外史」之爭做簡單的回顧與分析。一般而言,科學史的「內史」(internal history)指的是科學本身的內部發展歷史。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藉此機會,新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從科學史這一話題生發開來,探討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吳國盛認為:「大眾對科學史的無知,容易助長對科學的諸多誤解,產生對科學的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吳國盛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就科學而言,中國傳統的優長之處不在數理科學,而在技術和博物學。」歷史上,世界科學中心有過數次大轉移,分別是雅典、亞歷山大、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藉此機會,新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從科學史這一話題生發開來,探討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吳國盛認為:「大眾對科學史的無知,容易助長對科學的諸多誤解,產生對科學的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吳國盛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就科學而言,中國傳統的優長之處不在數理科學,而在技術和博物學。」歷史上,世界科學中心有過數次大轉移,分別是雅典、亞歷山大、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
  • 一個問題引發的統計學派之爭
    我看了以後,覺得貝葉斯確實是一個流行的好想法,但是卻並不是唯一想法,聯想到一些其他思路和對模糊的題意理解方式,我認為有三種學派和理解以及四個不同答案,而且,不僅答案值不一樣,他們相互之間並沒有可比性,因為他們對題中要求的答案的定義都完全不同。從中我們會回顧從概率統計到機器學習的一些經典模型,希望讀之能有所收穫。
  • 科學史上著名公案——數學天才伽羅華之死
    群論的創建足以使數學家忙上幾百年,但並非一夜之間的事。自17歲起伽羅華就在從事這方 面的研究,並寫了幾篇論文,送交法國科學院或在期刊上發表,其中有3篇在1830年發表。他的遺書中的相當篇幅是在為這些論文做注釋和更正。至於那句著名 的「我沒有時間」,則只在遺書手稿的旁邊注釋中出現了一次:「要完成這個證明還需要做些工作。我沒有時間。」
  • 冬季禁逐與「鳩佔鵲巢」:法國住房系統中的居住權財產權之爭
    皮埃爾神父用一種宗教人士特有的悲憫情懷呼籲:「必須讓法國所有城市、巴黎的各個區,都在夜晚的燈光下有這樣的告示,它門後的居所裡有被褥、有草蓆、有熱湯,而且在『紓困博愛中心』的名義之下寫著,『遭受苦難的你啊,不管是什麼身份,進來吧,在這裡睡覺、吃飯、重拾希望;在這裡,我們愛你。』」
  • 劉永謀:關注法國技術哲學
    可是,他卻成功地幫助技術哲學尤其是法國技術哲學,吸引到更多的關注。就提升技術哲學曝光度而言,斯蒂格勒與拉圖爾貢獻不相上下。然而,技術哲學界對兩人的評價差別不小,他不被法國人認定為如拉圖爾一般的頂級知識分子。總之,「斯蒂格勒之死」本身就是一樁意味深長的事件。米切姆曾向美國技術哲學協會電子刊物Techne提議專刊紀念斯蒂格勒,但最後沒有被接受。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系由確定數目的確定之物構成,因此不包括無理數和分數;現代的數,經過阿拉伯-近代早期的數學變革,完全喪失了原初直接指向確定之物的「第一意向」,成為抽空了意義的符號,是故,能把一些最初僅由運算規則規定的對象(如負數、無理數、虛數)納入其中——而只有在這種符號性的思維方式下,一種普遍適用於數和量的代數學才是可能的。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西方科學史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專業,不僅外語要求較高,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者還需要具備較為深廣的思想背景。科學史專業的學生如果不從翻譯過來的著作入手,很難進入科學史研究的門檻,非專業人士就更是這樣。就西方科學史領域而言,可以說目前國內翻譯到什麼程度,多數學者的眼界和水平才達到什麼程度。
  • 《讀書》新刊 | 馮克利:因襲的智慧——讀柏克《法國革命補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柏克或許是明確預感到現代「革命意識形態」全球化過程的第一人。他指出,法國革命是一場「教義和理論信條的革命」(85頁),就像過去的宗教改革和教皇黨與皇帝黨之爭一樣,從本質上說它不是地方性的現象,它所信奉的教義不可能對法國人正確,對其他國家卻是錯誤的。它不受地點和環境的影響,「以其巨大的靈活性向四處擴散,結果是到處都發生了大分裂」(209頁)。
  • 在法國當記者,「衝鋒陷陣」不減當年勇
    在2000年到法國自費留學之前,黃冠傑已經是在國內新聞圈內小有名氣的調查報導記者。在上個世紀90年代,做新聞記者和成為詩人一樣,是非常青春的事兒。但就在事業蒸蒸日上時,他突然捲起鋪蓋,來到法國自費留學。為何在職業高潮時戛然而止,直到今天他也無法道明其中的真正原因。也許就像他大學時期的老師宋遂良教授說得那樣是「詩人秉性發作」,或者在他直覺中總有「詩和遠方」,感到生活中還有未開墾的處女地。 對於已經34歲的人,單槍匹馬在異國他鄉闖蕩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切都從零開始。法國的留學生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科學史上那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十條)
    但後來的交流電與直流電之爭讓兩人反目成仇。5 愛因斯坦與波爾的世紀之戰。愛因斯坦提出的問題被波爾第二天就直接駁倒。波爾用到的關鍵理論正是愛因斯坦的成名之作廣義相對論。6 薛丁格提出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其實是為了幫助支持愛因斯坦的觀點。但最後卻成為大家討論量子力學的代名詞。
  • 科學史上的今天:10/30|索爾維會議創立,史上最強科學夢幻明星隊
    比利時大實業家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小諾貝爾五歲,他們兩人有許多共同點:本身都是化學家,都靠發明而致富,也都將財富捐出推動科學的發展。惟諾貝爾獎設立至今婦孺皆知,知道索爾維會議的人卻相當有限。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掩卷深思,決定專門就教師讀書問題,續作一篇。
  • 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
    編者按:每周中科院之聲會手繪一張「科學史小畫」,再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給大家介紹小畫背後的故事。可見他對物理學之外的學科頗有偏見。其實,就整個科學文明史而言,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是在從事「集郵」的工作,天文學家第谷如此,生物學家達爾文亦然。沒有科學材料的收集、整理,經驗知識的積累,大的「突破」、「革命」只能是空中樓閣。今天談的這位主人公便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集郵」人。她叫梅夏,是一位擁有墨西哥血統的美國植物學家。
  • 領域佳話
    一門三院士(左一丁穎院士、中間盧永根院士、右一劉耀光院士)「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通常是指梁啓超的九個子女(五男四女),各個事業有成從左到右依次為:陳國強和王振義院士其實,在植物科學研究領域中,也有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誰才是量子力學的締造者|玻恩學派與玻爾學派有何不同?
    說不對是因為為了論證、說明這個結論,在過去不止十年的時間裡,筆者撰寫發表了數十篇相關文章和多部涉及這一話題的書籍,其中有幾篇關鍵文章就發表於近年的《科學文化評論》,而在範先生批判的這篇文章中,對這一結論也有接近一頁篇幅的說明。因此說筆者對這一觀點「沒提出任何根據」,是不準確的。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這句小學英語竟然成了美國人最常說的謊話
    難道人與人之間就不可以多一點信任嗎?!遺憾的是,這是個虛偽的世界——在「白色謊言」這個問題上,外國也一樣。美國DIRECTV大學的一位人類學教授對兩千名對象的調查結果發現,美國人也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謊言之中。最常見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