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如何從單細胞,變幻出30多種不同的形態?

2020-11-27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三葉蟲化石。三葉蟲是化石記錄中最早出現的動物群體之中。| 圖片來源:Jakob Vinther, University of Bristol

  

來源:原理(ID:principle1687)

  「當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則持續運行時,無數最美麗也最奇異的類型,即是從如此簡單的開端進化而來、並依然在進化之中。」

  這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寫下的話。動物的起源和進化是現代生物學中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之一。我們知道,如今存活於世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是從單細胞的祖先進化而來的。我們也知道,這種轉變很可能與地球的環境、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的遺傳物質(基因組)的變化有關。

  

但我們不知道動物身形的多樣性,即達爾文所描述的「無窮無盡的最美麗、最奇妙的形式」,是迅速出現於第一批動物生命形態後,還是在進化過程中的很久以後才出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組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進化生物學家,在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美麗而精彩的論文。

  

論文作者運用複雜的統計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動物解剖分析。他們的結果顯示,大多數動物群體在很早的時候就達到了解剖學多樣性的頂峰,但在少數例子下,存在解剖學多樣性在後來仍有增加的情況。同時,他們還發現了最有可能導致這些變異規律的原因。

  

動物有很多不同的解剖學部位,每個部位的形態和形狀都具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昆蟲有一個頭和六條腿,而海葵(無脊椎動物)沒有。這些特徵的組合被稱為「軀體模式(bodyplan)」,這一概念通常被用於將不同動物歸類為同一(phylum)。現代的門類例子包括節肢動物(蜘蛛、蜈蚣、甲殼綱動物、昆蟲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和一些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蝸牛、章魚等)和環節動物(蚯蚓和水蛭等)。

  

現如今,動物的門類超過30種,其中一部分顯示出具有比另一部分更大的形式範圍(稱為「差異」)。例如,脊索動物就包括有像魚和猴子這樣完全不同的動物,而蛔蟲(線蟲門)的差異就沒有這麼大,它們看起來幾乎都一樣。

  

研究人員想要解決這些存在於群體之間和群體內部的這種差異是如何進化的。他們從210種動物群體中收集了近2000個解剖特徵的解剖數據,在每個門中都對多個群類進行了取樣。然後,他們用最前沿的統計數據方法對它們的解剖相似性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到了一張分類圖,其中每個群用一個點表示,而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與它們所代表的群的解剖相似性成正比。

  

根據多樣性繪製的動物種群圖。| 圖片來源:Philip Donoghue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個門中的不同群都在這張圖上齊整地聚集在了一起,正如由它們共有的軀體模式所預期的那樣。例如,在這張圖上,蜘蛛更接近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而魚更接近哺乳動物和其他脊索動物。一個門的成員所佔領的地圖區域,顯示了這一門在解剖學上的多樣性,其中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的面積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門類都在動物起源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它們的差異水平,除了四門例外:節肢動物、脊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的差異水平仍保持了繼續擴大,它們有一些成員在進化過程中從水裡過渡到了陸地上。遷移到陸地之後的它們面臨了新的挑戰,使得進化出了新的身體部位。

  

更重要的是,這些生物門類之間具有非常大的差異,它們在地圖上顯示出有很大的空白區域。但當向分析中加入已滅絕的物種化石後,不同門類之間的差距就縮小了。這表明早期的動物與它們如今的樣貌並沒有多麼不同。動物的早期進化探索了許多不同的解剖學可能性,但是一些軀體模式的滅絕放大了它們的不同。

  

最後,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動物的差異性與其他生物特徵之間是否存在聯繫。他們發現一個門所具有的差異越大,那麼細胞類型的數量、體型和物種數量就越大。

  

此外,這還與基因組的大小有關,但與基因組中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數量無關。我們知道,基因組的某些部分是用於調節人體蛋白質的工作時間和位置,而不是製造蛋白質本身的。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如果差異性的程度與動物門類的基因組大小有關,而與門類中的基因數量無關,那麼這就意味著基因調節在動物多樣性中所發揮的作用比新基因的出現更大。

  

這項研究為動物起源描繪了一幅新的圖景,其中大多數動物門類在早期就探索了它們的解剖多樣性,但是從水中到陸地的過渡導致一些門類出現在了地圖的新區域中。動物原本是同族的,而我們看到的現代差異是因為一些中間種群的滅絕而產生的結果。

  

所有的這些差異性都與基因調節的進化密切相關。更多的解剖數據、更多的化石,以及對基因調節的進一步研究,將對我們進一步理解動物們無窮無盡的最美麗與最奇妙的形態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辨別外星生命?可能有多種生命形態
    在每一部電影中,人們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描繪著外星人——從人形到類人形、再到完全非人類。 不過,這其實也側面地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外星生命的樣子,所有的描述只能通過想像。正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見到過或找到過外星人,於是就有了關於外星生命的各種推測。當然這些推測並不僅限於電影中,今天大多數對外星人的探索都是基於假設和推測的。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外觀幾乎完全相似的10隻蝴蝶,經過遺傳分析,它們居然是10個不同種類,相互之間可能無法「通婚」交配。這些形態難以區分但遺傳上存在顯著分化的物種被稱為「形態種」。近年,隨著基因技術發展,非洲象、娃娃魚、花臭蛙等越來越多的形態種被發現。這一神奇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 科學網—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科學家發現跨越生命的重要門檻或許沒有那麼難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一個形態種中可能含有多個具有生殖隔離且形態相似甚至一致的生物種。形態種廣泛存在於整個真核生物中(圖1),從單細胞的真菌、原生動物到多細胞動植物都有。那麼形態種到底是如何演化的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繆煒團隊以原生動物纖毛蟲中最早發現的形態種——四膜蟲形態種為對象,通過對形態高度相似的十種四膜蟲(生物種)的比較基因組分析,利用其獨特的大、小核雙核系統來追蹤形態種的基因組演化,發現四膜蟲以小核染色體近著絲粒和亞端粒區域為基因組的創新中心
  • 多種單細胞RNA測序平臺性能大比拼,七大平臺各有所長
    隨著低成本、高通量的液滴單細胞RNA測序平臺的推出,研究人員在單細胞研究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但現有的平臺性能如何?科研人員又該如何選擇?  為幫助研究人員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單細胞RNA測序平臺。為方便研究人員選擇合適的單細胞RNA測序平臺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三個平臺的表現與特性給出了指導意見。雖然大多數項目的細胞數量相對較多,但對於稀少樣本,如人類胚胎,需要細胞捕獲效率更高的平臺,10X Genomics是較為合適的選擇。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癌細胞對化學療法的多種反應機制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癌細胞對化學療法的多種反應機制 2020-08-27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多細胞動物可能並非單細胞進化而來
    也就是說,動物王國所有細胞的「高祖母」可能並非單細胞,而是與幹細胞非常相似。最新發現將有助人類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幹細胞以及癌症。  昆士蘭大學教授伯尼·德根領導的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這一發現顛覆了生物學家數百年來對動物進化的認知——多細胞動物是從一個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的,這種單細胞祖先類似於被稱為領細胞的現代海綿細胞。
  •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只是一個小飛躍—新聞—科學網
    第一個動物從其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但新證據顯示,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物的飛躍,在生命進化樹上似乎不像科學家之前預想的那樣戲劇性。近日,在刊登於《發育細胞學》期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動物的單細胞祖先,似乎已經有了一些當前動物細胞發育成不同類型組織使用的機能。 「我們正在尋找對所有動物起源十分重要的演化過度。」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最奇特單細胞有機體:只有一隻眼沒有腦
    北京時間6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非常小的單細胞有機體只有一隻眼,沒有腦。它應該是地球上最奇怪的捕食者之一。科學家發現這個叫Erythropsidinium的單細胞有機體,它進化出一隻相機一樣的眼睛,用來探測透明獵物。這隻捕食者的獨特眼睛叫單眼狀(ocelloid)。
  • 人類發現外星生命:如果只是單細胞動物,那意義何在?
    退一步說,如果我們發現了外星生命,卻發現僅僅是一種單細胞動物,這種發現有意義嗎? 眾所周知,地球生命也是從單細胞動物逐漸發展和進化的,幾十億年後,才有了我們人類。
  • 人類發現外星生命:如果只是單細胞動物,那意義何在?
    退一步說,如果我們發現了外星生命,卻發現僅僅是一種單細胞動物,這種發現有意義嗎?眾所周知,地球生命也是從單細胞動物逐漸發展和進化的,幾十億年後,才有了我們人類。如果一顆星球上的原始環境,恰好能夠允許單細胞生物的繁殖,就像幾十億年的地球那樣。如果我們發現了一個這樣的星球,這有什麼意義嗎?這要分兩種情況考慮。
  • 英國科學家用單細胞動物打造生物機器人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科研小組計劃利用瘧原蟲粘菌研製出完全的生物機器人但是也許這將變成現實,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獲得了不菲的科研資金,他們將著手將單細胞動物打造成機器人。  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是單細胞生物。看似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無與倫比的能力。有的微生物則可在極端環境中茁壯成長,有的單細胞動物可以存活成千上萬年。此外儘管單細胞動物十分低等,但是許多大細胞動物已經展示其「聰明才智」。
  • AM|高精度單細胞列印實現生物結構的逐細胞製備
    但是,當前的生物印表機無法可靠地列印所有生物的基本單元,即單細胞。本文介紹了一種高清晰度的單細胞列印技術,它是一種新穎的微流控技術,可以準確地列印多種候選對象中的單個細胞。該生物印表機採用高度微型化的微流分選機確定性地選擇感興趣的單個細胞進行列印,從而實現了≈10m的精度和≈100Hz的速度。通過選擇性的單細胞列印製作具有預定義功能的複雜細胞圖案,證明了這種方法。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遊戲中的史萊姆原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卻能走出迷宮!
    遊戲中的史萊姆原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卻能走出迷宮!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果凍狀,半液體狀,身體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隨時變換形態的一種怪物。從古至今人們虛構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大多數都是像史萊姆這樣可以變形又可以合成的生物。
  • 生命的語言掌握,人類想創造生命,為何單細胞都創造不出?
    經歷了很多的探索,人類在生命起源方面一直感嘆著生命的神奇,一邊哀嚎著自己為何創造不出一個活的單細胞,就算人類可以製造火箭、飛機、人工智慧等等,但是人類連一個活的單細胞都製造不出來。很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弗蘭肯斯坦》講述的就是一個科學家製造出了一個人造人,卻又因為那個人造人非常醜陋而拋棄了他,這部電影當中這個「怪物」是由人體骨骼和動物肌體製造出來的,可惜的是到最後孤苦伶仃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科幻電影中的鼻祖了,但這部電影也很好地反應出了人類在創造生命上的短板。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圖1 SCAN-seq的流程和評估2)鑑定出了30000多種全新的轉錄本。總共只測序了200多個單細胞就在小鼠胚胎幹細胞(mESCs)和小鼠植入前胚胎中分別鑑定出6487條和27250種新轉錄本。相比基於二代測序平臺的所有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方法,SCAN-seq能夠區分新找到的轉錄本是來自同一已知轉錄本的新轉錄本,還是來自不同已知轉錄本已注釋剪接點的重新組合的新轉錄本(如圖2所示)。圖2 未注釋轉錄本的鑑定3)首次提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測序數據可以將一個單細胞中的父母源轉錄本準確區分開、分別進行精準定量分析。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
    在含有多種細胞類型的複雜組織和系統中,在單細胞水平準確測定這些 mRNA動態變化過程對於理解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常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雖然可以揭示不同細胞類型的穩態轉錄組,但是不能精確分辨特定時間裡新生成的和已有的mRNA,因此用於定量研究細胞類型特異的mRNA動態調控機制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