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小圈」意在社交?支付寶美團本地生活戰事未了

2021-01-12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作者:網際網路江湖團隊,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天的網際網路,其實是一個肇始於古羅馬的社交媒體傳統的延續。」Craig Newmark,craigslist創始人克雷格•紐馬克曾經評論到。

從古羅馬政治家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今天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的演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在不斷隨著科技進步而衍化,並逐誕生出以社交為主題的新的商業形態。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社交、商業的衍化仍在繼續。

根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近日,美團關聯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多個商標,其中包括「飯小圈」、「美團飯小圈」等商標,國際分類涉及通訊服務、社會服務等,商標狀態均為「商標申請中」。

與此同時,1月7日,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在拉勾網發布了一則資深產品經理招聘信息,並在崗位職責中要求:「負責休閒娛樂業務玩樂場景的社交化產品創新、構建年輕群體在密室、劇本殺、桌遊、新奇潮玩等場景的社交分享、拼場等產品和運營體系,為社交化方向的業務增長指標負責。」

種種跡象表明,美團從未停止在社交化產品方向上的探索。一方面帶有「圈」字的商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朋友圈、生活圈、人際關係圈」等關鍵詞,另一方面,從外賣紅包到團節社,再到拼好飯,美團社交化業務方面的嘗試從未停止。

因而,「飯小圈」及一系列的新動作,可能是美團在社交化方面探索的新信號。而回歸社交之於網際網路的原始價值,隱約可看到美團支付寶本地生活服務戰場「小男孩」原子彈的輪廓。

白熱化的存量爭奪戰,本地生活賽道需要一支「奇兵」

去年3月,支付寶升級為數智生活平臺,被外界視為本地生活賽道競爭加劇的一個信號。實際上,這也標誌著日趨白熱化本地生活賽道競爭,不再是單一維度的競爭。

△日漸相似的美團與支付寶APP

支付寶平臺的戰略升級,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打通阿里生態內部的流量、服務通道,提高流量於本地服務融合的效率。最終改變的形態,得到的評價是「美團與支付寶越來越像了」。

在組織架構上,口碑和餓了麼在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合併為三個事業群和三個事業部:到家、到店、商家中臺和創新事業群;物流、新零售和生活服務事業。

總結起來一句話,餓了麼以支付寶為陣地,有了流量、內容、技術等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由此不難看出,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正在準備打一場多維度立體化的本地生活戰役。

不過,面對本地生活賽道白熱化的存量爭奪,無論是阿里還是美團,都經不起曠日持久的資源消耗,因此,更需要用「奇兵」給未來本地生活的增長打出更多的想像空間。

廣為人知的是,社交對於阿里而言一直都是難以割捨之痛。從早年間折戟沉沙的「來往」到2019年推出「Real如我」,阿里從來都沒有徹底放棄社交業務。微信每天都在提醒網際網路人,掌握了社交,就掌握了這個時代的流量金礦。

美團雖市值與現金儲備都不如阿里,但其連結可在微信中暢通無阻。在本地生活社交這個領域,如果美團能拿出一款不錯的社交產品,可能將會是一個獨家競爭優勢。

一方面,從團節社到拼好飯,美團實際上已經積累了一些的社交化的本地生活運營經驗。另一方面,大眾點評中,用戶點評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互動,而C端與C端的評論互動本質上是一種輕社交。最後,所謂本地生活服務,對於C端的年輕人來說其實就是吃喝玩樂,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也有很強的場景屬性。

在外賣領域,餓了麼與美團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挑戰,是私域流量。

疫情期間,流量獲客成本高昂,私域流量熱度再起。很多小商家通過私下拉微信群的方式,繞開平臺在線上交易。品牌商家則是對餐飲saas服務的青睞。

一方面,餐飲SaaS的服務群體與本地生活的B端餐飲商家重疊度高,另一方面B端私域流量形成一定規模後,便會逐漸擺脫對於平臺流量的依賴。雖然阿里、美團也都有在做餐飲SaaS服務,但微信支付的入場,則帶來了更多變數。

變數的增多,讓社交化的本地生活流量有了用武之地。

首先,社交化的流量成本更低,粘性更高,對於B端商家來說更有吸引力。平臺也可通過社交流量對B端商家進行深度賦能。

其次,單獨的吃喝玩樂,是淺層次的服務交互,深層次的服務交互還需要溫度感。比如熱衷於去星巴克消費的人可能不在意咖啡本身的口感,而更需要是對安靜公共空間環境的需求。

淺層次的服務滿足基本訴求,而深層次的服務滿足的是心理上的認同感。在滿足深層次服務的過程中,社交是催化劑,也是粘黏劑。基於社交的聯繫,服務交互的溫度感更強,復購也會增加。

Z世代中逐漸成熟的「社交新土壤」,或成本地生活商業「變量」

網際網路產品講天時、地利、人和。

元旦回到老家後,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下沉市場的用戶,把快手當微信來用。這其實是說明一個問題,多樣化的社交需求始終存在,用戶的社交行為也在不斷分化。

從BBS時代,到微信群再到各種各樣的社區出現,分化的社交需求被不斷出現的新產品滿足。比如荷爾蒙社交催生陌陌、探探、soul等成功的陌生人社交產品,話題社交催生知乎、貼吧等社區。

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分化的社交需求不能被很好解決,比如同城社區等場景下的輕社交等。

在國外,這樣的輕社交產品已經出現並取得了初創階段的成功。

比如在海外市場,本地生活信息加鄰裡社交平臺nextdoor,以同城社區社交化內容+本地生活服務,估值達到五十億美元。Facebook也看到了社交+本地生活蘊藏的價值。

據媒體報導,Facebook正在測試推出一個Neighborhoods(鄰裡)的功能,意在布局本地生活信息加鄰裡社交這一新興領域。

在國內,隨著Z世代的逐漸成為消費主流人群,新的社交土壤也在不斷成熟。

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當下Z世代年輕人更加接受陌生人社交,年輕人喜歡的密室、劇本殺、桌遊、新奇潮玩等,不僅僅是種場景遊戲,更是強互動下的社交。比如最近很火的一款遊戲太空人狼人殺,遊戲外表之下其實也是陌生人社交的內核。

對於本地生活賽道來說,更加年輕的社交流量,可能是流量商業未來增長的關鍵。

一方面,Z世代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具象化,是打造社交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獲取足夠的社交貨幣動機下,年輕人消費行為本身帶有一定的社交屬性。

比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B站、小紅書等平臺上做消費產品、消費體驗的分享,打造符合自身圈層的社交人設等,背後實際上也是一種消費社交需求的釋放。

其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嘗試新的社交產品,這意味著,如果能夠很好的滿足年輕人社交需求的痛點,在本地生活領域,打造一款本地生活分享社區類型的新產品,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當年支付寶幾度嘗試社交產品未果,如今時代發生變化,或許也是美團將社交放上議程的原因之一。

王興的「社交執念」與美團社交流量的棋局

2004年,王興的團隊就做出第一個社交網站——主打泛人群的SNS「多多友」,此後也嘗試過很多社交項目,比如「電邀」、「遊子圖」等。但王興做社交最廣為人知的,還是後來的校內網和飯否。可以說,做社交是王興網際網路創業的「原點」。

最能體現出王興「社交執念」的一點,在於他對飯否的「偏愛」。

相比飯否創始人的身份,王興更像是飯否的形象代言人。如今每次飯否被大眾所提及,十有八九是因為王興言論,還有一次是因為張小龍。

「邱吉爾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他說:如果你有一個重要觀點需要表達,不必委婉,直擊目標,像打樁機一樣直接準確、反覆打擊這個目標,打一次再打一次,直到擊中為止。」早年間王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說。

從當年不得已賣掉校內網,再到後來在飯否的堅持,信奉邱吉爾「直到擊中為止」的王興會不會再度進入社交領域猶未可知。但要說王興有沒有做社交的情懷,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大佬的個人情懷之外,在商業上,美團沒有邊界。

流量是網際網路商業的基石。流量是水,商業場景就像是容器,不同的水被不同的容器塑造,形成不同的流量商業形態。

做科技自媒體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於,你所觀察到的現實總比故事更精彩。商業常識推理之外,還要有些許想像力。

我在團隊內部,經常給新入職的同事講一個寫科技新聞評論的技巧:99%的商業邏輯推理+1%的想像力。沒有1%的想像力,商業邏輯推理也暗淡不少。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為什麼需要1%的想像力,因為「下半場」中增量太少,需要源源不斷的開源,1%的想像力有可能就是珍貴的增量所在。

王興曾給一本名為《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的書籍寫過一個腰封:「實際上只有一個無限遊戲,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邊界。與之相比,其他的邊界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實際上無邊界也是美團的基因,對於美團來說,本地生活流量生態的延展沒有邊界,社交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王興曾經說過,美團更像是亞馬遜。亞馬遜的壁壘是N+1的生態效率,達成更高的生態流量效率,關鍵在於在流量覆蓋上做到N+1的流量拓展。

N是指已有業務,比如美團已有的團節社到拼好飯等社交流量業務的嘗試,+1是指需要進一步拓展的社交化產品。比如,未來可能會推出的社交屬性、流量屬性更強的產品,通過內容社交種草,本地生活服務拔草的鏈條,形成社交化流量到轉化的閉環。

流量存量時代,大的紅利雖然已經消失了,但一些更精細化流量紅利還在,這也是私域流量興起的原因。深挖本地生活的社交流量價值,也能夠發現更多的精細化的流量紅利。

無論是美團還是阿里,只需要拼上同城、社區本地生活社交內容這塊最後的版圖,就能以弱關係鏈條為關鍵節點,串起本地生活服務社交內容、流量、變現的流量生態閉環,從而進一步提升整體生態流量效率。

這也符合阿里、美團的商業邏輯內核:找到不同業務上之間的在流量、用戶等維度的關聯性,在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下達成更高的「生態流量效率」。

不過,如果要做社交化的本地生活產品,社交屬性與服務屬性的權衡可能是一個頗為關鍵的問題。

另外,如果要做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社交化產品,那麼,很可能天然就帶有商業化基因,而社交內容與商業化本身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寫在最後:

網際網路商業的發展,是一個從增量到存量再到精細化增長的過程。在本地生活領域,存量的增長需要更多的「想像力」。而社交作為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賽道,自然也就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當然,以上種種關於本地生活「社交化」的分析,均為個人的觀察與猜想,權當是一次思維和觀點的交流碰撞。至於本地生活領域是否會有「社交化」的產品出現,最終也需要時間去驗證。

相關焦點

  • 進擊的支付寶:始於支付,歸於「生活」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如果說上一次支付寶以校園社交作為切入點的「轉型」因為種種爭議而讓它停下了腳步的話,那麼這一次支付寶的「進擊」可能不會再停下來了   更重要的是,支付寶轉型「生活」這一環直接讓其他立足本地生活的競爭對手們很難辦:當支付寶+餓了麼+口碑+飛豬+淘票票+盒馬鮮生等等的強勢「戰線」從支付底層迎來通路,阿里與競品們的本地生活「持久戰」已然被拉升到了阿里擅長的節奏當中。   當支付寶這一阿里巴巴麾下幾乎最大的「殺器」成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業務條線生長的「溫床」,美團、攜程們會不會因此而著急?
  • 美團拼多多挑起社區團購新戰事,誰能「見血封喉」?
    不過,美團和拼多多,外賣和電商領域的兩大巨頭,在社區團購市場競爭焦灼,與背後的流量焦慮密不可分。美團在外賣行業的巨頭地位不可爭議,與阿里旗下餓了麼的戰事也仍在持續,而據QuestMobile數據統計,今年10月份,餓了麼的月活躍用戶數首次超過美團,而這也是餓了麼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在APP端的的月活躍用戶數首次超越美團,美團的流量焦慮並非空穴來風。
  • 王興忍支付寶很久了
    據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團日活用戶數已達到6985.86萬,即將突破7000萬大關,而同期餓了麼日活用戶數為1097.03萬。據報導,阿里現在僅持有美團1.48%的股份,但就美團此次取消支付寶支付通道的行為來說,這1.48%的股份已經不足以維持表面和平了。美團回擊,支付寶參戰本地生活?
  • 美團本地生活場景的短視頻分析
    本次分享的題目是本地生活場景的短視頻分析,主要圍繞下面三點展開:短視頻分析背景介紹短視頻分析技術在美團的技術實踐總結與展望01短視頻分析背景介紹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外賣,美團在吃、住、行、購、玩以及生活事務等方面有各種各樣的業務應用場景,每個場景都會有一些特殊的視覺相關需求,在不同的場景下又會有不同特色數據內容的沉澱,這些場景和數據特點驅動著我們去做一些底層AI技術相關的沉澱,同時AI技術在打好一些基礎之後,又會反過來賦能業務場景的一些應用。計算機視覺技術顯然是AI平臺層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也是今天我們將展開去呈現的一部分。
  • 美團圈圈是什麼?
    與此同時,美團還在招募首批「美團圈圈達人」,並對此進行前期的組織宣傳和推廣。而西安只是第一站,美團圈圈計劃11月22日武漢開城,「預計1月1日起,每天開一座城市」。 美團圈圈採用了前端達人+社交分享,後端精選+限時高折扣團購的S2B2C的模式。在消費者端,發揮社交分享的優勢,連結去中心化的社群,讓優質吃喝玩樂商品觸達更多用戶,並為社群達人提供長期合作方案。
  • 野獸美團
    後來馬雲拍案而起,2013年提出「All in 無線」的戰略,死磕社交入口,做了一場「來往」春夢,也很快在微信的大耳刮子下清醒了,阿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入股新浪微博。再後來支付寶奮起救主做「圈子」社交,沒等騰訊動手自己先玩脫了。
  • 美團禁用支付寶,王興回應:淘寶為什麼不支持微信支付?;庫克稱蘋果...
    美團外賣取消支付寶支付,王興:淘寶為什麼還不支持微信支付?7月29日,媒體報導稱,有用戶在使用美團支付時發現,美團月付和銀行卡支付佔據優先位置,不再顯示支付寶支付了,而微信支付和ApplePay還在支付選擇列表上。隨即引發網友熱議。對此,美團回應稱,「其實這文章的主體換成餓了麼app和微信支付也同樣合適呢」。餓了麼官微對此事做出回應:「Excuse Me ???
  • 美團外賣產品分析報告|美團外賣,送啥都快
    而美團外賣作為其中的翹楚,喊出的口號是「美團外賣,送啥都快」,你可以在上面解決吃飯、買菜、買藥等一系列生活所需。本文將對美團外賣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2.2 餓了麼 2008年創立的本地生活平臺,主營在線外賣、新零售、即時配送和餐飲供應鏈等業務。 2011年 獲得來自金沙江創投的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此後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於2013年分部完成B輪和C輪融資。
  • 新版支付寶可以打「借條」 或欲試水P2P網貸
    日前,支付寶9.0版本正式上線,全新的版本在多方面顛覆舊版,就連圖標的顏色都完全不一樣了。而讓官方十分傲嬌的社交功能也並未引起期待中的廣泛好評,反而遭到了部分用戶的調侃和不滿。比如其新增的「朋友」板塊,被笑稱為實名「約炮」神器。
  • 餓了麼、美團月活話題背後:近場經濟在博弈
    而餓了麼與美團的數據博弈,不過一個插曲。先看看幾個月來的一些動向。疫情爆發後,阿里大經濟體首場線上發布會來自螞蟻。孫權主持發布了數字生活服務開放平臺,也是支付寶新的定位。由於螞蟻當時有IPO預期,定位升級顯然隱含著開放與增長用意。這一度引發業內強烈關注。
  • 王興談美團優選:將更開放助推上下遊本地商家發展
    36氪獲悉,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美團CEO王興談及外界較為關注的美團優選,稱目前的重點仍然是優化經營和建設核心能力,將把優選打造成一個更加開放的業務,與更多行業上下遊的本地商家共同發展。王興在此次電話會上也再次強調,在線食雜零售是一個更大的概念,並不只有一種業務模式,也相信這塊市場有足夠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玩家。
  • 市值2000億美元、位居中國網際網路第三 誰來迎戰美團?
    7月15日濟南開城,8月22日武漢開城,短短一個月,美團將戰火從華東燒到了華中。武漢掀起轟轟烈烈的保衛戰。本地玩家迅速調集資金、集結兵馬、安撫人心,但已經有團長和員工向美團「投誠」。美團來了,戰爭也就來了。這一幕是如此熟悉。
  • 美團簡史-虎嗅網
    期間,阿里也曾主動提出將美團業務嫁接在淘寶上的想法,畢竟淘寶擁有流量巨大,但被王興拒絕。為了做到盈利,王慧文定下的目標是毛利率8%,月銷售額達到6億,當時美團的毛利率已經超過6%。銷售方面,轉向「狂拜訪、狂上單」,增加有效供給,做本地生活服務的電商。
  • 美團(03690)虧損為何停不下來?總習慣於將所有籌碼全力下注
    原標題為「美團虧損為何停不下來?」。美團的每一次動作都像是戰鬥。它從不懼主動或被動地陷入戰爭,在大家都關注戰事走向時,王興卻說它將耗時漫長,終局還遠未到來。出生至今第九個年頭,美團已然長成千億級別的獨角獸,但始終無法擺脫虧損。2017年中,美團曾短暫地實現了盈虧平衡,帳上趴著200億並沒有給王興帶來安全感。
  • 微信、支付寶等9大主流平臺小程序調研報告
    現在的手機APP雖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APP的弊端也逐漸顯現,比如需要來回打開使用APP,APP之間無法快捷互通,APP所自帶的厚重感屬性已經讓用戶開始對APP的使用產生疲態。所以相比之下,體驗感更好的小程序正在不斷冒頭。注意,本文提及的小程序是一個統稱,包括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頭條小程序等等,是一個廣義的小程序。
  • 研究阿里騰訊京東華為美團一百多篇文章,總結三大定律
    阿里巴巴是以馬云為首的「十八羅漢」1999年在杭州創立的,如今業務已經橫跨電商、金融科技、雲計算、文娛、物流、本地生活服務等多個業務領域的綜合性網際網路集團。2019財年,阿里巴巴集團營收達3768億元,利潤934億元。2020年7月,阿里巴巴市值逼近7000億美元。近日,9年前從阿里巴巴分拆出來的螞蟻集團宣布將在港交所與科創板同步上市,市值將超過2000億美元。
  • 美團離開點評後,你還「美團」嗎?
    與美團合併5年後,大眾點評的名字正式從美團消失。9月11日,美團點評在香港證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應簡化為美團,公司名稱的簡化不會影響公司的業務方向、組織結構和經營情況。近五年來,大眾點評的組織結構在一次次調整中被打散、打通、融合。現在,這種糖在咖啡中完全溶解了。
  • 飛輪轉動之後:「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化」能否成為美團新動能?
    先不說宏觀經濟環境下,人們的酒店、旅遊等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進階類需求還在增加,我認為他們並沒有看到 4.2億的用戶數量對美團豐富業態的直接影響。外界普遍認為,美團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高頻帶低頻」。當我們手中的app越來越多時候,必然會想刪除掉那些不常使用的app,而飯是每天都要吃的,因此當美團遇到其他低於吃飯頻率的app時候,消費者總會很容易做出取捨。
  • 支付寶更新,圖標背景由淺藍變為深藍!圖標改動的目的是什麼?
    支付寶背景新舊顏色對比二、首頁應用布局更新打開支付寶,在首頁中能看到之前的布局,從9個變成了14個,其中增加了多個生活服務方面的版塊。其中由外賣、美食玩樂、酒店住宿、市民中心等入口。這次的更新明顯在強化支付寶的生活服務功能,讓第三方平臺通過支付寶有更多的曝光機會。
  • 餓了麼口碑活躍用戶增長近美團3倍,2020年行業競爭局勢將扭轉?
    在這之後,餓了麼迅速開始了與阿里生態的融合,2018年10月與口碑合併,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2019年更是動作頻頻,與優酷互動、登上聚划算、參與雙11、雙12……截至目前,餓了麼完成了與高德、優酷、盒馬鮮生、淘寶、天貓、支付寶等數位化打通,融入了阿里商業作業系統。並在2019年11月推出「新服務」戰略,將「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通過數位化全面推進本地生活服務行業。