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冠病毒的體外研究,是一種什麼樣的研究?

2020-10-23 米其甄品

關於新冠病毒,不斷有新的研究結果公布出來。

有的研究結果,甚至會讓普通讀者看得雲裡霧裡,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解答幾個常見的讀者疑問,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關於新冠病毒的一些研究:什麼是體外研究,它與體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研究有效就等於可以用來治療嗎?

先說一下結論:

  • 體外實驗到體內實驗距離很遠,而且體外實驗不一定在體內實驗得到驗證;
  • 體內實驗到投入治療也還有距離。

下面我們就具體聊聊。

體外實驗

不一定在體內實驗得到驗證

先來了解一下體外實驗和體內實驗。

體外實驗:進行細胞學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藥物對細胞的毒理學作用,或者耐藥性篩選,或者細胞對材料的吞噬情況。

比如我想要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我想檢驗一下這個藥物到底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情況(在什麼濃度範圍內、孵育細胞多久後藥物起作用,腫瘤細胞殘存情況),我就在培養箱培養一批小鼠膠質瘤細胞,然後等細胞貼壁後加藥,對照組加一些對應的溶劑或者 DBPS(脫鈣磷酸鹽緩衝液) 等。在 12 小時、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後來觀察一下腫瘤細胞的死亡情況。

體內實驗:進行小動物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者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藥物富集、臟器的毒理學,尤其是對模型動物的治療情況。

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對小鼠的腦膠質瘤治療效果,我將藥物打入已經做好的膠質瘤小鼠模型體內,對照組用 DPBS(脫鈣磷酸鹽緩衝液)或者生理鹽水或者溶劑做同樣的注射,過一段時間後過來對小鼠進行評估 —— 小鼠存活情況,小鼠顱內的腫瘤是否體積縮小還是延緩了繼續生長,藥物在小鼠的重要器官中蓄積和毒理損傷(心肝肺腎腦),藥物的排洩情況(尿液糞便唾液)。

體外實驗與體內實驗的區別是什麼?

體外實驗就是簡單開展了我想要嘗試的藥物到底有沒有效果,什麼濃度範圍內、作用多久比較合適,是為了體內實驗開展做了一些參照;

體內實驗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了,小鼠模型到底成功不成功,小鼠性別,小鼠年齡,小鼠品系等等都會影響結局,而且體內實驗中很多不確定,比如藥物根本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而且在注射到小鼠體內後被大量巨噬細胞吞噬包裹,沒有達到循環濃度,打藥沒多久很快被肝臟腎臟代謝排洩出,我的藥物沒有辦法對腦膠質瘤起作用。

所以,體外實驗得到理想的結果,體內實驗很有可能沒效果。

體內實驗到投入治療

也有一定距離

我們來看一下一些研究中體外實驗的效果(這裡不針對誰的研究成果哈,只是就事論事):

圖片來源:Pharmacological import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Panax ginseng fresh leaves


這是一篇利用人參葉提取物還原一些含銀和金前驅體(底物)獲得納米銀和納米金的研究,並且簡單驗證了一下納米銀和納米金在體外實驗中殺傷腫瘤細胞的研究。

(a)(b)是對不同濃度金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c)(d)是對不同濃度銀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

但是這個研究沒有開展體內實驗,無法證實其在荷瘤小鼠體內抗腫瘤情況。

圖片來源:Silver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trea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out affecting non‐malignant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這篇研究納米銀抗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中,分別開展了體外實驗(上)和體內實驗(下)。

在體外實驗中,納米銀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果(對比空白對照和放療),納米銀能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凋亡。體內實驗中對瘤灶的病理切片和模型的存活率分析也支持了體外實驗的結論。

但是,這個實驗結果可靠性有多大?實驗持續時間多久?實驗結果是否排除了主觀因素?能否順利重複實驗結果?我們都不甚了解。

如果實驗組不是加足夠濃度 / 劑量的納米銀,是加足夠濃度的酒精、食鹽、84 消毒水、口腔清潔劑、無機 / 有機材料、抗生素等等,也許會得到相似的結果 —— XX 能夠在體外殺死 XX 腫瘤 / 改善某種疾病結局。

而且,就算體內實驗成功驗證了藥物對腫瘤 / 疾病的作用,但由於種種因素,距離轉化成可以投入生產使用的藥物或者治療手段還有一大步。

相關焦點

  • 一種傳統發酵彝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體外研究
    臨床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如蓮花清瘟膠囊和藿香正氣水等對新冠肺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因而,急需發現能有效抗新冠病毒的藥物。本研究對解本10號(一種傳統彝藥發酵技術生產的發酵液)的抗新冠活性進行研究。體外研究結果表明,解本10號能顯著抑制SARS-CoV-2的複製,半數有效濃度EC50為稀釋到發酵液的769.1倍,選擇指數高達42.68。
  • 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是一種什麼樣的變異?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這篇熱點文章並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 新冠病毒的這個突變可沒有少製造新聞。 此前與之相關的新聞就是XX地發現了傳染性增加10倍(9)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由此看來,這次新聞報導的美國所發生的新冠病毒的「神秘」變異並非新鮮事,這種變異最早發現於2020年1月底,首先在歐洲發現。
  • 鍾南山團隊新研究:連花清瘟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最新研究認為,連花清瘟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抗新冠病毒的作用。相關論文題為《連花清瘟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Lianhuaqingwen exerts anti-vir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gainst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已被《藥理學研究》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接收。
  • 文獻閱讀|體外篩選新技術快速開發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
    高親和力抗體的研發對於新冠病毒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兩條主要研究策略,一是挖掘已開發的具有交叉保護活性的SARS病毒抗體,這種方法快速但與新冠病毒的親和力較低。另一種方式是從感染患者中分離單克隆抗體,但是難以大規模分離製備。
  • 澳大利亞新研究稱廢水檢測有助更早發現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0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與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開展的新研究表明,廢水檢測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新冠病毒,有助於構建有針對性的早期檢測系統。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今年2月和3月初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收集的廢水樣本。研究發現,最早在當地公開報告首批新冠病例之前三周,就已能從廢水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基因指紋。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在美國《整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新冠病毒能在體外存活多長時間?新研究給出準確答案
    ▼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肺炎(COVID-19)疫情如今正在全球各地肆虐。此前,一些科學家們已經確定,這種病毒可以在體外存活。當有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它會通過微小飛沫傳播,然後飛沫降落在感染者周圍的物體表面上。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新冠病毒能在塑料表面存活72小時?最新NEJM研究評估病毒體外穩定性
    》最新發表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結果。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 ,揭示了新冠病毒在氣溶膠和物體表面的存活時間。關於新冠病毒體外穩定性這些關鍵信息,也為感染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
    據外媒BGR報導,一些研究人員擔心丹麥的水貂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表示,在提出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可能對新菌株無效之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官員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激進的方案,是因為新冠病毒在圈養的水貂體內發生了潛在的危險變異。來自丹麥媒體的報導稱,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了至少12人。研究人員擔心,新的病毒株可能非常危險,以至於可能有效地使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失去作用。現在,一份新的報告帶來了更多麻煩的消息,因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菌株具有大流行的潛力。與此同時,其他人則呼籲保持冷靜。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澳研究稱廢水檢測有助更早發現新冠病毒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坎培拉12月11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0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與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開展的新研究表明,廢水檢測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新冠病毒,有助於構建有針對性的早期檢測系統。
  • 澳研究稱廢水檢測有助於更早發現新冠病毒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坎培拉12月11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0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與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開展的新研究表明,廢水檢測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
  • 中藥之光,鍾南山團隊重大發現,連花清瘟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近日,鍾南山院士團隊發文,中藥連花清瘟可以在體外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那麼,連花清瘟是否真的有效呢?還需要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證實。該研究採用瑞德西韋作為陽性對照,研究連花清瘟在體外對於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與瑞德西韋類似,連花清瘟也可以在體外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複製,連花清瘟的半抑制濃度(IC50)為411.2μg/ml,瑞德西韋的IC50為0.651μM。如下圖所示,左邊的曲線為連花清瘟(LH)抑制新冠病毒的效果,隨著濃度增加,抑制率也增加。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二戰結束後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科學家們也一直致力於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新冠病毒為什麼傳染性這麼強?它究竟長什麼樣?人類如何戰勝它?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針對新冠病毒,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AZ)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廣譜抗生素,它還能阻止自噬小體在人類細胞中的清除以及寨卡病毒和流感病毒在體外在人類細胞中的複製。COVID-19患者HCQ小範圍隨機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病人恢復的時間縮短了。
  • 新冠病毒又被「扒掉一層皮」!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功...
    近日,以西湖大學為依託單位的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 半數健康群體已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 意味著什麼?
    這篇在6月25日正式發表的關於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反應論文,其實早在5月20日就已經在線發表,媒體對這項研究也做了一些報導。但福奇的推薦引起了人們對它的進一步重視,大家自然也對其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從大眾媒體的報導裡,公眾可以知道這篇研究論文的最大亮點:在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之前,近一半的健康人就已經預存有了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免疫反應。
  • 抗瘧疾老藥氯喹: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抗瘧疾老藥氯喹: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張蓋倫/科技日報 2020-02-17 08:03
  • 研究顯示兒童清除體內新冠病毒更快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參考消息》8日刊登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研究顯示兒童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較弱》。摘要如下:英國《自然·免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弱於成年人,且抗體種類較少。這說明兒童清除病毒的速度比成年人快。此前有其他研究顯示,過度強烈的免疫反應可能是一些新冠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