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綜防體系,溯尋病理原根。首煉滅毒幹擾素,奠定基因藥物群。醫科建巨勳。
非典前沿鏖戰,新冠火線親臨。渾忘高齡超九旬,只把康寧奉萬民。中華赤子魂。
——《破陣子》--張飆
不久前他剛過了91歲大壽(7月13日),雖已耋耄之年依然堅持搜集、翻譯國內外病毒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就是侯雲德,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開拓者,我國現代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深冬時節,記者見到了這位疾控領域的泰鬥級人物。一向低調的侯雲德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做的都是份內之事,我是帶領著一幫人在做,不是我一人的功勞」。他的一生都在與病毒鬥爭,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疫情,為祖國築起抗擊病毒「防疫長城」,被稱中國「幹擾素之父」。
1962年
侯雲德學成歸國便和病毒槓上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和呼吸道病毒打交道,後研究發現Ⅰ型副流感病毒存在廣泛的變異性,在這些基礎上,侯雲德希望能往深處走一步,為了能夠減緩病毒性疾病蔓延速度,在治療方法上有所突破,使患者儘快擺脫病痛的折磨,他翻閱古籍圍繞包括黃芪在內的幾十種中藥材進行研究,迅速鎖定並以科學的方法證明出黃芪同幹擾素聯合使用具有治療感冒的奇效。在確定了以幹擾素為研究突破口的前提下,以侯雲德為首的研究小組快速投入到抗病毒藥物的研製中去。
1977年
侯雲德建立了抗病毒治療研究室並擔任該研究室主任,從事對幹擾素製備的研究。侯雲德設想:能否用人的全血來直接製備幹擾素?那樣操作難度以及血液浪費的情況都將大量降低。具體思路就是使用人臍帶血來製備幹擾素。
1978年
侯雲德團隊使用新城疫病毒 II 系和 F 系減毒株誘導,發現臍帶血白細胞產生幹擾素的滴度遠高於成人血白細胞。
1979年
要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備幹擾素,需要解決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測定幹擾素 mRNA 的表達。英國的生物學家 JohnGurdon 在1971年,曾將家兔的血紅蛋白的 mRNA 注射到非洲爪蟾(Xenopuslaevis)的卵母細胞中,發現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中表達出了家兔的血紅蛋白。自此,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表達系統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當時尚未全面開放的我國境內,並沒有這種非洲爪蟾。侯雲德團隊結合文獻與實踐不斷摸索,對不同動物的卵母細胞進行檢測和篩選,發現北京昌平飼養場養殖的非洲鯽魚的卵母細胞因為直徑較大、操作方便,同時國內養殖量較大,可以代替非洲爪蟾。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侯雲德等人在非洲鯽魚的卵母細胞內成功地構建了人纖維母細胞幹擾素的 mRNA 轉譯系統,這種新方法受到當年國際幹擾素大會的高度評價,隨後被收入著名的《酶學方法》系列叢書。
1982年,侯雲德團隊首先用新城疫病毒 F 株(NDV-F)誘生得到人臍帶血白細胞幹擾素的 mRNA,再以經非洲爪蟾卵細胞轉移證明有高度活性的12SmRNA 為原料,經反轉錄酶合成 cDNA 和 dscDNA,然後去除髮夾環結構,給 DNA 分子加尾(幹擾素的 dscDNA 加 C 尾,pBR322質粒的 DNA 加 G 尾),退火後再將它們轉化到大腸桿菌中。經過發酵產生大量含有重組人幹擾素α1b 的大腸桿菌,最後將這些大腸桿菌進行分離和純化,便可得到可以臨床應用的高純度人幹擾素α1b。
侯雲德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最適合中國人抗病毒反應能力的人α1b 幹擾素基因,並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多肽類藥品——重組人幹擾素α1b。該獨創性藥品獲國家Ⅰ類新藥證書,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時代的先河,打破了以往國內基因工程藥物原創藥品為零的尷尬。更值一提的是,重組人幹擾素α1b 比之前在國際上市的重組人幹擾素α2a、重組人幹擾素α2b 等,療效更確切,副作用更小,具有廣譜抗病毒、 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能有效治療B型肝炎、C型肝炎、毛細胞性白血病、慢性宮頸炎和皰疹性角膜炎等多種國內常見疾病。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防控體系提出了新挑戰。在當前暫缺針對本次病毒的特效藥與疫苗的情形下,侯雲德參與研發的α-幹擾素噴霧劑被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推薦為抗病毒治療的試用藥物,在全國戰「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